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9-05-05 11:00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安志霞、井媛媛
除此之外,還可以從資產負債率一端看到A股水務公司其它比較有意思的現象:地方國企類水務上市公司所受影響總體較小,甚至負債率有所下降,這是因為地方水務上市公司通過地方政府希望平臺公司發揮更大作用的政策傾向中,可以獲得政府資金的支持(相關閱讀→ 1、粵海水務譚奇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水企使命與擔當;2、唐福生:未來已來,創業環保創業在路上)。A方陣公司負債率總體穩定,略有上漲,但如果我們將參與水環境業務的水務上市公司單獨分析時則會發現,重度參與PFI模式的其負債率極度惡化。因為工業企業和政府的支付能力都在下降,C方陣水務上市公司的負債率也在上升。
回顧這幾年的起起伏伏,在2018年底固廢戰略論壇我們推出了“幾不可能三角”,涉及企業家如何平衡把握重資產、擴張速度、公司負債率、現金流控制等問題。一個企業應該結合自己的基因比如國企或民企,以及對技術的把握程度,也包括所在的具體細分領域,從而確定自己的安全定位,同時考慮國家金融環境近年來不夠穩定的宏觀大背景(相關閱讀→ 薛濤:四維集約,合縱連橫—固廢產業年度盤點)。
二、歸于平凡的產業?
那么在這種傳統增長模式面臨衰減的大背景下,環境產業是否會歸于平凡?
1、PFI類項目的趨勢
水環境PFI項目曾經給水環境行業帶來系統性夢想,然而實際上卻帶來了工程進運營退的問題。央企工程公司在這類項目中獲得優勢,原因之一是金融機構如銀行本就對這類央企青睞有加;而與此同時,地方政府支付信用不穩定、項目本身融資信用不穩定等因素都會導致銀行逐漸把依賴從政府信用轉移到企業信用,而這又自然而然給央企建筑公司帶來更大的競爭優勢。簡而言之,業界曾經希望水環境PPP模式可以發展成為系統性整體模式,而現在卻演變為工程性項目。
通過一組數據可以明確觀察到趨勢演變。E20研究院數據中心信息顯示,伴隨PPP規范,水環境治理市場項目競爭格局正在發生明顯變化,黑臭水體EPC占比從原來75%增長至89%,而黑臭水體PPP不斷衰減、PPP模式已下跌至11%,相信PPP模式占比未來會進一步被壓縮。
反觀參與水環境PPP項目的公司主體也在發生變化。A方陣水務公司份額逐年下降,園林類、建筑工程類公司也在收縮,BCD方陣企業、資本類企業份額在逆勢上升(相關閱讀→ 1、清控環保陳家軻:抓住污水深度處理最后的風口——總氮的深度去除;2、金科環境張慧春:以“膜”為媒,打造多維合作),資本公司有望借助資產負債余額在水環境PPP市場中分得一杯羹。
前段時間環境商會做交流會,媒體報道標題寫作“環保與PPP絕交”。這其實并不太可能,除非財政部權力大幅度萎縮,因為目前PPP規程已經具有很強的根基。在樓部長履任財政部部長前后,財政部權力不斷擴張,而發改委權力相對收縮。為讓利企業,全國面臨全面財政減收,在收入減少情況下,財政部一定會加強財政支出約束,去年底,財政部出臺關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意見》,在未來力度可能類似控制地方負債,對A方陣的相關業務產生長遠的影響。因此,在我看來,盡管PFI在遠離,但是PPP規則依然會影響重資產公司的生存空間(相關閱讀→ 1、陳宏能:規范“績效考核”這只手,避免對成熟PPP模式的誤傷;2、怎么看污水垃圾傳統BOT保底量可能被審計署認定為固定回報)。
財政部官方對PPP的三分法不科學,簡單而言應該為四分之中看兩分,將PPP項目分為運營類項目和工程類項目區別看待。92號文之后的10號文很重要,10號文應該是財政部第二次重大修補,不像以前的文件,這個文件闡述了更多關于環保的內容。10號文有實質大于形式的說法,也為PPP帶來很多不可控因素。10號文開始修正分類的不合理性,文件明確要嚴格約束政府付費,同時卻將污水垃圾從政府付費類限制中拿開(相關閱讀→ 財政部重磅發文規范PPP發展,對環保相關領域有哪些影響?)。
2、對特許經營類型的影響
對于被明確不歸入政府付費類的污水處理項目,財政強勢的地方,有些政府會將B方陣手中的項目擠出來給A方陣競標,存在地方政府與方陣企業的博弈;當然,也會有很多地方政府在融資手段多處受約束的情況下,選擇做大B方陣平臺類企業,好讓地方政府融資更有彈性。這里面也涉及關于A方陣與B方陣合作的戰術問題,需要新打法(相關閱讀→ 1、趙笠鈞:環境產業需要同行的力量,走向共生性繁榮;2、薛松毅:困境與突圍,蘇伊士新創建的智慧化思考)。這些博弈還會涉及污水處理特許經營續簽項目,財政部門會要求必須將此類項目拿出來重新公開招標或者入庫。此外,數據統計結果顯示,近三年大約三分之二污水處理PPP項目尚未歸在財政部PPP中心庫;盡管企業融資并未受到影響,仍然可以用傳統方式獲得項目,但未入庫的污水處理項目未來可能會面臨績效考核難題,可能會帶來支付風險。
編輯: 趙凡
目前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攻讀博士學位,此前分別在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獲得理學學士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現任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執行院長,湖南大學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碩士生校外導師,天津大學特聘講師,并兼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副院長,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PPP雙庫的定向邀請專家,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注冊專家(基礎設施與PPP方向)、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庫專家、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化學品和廢物環境管理智庫專家、中國環保產業研究院特聘專家、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環保產業政策與集聚區專業委員會委員。住建部指導《城鄉建設》雜志編委、《環境衛生工程》雜志編委、財政部指導《政府采購與PPP評論》雜志編委,并擔任上海城投等上市公司獨立董事。
在PPP專業領域,薛濤現任清華PPP研究中心投融資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PPP專委會秘書長、中國PPP咨詢機構論壇第一屆理事會副秘書長、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PPP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國合中心PPP專家庫成員、中國青年創業導師、中央財經大學政信研究院智庫成員、中國城投網特聘專家等。
20世紀90年代初期,薛濤在中國通用技術集團負責世界銀行在中國的市政環境基礎設施項目管理,其后在該領域積累了十二年的環境領域PPP咨詢及五年市場戰略咨詢經驗,曾為美國通用電氣等多家國內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詢服務,對環境領域的投融資、產業發展和市場競合格局有著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力于環境產業與政策研究、PPP以及企業市場戰略指導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