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3-01-09 09:24
來源: 綠谷工作室
作者: 谷林
10月30日,番禺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召開了情況通報會,邀請了4位行業專家與政府、業主代表等一起溝通、交流。其中番禺區市政園林局領導承諾,“在項目環評未通過前決不開工”。對于抗爭民眾來說,與之前的作為相比,這無疑算得政府的一個進步。
很多人將之歸結為民眾和媒體的“勝利”,并將其作為番禺垃圾焚燒項目抗爭運動的節點。對于阿加西,這也更堅定了他“理性維權”的決心。
他認為,番禺的垃圾焚燒項目,不僅僅牽扯到環境污染問題,其中更有政府的利益考量。據他介紹,番禺垃圾焚燒項目的第一選址點不在會江,而在石基鎮凌邊村。那地方當時全是農地、荒地,還有一個垃圾填埋場,最后卻因為“選址離大學城太近”而被政府否定了。
據相關文獻資料介紹,2000年6月番禺撤市建區之后,由于區域地理位置優越,交通等條件不斷改善,經濟迅速發展。隨著廣州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人口也逐年增長。番禺區的生活垃圾日產生量也與日俱增,由此產生的環境問題也越來越突出。當時番禺城區的生活垃圾處理主要靠市橋火燒崗填埋場和大石等填埋場,且上述填埋場庫容也所剩無幾。為此,2003年初,番禺區政府決定建設一座規范化、高標準的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場,包括垃圾焚燒發電廠和灰渣綜合利用處置場,選址在番禺石基鎮凌邊村附近的廢棄采石場,旁邊不到200米就是簡易垃圾焚燒廠。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應該說選址比較科學。只是后來因為大學城二期規劃而最終夭折。
阿加西認為,最初的選址之所以夭折,實際上是政府擔心建了垃圾焚燒廠后,那里的土地賣不上價去。在他看來,環保問題歸根結底是經濟發展的問題,政府有錢才會做得更好。
面對抗爭初見成效,他認為,大家要打的是一場持久戰。因為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所以他希望所有的公共決策,應該都要考慮民意。但他同時也反對“為了反對而反對”,他不認同一些沒有足夠說服力的反對理由和反對行為------特別是一些抗爭者對于李坑垃圾焚燒廠的言論。
李坑一直被政府宣傳為垃圾焚燒的樣板工程與先進案例。但很多去實地考察過的業主,卻對李坑垃圾焚燒廠的實際運營效果進行了強烈質疑。據說一到晚上,李坑廠周邊的居民連窗都不敢開,晚上睡覺都能被熏醒。而且據說那幾年里,村中患癌癥的人數逐年遞增。很多業主將此都說成是李坑垃圾焚燒廠的危害。
阿加西開車去李坑調查過很多次,也幫助很多人咨詢過李坑垃圾焚燒的相關問題。他認同很多人描述的問題,但對于癌癥與垃圾焚燒的關系,他覺得從自己的認識方式和認知能力來看,“李坑垃圾焚燒導致周邊村民癌癥增多邏輯并不嚴謹”,甚至對于一些癌癥增加的數據他也有不同的看法。
他介紹,“不能開窗”的說法過于夸大,垃圾運輸過程中的跑冒滴漏會有臭味,但這不能用來說明垃圾焚燒本身就有大家描述那樣的污染。是否癌癥需要有醫學證明,是否增多也需要有歷史的對比,是否與垃圾焚燒有關也要有更可靠的因果邏輯。他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比較較真的人,在這樣的事情上,他覺得更需要具體分析,把情況弄明白。因此,對于一些維權業主和媒體報道的“垃圾焚燒導致周邊村民癌癥增多”,他一直持保留態度。
這樣的分歧,在后來的日子里,也成為他被一些同行者“非議”的原因。
實際上,當時也有專家認為,李坑垃圾焚燒廠的運營單位是法國威立雅,作為世界環保治理巨頭,威立雅的無害化運營水平并不差。在大家關注的煙氣之外,主要的問題在于當時運輸車輛密封性和車況以及路況都不理想,以及途中的跑冒滴漏,容易引起臭氣污染和噪聲污染。
但這些觀點,并不能平息民眾的情緒,甚至于轉變大家的認知,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民眾對專家、政府和企業的不信任,并加深了抗議者內部的分歧。
不分類不焚燒 阿加西不是“叛徒”
在番禺民眾抗議垃圾焚燒項目的同時,廣州從化、增城、花都等地也正在籌劃興建垃圾焚燒發電廠,相應的民眾抗議也在進行。而另一面是,垃圾焚燒作為更徹底地解決垃圾問題的方式,正日益受到國家的認可與支持,與此相關的選址、稅收等政策也日益完善,產業發展開始進入快車道。
前任廣州市市容環衛局局長、時任廣州市政府副秘書長呂志毅在項目進展新聞通報會上曾表示,根據廣州的發展規劃,要堅定不移地推進垃圾焚燒,除廣州中心城區外,不僅番禺要建垃圾焚燒廠,從化、增城、花都等地區也要建。
與此同時,一些對于抗爭運動的思考,也更多地呈現在公眾視野中。有人認為,番禺周邊業主的抗爭其實是“不想讓垃圾焚燒廠建在自己家門口”,可在“垃圾圍城”、垃圾焚燒將成未來趨勢的情況下,不建在番禺就要建在別的地。如果大家都反對,垃圾問題或將得不到更多的解決。
在諸多研究、學習和實踐的番禺民眾也逐漸明白,不應該只是反對番禺項目,大家關注的核心應該是垃圾焚燒污染本身,面向整個廣州。在這樣的背景下,做好垃圾分類成為垃圾焚燒的前提,不分類不焚燒成為大家的共識。
實際上,廣州在很多年前就已經開始垃圾分類。1992年國務院頒布《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廣州市即積極響應、探索和推動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運輸和處理。1996年開展垃圾分類居民調查。1998年,開始興建生活垃圾回收分揀處理中心等。1999年正式倡議居民實施垃圾分類。2000年,廣州市被列為全國8個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之一,出臺了《垃圾分類收集服務細則》等一系列文件。興豐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也開始動工興建,設計處理量 2500 噸/日,使用年限 25 年。2002年11月12日,廣州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收費正式啟動。同年,興豐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也正式運營。2004年,分類垃圾桶已經在廣州市城區普及。
到了2006年,廣州市出臺《廣州市“十一五”持續推進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工作實施方案》(穗府辦〔2006〕38號,下文簡稱:《方案》)。《方案》提出,力爭2008年前完成中心城區生活垃圾回收網絡建設,2010年前完成全市網絡建設,使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的普及率達到75%,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處理率達到40%。同年,廣州市番禺區垃圾焚燒廠取得廣州市規劃局下發的項目選址意見書。
編輯: 李丹
E20環境平臺合伙人 綠谷工作室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