在世界環境日到來之際,滿洲里海關為保護環境做出新的努力,針對非法進口洋垃圾行為,打造出了一套“調研-監管-打私”的科學監管模式,將“洋垃圾”拒于國門之外。
近年來,垃圾的跨國轉移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環境問題。全世界每年產生的危險有毒廢物約5億多噸,這些危險廢物的處理相當復雜,且費用較高,國際間的垃圾轉移便隨之產生并逐年加劇,尤其是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情況相當嚴重。為緩解工業生產所需與自然資源相對缺乏的矛盾,我國許可進口再生資源的數量有所增加。進口再生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我國生產原料的短缺,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這一機會內外勾結,以進口可利用廢物為名向我國大量轉移工業及生活垃圾,從中獲取巨額暴利。這些洋垃圾不能被回收利用,而是進入了我國的河床、池塘、灌溉渠,對我國生態環境構成嚴重威脅。
滿洲里關區進口的固體廢物可分為三種,分別為鋼鐵廢碎料、廢碎紙及紙板、塑料廢料及下腳料,其中鋼鐵廢碎料進口量最大,2008年滿洲里關區共進口鋼鐵廢碎料25600余噸,而廢碎紙及紙板進口量在1000噸左右,塑料廢碎料及下腳料進口量較小。在開展專項調研,詳細了解關區各口岸固體廢物進口情況的基礎上,滿洲里海關進一步加強了貨運渠道風險分析工作。一方面,針對進出口企業進行風險分析,建立企業誠信檔案,對多次不守法企業加大布控力度;另一方面,開展對進口商品的風險分析,對涉嫌偽報來源地、數量以及瞞報品名和品名申報為“可回收”、“舊貨”、“二手貨”的貨物進行重點布控。
與此同時,滿洲里海關對關員開展了有關廢舊物品的業務培訓,使一線關員在短時間內強化有關知識,提升關員查驗水平和執法能力。滿洲里海關還積極加強與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的聯系配合,截至2009年5月底,成功查獲進口廢電瓶百余噸、帶有引信的舊炮彈6枚,有效的保護了我國環境及居民人身財產安全。(記者 鄭穎 通訊員 賀君 劉宏梅)
編輯:姚森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