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4-25 09:38
來源:江西省財政廳辦公室
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是黨中央聚焦高質量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中國對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江西自古就有“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之美譽,綠色生態是江西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江西省委十五屆四次全會提出,要打造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高地。近年來,江西財政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始終按照“走在前、勇爭先、善作為”目標要求,堅持將支持落實“雙碳”行動作為加快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抓手,做到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強化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財力保障,強化財政資金支持引導,持續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為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提供有力支撐。
一、推動綠色發展,保障碳排放“降”下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江西省財政廳堅持以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作為催生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聚焦產業轉型、綠色金融、資源節約等,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一是統籌結構調整,推動產業綠色轉型升級。大幅增加省級工業發展專項資金規模,2024年新增安排7億元,規模達17.28億元,新增安排3億元穩鏈強鏈補鏈獎補資金,省級對工信領域的直接投入較上年翻番,總量躍居中部省份前列。2024-2026年三年統籌30億元加大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獎補力度,推動全省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2024年,安排1.3億元對企業設備更新貸款貼息1.5個百分點、數字化轉型貸款貼息1個百分點等,支持企業加快推動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支持新興行業發展,安排10.65億元對光伏發電項目按照發電量給予補貼;2022年以來,省財政統籌8.52億元支持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堅持標準引領,牽頭或參與制修訂節能降碳、環保安全、循環利用等領域國家標準100余項、地方標準35項。
二是堅持綠色優先,加強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拓展“反向開票”場景,全省廢有色金屬、廢鋼鐵等資源回收企業向2.8萬名自然人報廢產品出售者反向開票總額195億元,開票金額居全國前列。推進公共機構節能,每年安排公共機構節能專項資金1000萬元,支持垃圾分類示范點、公共機構節能綜合監督平臺建設和節水改造等;印發我省公共機構節能資金管理辦法,對公共機構節能資金進行集約化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三是發揮引導作用,強化綠色金融服務創新。通過“財園信貸通”“財農信貸通”、農業綠色保險,2023年新增撬動267.4億元,支持生態農業、綠色工業發展等領域,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出資10億元參與設立國家綠色發展基金,并與國家綠色發展基金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目前,我省已向綠色基金推薦項目11個,已落實及處于合作流程中項目5個,涉及投資金額15.9億元;跟進中項目5個,擬投資金額12.7億元,示范引領撬動社會資本投資綠色低碳產業。2024年安排綠色金融發展貢獻獎592萬元,將綠色金融納入考核獎勵方向,獎勵在發放碳減排支持工具項目貸款等方面貢獻突出的金融機構,引導金融機構加大減碳支持力度。
二、堅持生態保護,支持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升”上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進生態系統碳匯能力鞏固提升行動。江西省財政廳始終站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堅持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不斷優化支出結構,加大生態環保專項資金投入力度,推動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盡快解決,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固碳能力。
一是持續提升林業碳匯能力。強化中央和省級林業資金統籌整合力度,2022年以來安排121.58億元支持我省林業生態建設保護工作。統籌中央補助、地方財力等多渠道資金支持林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支持油茶、毛竹、林下經濟等林業產業發展。下達360萬元對2022年度森林碳匯綜合能力評價得分前40的縣(市、區)及所在設區市進行獎補,江西成為全國首個將森林碳匯納入生態保護補償的省份。加大國土綠化試點示范工作督導力度,指導吉安市、撫州市用好國家試點項目資金。通過考核各地森林資源稟賦、森林資源培育、森林資源保護對林業碳匯的貢獻度,助推全省森林碳匯工作高質量發展。
二是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2022年以來共統籌資金75.81億元支持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實施一批大氣污染防治、水生態修復、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驗區建設等項目,著力補齊環保領域基礎設施短板,不斷提高科學治污能力,促進全省生態環境質量持續鞏固提升,全省大氣、水等生態環境質量主要指標多年保持中部領先、全國前列。下達生態環境監管能力重點項目資金1.29億元,支持生態環境監管能力提升三年行動計劃,推進生態環保工作規范化、專業化、現代化,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保護能力。
三是統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2022年以來,統籌下達26.68億元重點支持開展生態保護修復、地質災害防治、地質勘查調查等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2023年設立省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專項資金4.2億元,重點支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廢棄工礦地修復等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2019年以來,統籌落實長江流域禁捕退捕資金33.28億元,連續3年國家考核名列前茅,支持恢復長江水域生態。2023年,實施4個國家(國際)重要濕地、環鄱陽湖區域濕地保護與恢復和濕地生態效益補償項目,濕地生態系統持續修復。連續三年成功申報國家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共入圍4個項目。贛州、撫州市示范工程項目共完成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面積3.21萬畝。
三、完善體制機制,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底色“亮”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統籌各領域資源,匯聚各方面力量,打好法治、市場、科技、政策“組合拳”。江西財政始終堅持系統思維,統籌用好改革、轉移支付、政府采購等政策工具,為打造美麗中國建設江西樣板提供基礎支撐和有力保障。
一是完善轉移支付賦能生態保護。修訂完善我省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辦法,拓展補助支持范圍,首次將國家級濕地公園、五河源頭、東江源頭、鄱陽湖濱湖保護區、長江流域重要飲用水水源地等納入補助范圍,實現省內重要生態功能地區全覆蓋。優化測算分配因素,落實實施生態空間用途管制等要求,將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及其占國土面積的比重作為資金分配重要因素。強化生態激勵引導,突出對中央及我省生態環境質量考核監測評價結果應用,對生態環境質量變好的地區予以獎勵,對生態環境質量變差的地區扣減資金,形成鮮明政策導向。
二是完善補償機制提升整體效益。以省政府名義印發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實施意見,將濕地、漁業、耕地等江西特色優勢要素作為補償對象,明確補償范圍、補償標準、補償方式的基本規則和要求。如,積極推動生態公益林差異化補償,對重點區域生態公益林實施差異化提標;擴大濕地補償范圍,將國際重要濕地、國家重要濕地、濕地類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環鄱陽湖濕地20個縣(市、區)及越冬候鳥重要棲息地納入補償范圍;建立健全跨省流域生態補償體系,與廣東等省份簽訂跨省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協議,累計落實補償資金33.82億元。建立差異化獎補機制,對水質考核要求更高的補償協議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引導各縣(市、區)之間建立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加強耕地生態補償,每年向耕地農民發放約42億元補貼資金,對承擔耕地保護任務的農民給予補助激勵。
三是運用采購政策助力綠色低碳。著力強化政府綠色采購功能,加大綠色產品采購力度,督促預算單位落實節能產品強制采購、環境標志產品優先采購政策,逐步提高各級預算單位在政府采購項目中的綠色產品比重。建設全省統一的電子賣場,在電子賣場建設“江西綠色生態館”,對獲得“江西綠色生態”品牌的企業免費開放入駐,便利采購人采購,促進江西綠色生態產業高質量發展。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