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9-04-01 10:47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洪翩翩
什么是創新?彼得·德魯克曾給出過精辟的定義,他認為,創新是“使人力和物質資源擁有更大的物質生產能力的活動;如何改變現存物質財富創造潛力的方式都可以稱為創新;創新是創造一種資源”。近日,在“2019(第十七屆)水業戰略論壇”上,清華大學教授王凱軍圍繞創新話題,發表了題為《創新發展與企業的創新之路》的精彩演講。他表示,水行業中,有些創新技術之所以能被快速而廣泛地市場接納,恰恰是因為這些技術創造了價值增量(詳情請點擊:王凱軍談水行業創新與創新的基本規律)。
對于創新從何而來的問題,德魯克認為,創新有七種來源,稱之為創新七扇窗,包括意外事件、不協調事件、程序需求、人口結構變化、認知變化、新知識、行業和市場變化等。當前,新時代下,我國環境產業身處變革期,市場需求正在發生著深刻變化,這也正意味著企業創新發展的機遇期到來。會上,王凱軍結合德魯克的觀點,還系統分享了環保企業創新發展的基本規律以及機遇所在。
王凱軍
企業創新發展的基本規律
德魯克提出,創新有七種來源,被稱之為創新七扇窗,包括意外事件、不協調事件、程序需求、人口結構變化、認知變化、新知識、行業和市場變化等,他表示,要進行系統化的創新,企業需要在每隔半年到一年就打開企業的天窗,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以德魯克談創新七扇窗為例,王凱軍提出,創新的第一扇窗是行業和市場的變化。
應用德魯克的創新機遇分析會發現,我國正處在城市水環境管理重大戰略轉折期,在水務行業,變化也正在發生。這些變化的市場可以為企業的產品和服務提供機會。這一時期表現為四大趨勢:
第一,北方缺水性城市排放標準和地表水質量之間的鴻溝,使得水環境治理從追求工程結果向關注環境效果的轉變,即從監控重點污染源到監控河流斷面水質的轉變;
第二,由于城市工業污染源成功控制,主控污染物的重點主控污染物類型由有機污染控制為主向以氮、磷營養元素控制轉變;
第三,水污染控制主戰場由點源控制向流域綜合整治方面轉變,而且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城市面源污染控制將成為重點方向之一。
第四,由被動防治轉變為主動生態修復和建設。王凱軍表示,特殊地區主動追求與其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更高的環境質量,水質改善的需求與地表水質量標準成為剛性的不可逾越的紅線。
德魯克提到的創新第二扇窗是不協調的事件。通過對全國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情況進行統計發現,55%以上的污水廠COD進水濃度在150mg/L以下,而歐美的COD進水濃度能達到500mg/L多,這是不協調的事件。
數據顯示,我國COD的損失率超過50%,也就是說至少有50%以上的COD或者污水沒有進到管網里,說明我國的管網存在問題,嚴重滲漏、破損,或者管網建設不夠等,這其中的原因很多。
針對這一問題存在兩種驅動力量,一是依靠壟斷地位的正規軍,也就是國有企業。希望政府實現污水的全收集、全覆蓋、全處理,我們知道目前,我國五千多個污水處理廠投入大概在八九千億,而全國管網現在建了50多萬公里,投入了十萬億。所以如果要實現污水和雨水的全收集、全覆蓋、全處理,這一投入可能達到十萬億,可以想象,這不是短期內僅僅依靠政府能夠徹底解決的。
因此,在這一龐大且周期可能長達二、三十年的市場驅動下,依靠技術獲得市場的企業得到了“施展才能”的機會。也只有在這種情況之下,才會考慮技術與技術創新的作用,才會考慮優先序的問題,所謂優先序,就是先最大可能的利用處理廠改造措施,再去考慮末端建設雨水存儲和處理設施,Online雨水存儲和處理措施、綠色基礎設施的作用等。
創新的第三扇窗是認知的變化。以前污水處理更多的想去除污染,現在,國際上公認針對未來的污水處理技術要實現資源化、能源化,實現污水中水資源回用、碳源物質生產能源、營養元素(磷、氮)回收利用等三大目標,這是認知的變化。這個變化,仿佛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給了我們無限的可能,需要時間去創新。
大概在十年前王凱軍的課題組就開始布局這一新的領域,首先對各種碳濃縮的技術進行了探索,其中最有挑戰性的是濃的直接濃縮,通過膜濃縮污水中80-90%COD和懸浮物可以去除,而污水中不達標的僅僅是30-50mg/L的氨氮,針對這樣低濃度的污水,王凱軍教授向聽眾展示了多達四種以上的全新的技術路線,有一些內業界成為顛覆性的黑科技已經進入到了中試階段。
政策引導下的中國環境保護市場
一直以來,環保市場是政府主導的市場。政府主導的力量有多大?王凱軍特別舉例道,2016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此次會議提到六件大事,其中有三件大事與產業相關,而這三件大事目前正在激發環境產業的一大潛在市場。
第一,會議強調,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關系農村能源革命…以沼氣和生物天然氣為主要處理方向,以就地就近用于農村能源和農用有機肥為主要使用方向,力爭在“十三五”時期,基本解決大規模畜禽養殖場糞污處理和資源化問題。
而隨后,國家能源局進一步完善《促進天然氣產業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根據《意見》,到2020年生物天然氣年生產量和消費量目標達到100億立方米…到2025年,達到200億立方米,到2030年,超過400億立方米。
王凱軍表示,畜禽養殖污染已成為農業面源污染主要來源,推動畜禽糞污處理、資源化和沼氣發展是產業的第一大利好事件。
第二,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上強調,要求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并提出了“三化四分五原則”的總體思路: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法治為基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城鄉統籌、因地制宜。
編輯: 趙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