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08-22 13:37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鄭巖
在全國上下掀起學習貫徹落實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熱潮之際,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單位會員交流年會8月18日在北京隆重召開。會議圍繞“十二五”環保科技創新、環保產業發展等問題展開廣泛交流和討論。會上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發表致辭,他表示,我國的環境保護工作離不開科技的支撐和引領,要把科技創新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進一步深化產學研用合作,推進環保科技和環保產業的大發展。
科技支撐引領環保產業發展
“‘十一五’以來,環境保護部確立了‘科技興環保’戰略,大力實施環境科技創新體系、環保標準體系、環境技術管理體系三大工程”,吳曉青介紹說,在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和通力協作下,三大工程建設成效顯著,成為環保工作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促使環保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目前,環境保護部會同國家發改委、國家統計局正在開展2011年全國環保產業基本情況調查,以進一步摸清我國環保產業的經營狀況、產業結構、規模、布局和技術情況,為制定環保產業政策和規劃、進行宏觀管理和決策提供基礎依據。
吳曉青詳細介紹了我國環保科技在五個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一是環境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十一五”期間,中央財政累計投入科研經費近50億元,取得了一大批污染控制和環境管理急需的重要成果。二是國家發布了一批重要的環境質量和污染物排放標準,環保標準體系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有力地推動了傳統行業的綠色化改造和企業的綠色化升級,成為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抓手。三是環境技術管理體系實現從無到有,基本確立了以技術指導、評估和示范為主要內容的管理框架。四是環保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在國家對環保產業發展的大力引導下,2010年環保產業產值達11000億元,占當年GDP的2.7%;全國環保企業有3.5萬家,吸納就業人數300萬人,涌現出一批年產值超過10億元的現代化環保企業。五是產學研用結合的技術創新平臺初具規模,環境保護部批準建設國家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26個、工程技術中心29個,其中以企業為建設依托單位的共有16家,并創建多個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吳曉青強調,環保企業作為行業發展和環保技術創新的實踐者,積極參與環保科研項目,牽頭開發環保儀器設備,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為污染物排放標準修訂工作積累經驗和提供示范成果,為環保產業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科技創新 深化產學研用合作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科技工作,吳曉青介紹說,我們要把科技創新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今后一段時期,要全面落實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進一步深化產學研用合作,做好推進環保科技和環保產業發展的各項工作。
繼續深化環保產學研用合作。逐步建立企業主導產業技術研發創新、環境類科研院所和高校提供服務、環保部門引導推動并參與產學研用合作的體制機制,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切實加強環境科研和環保標準工作。“十二五”期間,國家將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繼續推進水專項、重大科學儀器開發專項、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等研究工作。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要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參與到重大科技項目創新研究和實施、環保重大標準的制修訂工作中。
進一步加快環境技術的示范與推廣。環境保護要制定并發布污染防治技術政策、技術指南和工程技術規范,構建完善的污染防治技術體系和污染防治技術動態更新機制,定期發布環境技術發展報告。通過政府采購、以獎代補等多種方式加快環保高新技術轉化及其產業化發展;加快先進實用新型環境技術的研發、推廣和應用,不斷提高產業化水平與規模。
大力發展以環境服務業為重點的環保產業。全面落實國務院印發的《“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和《“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加快培育和發展環保產業,使環保產業成為新一輪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和新興產業支柱。
吳曉青最后表示,環境保護需要全社會廣泛關心和共同參與,更需要廣大環保科技工作者長期不懈的辛勤工作和努力創新。他希望與會的環保學術界和企業界精英,共同探索建立集科學研究、技術創新、產業發展、社會進步于一體的協同創新模式,為環保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獻計獻策,為我國的環保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編輯:鄭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