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3-01-09 09:24
來源: 綠谷工作室
作者: 谷林
在上海麥雀斯環境以及西格斯環境的董事總經理施劍眼中,阿加西等民眾的參與,“給政府對垃圾焚燒發電廠的選址、處理標準和如何監督都提供了非常好的建議,也為垃圾焚燒發電更健康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讓政府和垃圾焚燒企業在選擇成熟先進的處理技術和服務供應商上更加謹慎。”2010年,施劍曾任百瑪士環保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科技集團總裁,那時的廣州是他們企業重點關注的區域。在他穿梭香港和廣州之時,也曾與阿加西有過交集。現在,他回到老家創業,回想起當年的番禺事件,依然感慨萬千。
從公眾參與和民眾環境意識構建角度,中國礦業大學文法學院譚爽教授則認為, 番禺居民們提出“去鄰避主義”理念, 將“不要在我家后院”的狹隘訴求拓展為“不要在任何人家后院”,強調“我們的最終目的不是反對,而是要提出合理垃圾處理方式,從‘反對者’轉變為‘建言者’”。同時在抗爭者在反建過程中還構建出了屬于民間的“環境風險認知”。這些對于廣州乃至全國的垃圾焚燒規范發展無疑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現在看來,或許番禺風波的一系列作用也較深地影響了廣州垃圾焚燒市場的格局。
據報道,在推進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過程中,廣州市不僅探索出了“政府主導、國企承擔、信息公開、共治共享”化解鄰避的“廣州經驗”,還探索出了以循環經濟產業園組團布局,“統一規劃、同步建設、協同處置”的固廢處理設施建設“廣州模式”,最大程度實現資源協同、循環利用、環境和諧。
在監管方面,廣州對生活垃圾處理設施采取“六位一體”模式,包含駐廠監管、村民監管、遠程監控、環境監測、考核評分和信息公開六個方面,充分整合社會力量,實現了政府監管、群眾監督、第三方監測全方位管理。
在經歷了“破解垃圾圍城”“推進循環利用”和“發展循環經濟”三步走之后,廣州的垃圾焚燒已站在全國之巔,當年的番禺風波作為發展中的浪花也基本歸于沉寂。而十多年后的北京,豐臺地區民眾反對垃圾焚燒項目建設的抗爭活動仍在持續進行中。
如何更好地推進垃圾焚燒發展?如何更好地實現民眾溝通?如何達到高質量運營?
作為以“為生態文明打造產業根基,用產業的力量改變世界”為使命的環境產業平臺,E20環境平臺發起和牽頭的“雙百跨越”垃圾焚燒標桿行動倡議及評選,試圖站在未來看現在,用“精細化、智能化、低碳化、社會化、系統化、樞紐化”的高質量標準重新定義垃圾處理,不僅為垃圾焚燒企業發展樹立了更清晰的目標,也為行業溝通和社會溝通搭建起橋梁,以實現中國固廢處理行業攀登世界頂峰、引領世界發展的新時代夢想。2023,或將是新的起點。
編輯: 李丹
E20環境平臺合伙人 綠谷工作室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