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4-03-18 10:49
來源: 綠谷工作室
作者: 全新麗
經過二十多年的高歌猛進,環保行業來到了行穩致遠的階段,轉型,改善,重構,第二增長曲線,結構性調整等關鍵詞構成了當前針對未來的產業敘事邏輯。
在這個環境下,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星夜趕科場。
環保行業是否還會崛起強有力的破局者?行業內那些年輕的企業家如何看待當前的行業發展?他們對未來有什么樣的看法?
綠谷工作室采訪了一位青年企業家,與對方共進午餐,聽聽年輕一代的真實想法。
目錄
與青年環保企業家共進午餐
01 成功只有一條路,通向失敗的路有好幾條
02 輕資產是偽命題
03 寄希望于存量
04 環保行業創業,頂頂重要的是人脈
05 好客戶是誰
06 摘果子的人和鋪路的人
一起參觀完一家環保公司出來,我和一位青年環保企業家走在北京的三環路上。因為我還有些和行業有關的問題要問他。
為此,我事先在手機記事本上寫了幾個問題,他聽到后有些訝異,說只是隨便聊聊,你還這么鄭重。我說:我不喜歡隨便聊聊,喜歡有個方向。
出了那家公司,右拐,就走上了三環路。企業家說找個吃飯的地方,邊吃邊聊。我說:能比較安靜地說話的地方就行。隨手指指一家麥當勞,他說:怎么能在那里吃呢。也許他覺得以他的身家在快餐店吃飯跌份?也許他不好意思只是請我吃個漢堡?其實只因他是一個健康飲食推崇者。
一邊走路一邊聊天。我問:“你為什么沒開車?為了環保嗎?”他說:“我怕這里不好停車。”從上一代到這一代,環保行業的企業家都是這么樸實。
01成功只有一條路,通向失敗的路有好幾條
“環保行業有希望嗎?還能出現有影響力的新企業嗎?”這是一道送分題。
果然,企業家說:“當然了,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企業,這就是客觀歷史規律,一定會有新的希望,新的公司。但是顯然很難出現那種大而全的公司了,行業會分得越來越細,企業需要越鉆越深。”
說完,企業家接了兩個電話,分別是安排一個污泥項目的前期接洽、安排上級考察接待。他非常忙碌,是這個年紀的人的正常狀態。他是核心,是骨干,許多事情因他而起,圍著他轉,他也要做出判斷,做出決策,為了公司能穩定經營下去——畢竟行業里滿盤皆輸的例子新近又有一個。他說起話來英姿勃發,做起事來如履薄冰。
比如,有客戶主動找上門,是一個廢舊資源回收項目,客戶承諾給補貼,下屬急得直跺腳,讓他趕緊投資,他卻依然沒有下定決心,他說:“我得看整個鏈條里頭的經濟性。很多地方很多項目,就是你看著很光明,但進去以后不一定能商業化成功。”
“成功只有一條路,通向失敗的路有好幾條。比如政府看你掙錢了,它就反悔,不免費給你原材料,也不免費運給你,這是一種,還有一種,為了同一個環保目的,它還可以把錢補貼給用戶,購買更優質高價更好處理的產品,而不是補貼到回收再利用上。我不能聽它現在承諾得好,就完全相信。”他冷靜地分析道。當然他也不是拒絕機會,他只是非常謹慎,為了這個項目,已經深入考察了多家公司。
我稱贊他像個AI,比老一輩企業家更加深謀遠慮,他似乎沒覺得這是在夸他。但他這一代企業家的確少了點縱情肆意、志得意滿。沒辦法,環保行業已經走到了靠行穩致遠、靠經營手藝賺小錢、辛苦錢的時代。
02輕資產是偽命題
我們已經走過了兩個路口,還沒有看見一家餐館。他說:“本來以為北京的三環邊上有很多餐館,沒想到這里這么荒涼。”“是,好奇怪,這里本該是繁華地段。”“你能走路嗎?”他問,這時我們大概已經走了5000步。我說:“那我可太能走了。”他大喜:“太好了,我也是很喜歡走路。”
“現在行業都在說輕資產,也有幾個公司新成立了輕資產公司,這個事情你怎么看?”我繼續問。
他說:“這個事情很有趣。真相是這樣的:所有做得好的,能夠持續經營的環保公司,都會走上重資產的路。那些大公司成立的輕資產公司現在還沒有什么代表性,他們依傍的是母公司。他們要真的跟地產行業的萬達一樣,成立的輕資產公司能做到項目上百,50%以上外邊的,我才真服。”
他回了一條微信,說:“另外,人們說一些事情的時候,喜歡偷換概念,比如把輕資產公司等同于有獨門秘技的高新技術公司。但也有一些所謂的輕資產公司,只是些掮客、中間商。如果是貨真價實的專精特新公司,那它當然能經營得好。經營得好,它就會投資,即便不投環保項目,投資建廠、買房買地算不算重資產?”
“我認為,從財務角度看,輕資產這個事情就是個偽命題。”他下了一個結論。我請他解釋。
編輯: 李丹
E20環境平臺合伙人 綠谷工作室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