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4-09-02 10:10
來源: 綠谷工作室
作者: 全新麗
在過去的幾年間,我們見證了很多環保公司把發展預期從“活得好”調整到“活著就好”。
以當下為出發點,有兩個問題剛好是相反的方向。“為什么會這樣?”是從當下往回看,想弄明白我們是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的,想得到一個解釋。而“現在怎么辦?”則是向前看,想要知道之后的路應該怎么走,尋求一個解決方案。
行業里,已經反反復復問完了為什么會這樣,那么,現在怎么辦?這些環保公司在試著給出自己的答案。
目錄
2024年中,環保公司眾生相:趨勢與選擇
盈利能力與規模問題
工業領域:這番更比那番香
工業領域:主要拼什么
工業園區:“老破小”也是機會
地方國企:充分發現合作可能性
有機質資源化:越高級越艱難
國際化:以市場為導向
上市:還是不是好事情
做企業,最重要的還是得賺到錢
焦慮、疲憊、淡定、憧憬……多個面孔一同勾勒出了環保公司眾生相,他們有的是創業者,有的是上市公司高管,說起來似乎都是命若蜉蝣,不安全感寫在了血液里。
在過去的幾年間,我們見證了很多環保公司把發展預期從“活得好”調整到“活著就好”。環保公司一個個都活成了勵志故事,有些上市公司的年報也不得不發揮創意。
以當下為出發點,有兩個問題剛好是相反的方向。“為什么會這樣?”是從當下往回看,想弄明白我們是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的,想得到一個解釋。而“現在怎么辦?”則是向前看,想要知道之后的路應該怎么走,尋求一個解決方案。
行業里,已經反反復復問完了為什么會這樣,那么,現在怎么辦?這些環保公司在試著給出自己的答案。
01盈利能力與規模問題
再大的公司,在時代的龍卷風中,也只是一粒塵埃。
大部分環保公司的盈利能力在下降,利潤率在下降。
不管是已經上市的公司,還是處于創業階段的公司,許多公司接下來的打算,都是要做出核心產品,比如以首臺套為目標的創新,把利潤率提上去。當然這個產品,不光是指有模有樣的有形產品,還有基于核心產品形成的解決方案、工藝包等。
在以往行業公司普遍追求規模的時候,質量和規模怎么平衡是個問題。在新的形勢面前,很多公司調整了對規模的追求。
有一些公司高管在一輪一輪實踐中撲騰完,最新認識是:你也不能完全不追求規模。他們說:“哪有牛逼或者說偉大的企業規模就兩個億?”公司也不能縮得太小,還是需要保持一定的規模,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優化。當然說這話的公司都已經是具備一定規模的。
不過,現實的情形是,蛋糕大了才能分,蛋糕小了也只能控制食量。
若說到上市公司的市值,除了幾家運營為主的傳統水務公司外,其他公司目前有點不堪一提。尤其是以前高市值的公司,縮水比例更大,相應地,壓力也就更大。
02工業領域:這番更比那番香
支撐起大部分環保公司規模的都是市政項目,但是隨著應收賬款問題的嚴重,很多公司把目光重新轉向工業。
應收賬款已經被很多公司當成專項攻堅在搞,每個項目都在研究,在市政領域做新項目,也就變得謹慎起來,因為做了也不一定收得到錢。當然市政項目的數量也變少很多,很多時候,需要另辟蹊徑。
市政領域本就是另外一種類型,雖然也向民企開放,總體來說又成為國企央企發揮作用的天下,民企只能在設備、技術方面提供輔助性質的服務。
工業企業向來是環保民企的主要創業領域、服務領域,中國的中小工業企業現在有40多萬家,這是一個可觀的市場。
近些年冒頭的盛大環境,其隊伍其實已經在行業里摸爬滾打多年。盛大環境董事長繆冬塬說他選擇工業,是因為工業項目好判斷一些:“誰有錢誰沒錢,這個企業本身的好壞,是比較容易了解的。而且如果客戶不賺錢,也不會去建環保項目的。”另外,處理工業污水有一定技術門檻,更適合技術立身、經驗豐富的環保公司。
今天的工業市場跟原來的工業市場完全不同,中國現在是世界工廠,已經無可替代,即使是有產業轉移的話,也不會全部轉移走,絕大部分還要留下來。
“世界工廠”是有上下游產業鏈的,如果人為割斷,就會導致整個產業鏈出現扭曲,供給不足,付出巨大成本。
盛大環境我們現在做各個行業的廢水處理,繆冬塬發現中國手上最厲害的不光是稀土行業,最厲害的還有不少制造業和化工行業。他舉例說,這兩年做客戶才知道,全球百分之七八十的農藥中間體都是中國生產。
農藥中間體是什么?簡單來說,如果沒有農藥中間體的話,農藥生產就會受到極大影響,就會造成農業大幅度減產,甚至造成世界糧食危機。
中國的產業結構跟以前是不一樣的,上世紀90年代(2000年以前),很多環保公司也是做工業項目起家,但那時候跟現在的工業門類不一樣,那時候的項目大都是輕工業領域的項目,化工領域的比較少見。中國現在已經進入到重化行業,并且形成了非常強的上下游關系。
編輯: 李丹
E20環境平臺合伙人 綠谷工作室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