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11-12 11:47
來源:重慶環境局
近日,重慶環境局印發《重慶市提質全域“無廢城市”建設方案(征求意見稿)》。《方案》提出,到2027年,實現“無廢城市”建設總體水平全國領先,川渝“無廢城市”共建引領示范,全域固體廢物產生強度穩步下降,大宗固廢綜合利用水平穩步提升,利用處置設施短板基本補齊,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用充分發揮,基本實現固體廢物管理信息“一張網”,“無廢”理念得到廣泛認同,固體廢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得到明顯提升。
全文如下:
關于公開征求《重慶市提質全域“無廢城市”建設方案(征求意見稿)》意見建議的函
各單位及個人:
近日,我局編制了《重慶市提質全域“無廢城市”建設方案(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建設方案》),現公開征求《建設方案》修改意見。請各單位及個人于2024年11月30日(星期六)前將修改意見及有關情況通過電子郵箱反饋,逾期未反饋視為無意見。感謝支持。
聯系方式:蔡老師,023-88521758;郵箱:cqswfb@163.com。
重慶市生態環境局
2024年11月1日
重慶市提質全域“無廢城市”建設方案
(征求意見稿)
2024年11月
第一章 總則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學篤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聚焦“兩中心兩高地”戰略定位,把“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位置,齊心協力推進完成各項工作任務,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力爭“無廢城市”建設在全國位居前列,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作出貢獻。
二、基本原則
堅持問題導向,補齊短板。針對建筑垃圾違規傾倒、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逐年降低等突出問題,堅持水、氣、土、固廢等多要素協同治理,加快技術、制度和模式創新,實現重點突破。
堅持目標導向,凸顯優勢。錨定2027年全域“無廢城市”建設全國領先目標,厘清川渝共建優勢,精準施策,進一步利用好、鞏固好、發展好已有優勢,不斷化優勢為勝勢。
堅持結果導向,注重實效。結合國家“無廢城市”建設進展評估辦法和“無廢指數”,優化調整重慶“無廢指數”,動態評估各區縣建設成效,壓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確保“無廢城市”建設目標任務全面完成。
三、建設目標
推進重慶市全域“無廢城市”高質量建設,到2027年,實現“無廢城市”建設總體水平全國領先,川渝“無廢城市”共建引領示范,全域固體廢物產生強度穩步下降,大宗固廢綜合利用水平穩步提升,利用處置設施短板基本補齊,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用充分發揮,基本實現固體廢物管理信息“一張網”,“無廢”理念得到廣泛認同,固體廢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得到明顯提升。
其中,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超過75%,廢棄農膜有償回收體系基本建成,廢棄農膜回收率達到95%,綠色生活方式廣泛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收運系統實現城市100%覆蓋、行政村90%覆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準確率達到80%,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提升至45%,全市原生生活垃圾保持零填埋全焚燒。
第二章 主要任務
一、加快提升能力建設,推動新的突破
(一)探索一批工業固廢利用模式
實施分類治理與風險管控。提升工業固體廢物臺賬信息化水平,強化全過程監管,實現信息可追溯、可查詢。對歷史堆存工業固體廢物,全面開展工業固體廢物堆存場所及尾礦庫摸底調查和風險評估,建立分級分類管理清單,逐一制定管控措施。對赤泥、磷石膏等較難利用的大宗工業固廢,按類別確定綜合利用率。到2027年,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75%。(市經濟信息委、市生態環境局、市應急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兩江新區管委會、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管委會、萬盛經開區管委會落實。以下均需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兩江新區管委會、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管委會萬盛經開區管委會落實,不再列出)
建設集中收運分選體系。在工業園區和產業集聚區,探索第三方服務企業開展一般工業固廢集中收運分選,組建專業服務隊伍,建設收運分選體系,指導產生企業在產廢前端按照《一般固體廢物分類與代碼》實施分類,提高收運效率。在產業集聚區規劃建設一般工業固廢二次分揀中心,通過專業化二次分揀、加工處理,實現資源價值最大化。(市生態環境局負責)
完善配套技術與政策。分類推進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在完成安全性評估和生態環境評估的前提下,鼓勵大宗工業固廢用于露天礦坑回填、井下充填和地下采空區充填,支持大宗工業固廢在道路交通、土壤改良等領域開展試點應用。啟動實施工業副產石膏綜合利用體系建設項目,研發一批工藝水平高、經濟性好、市場應用前景廣的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先進技術、裝備和高附加值產品。(市經濟信息委、市科技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運輸委、市應急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探索利用與消納模式。大宗工業固廢產生量較大的區縣,制定大宗工業固廢專項利用與消納方案,探索綜合利用和規模化消納模式,其中長壽區拓展鋼渣綜合利用途徑,巴南區強化鈦石膏源頭減量與綜合利用,涪陵區強化磷石膏資源利用與規模化消納,萬州區加大赤泥規模化資源利用,江津區開展粉煤灰全量利用,潼南區加強鉻渣資源利用。(市經濟信息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運輸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完善生活垃圾分收運處體系
提升垃圾分類效果。推進垃圾分類投放設施提檔升級,配備完善分類收運車輛、規范分類運輸管理,加快補齊分類收集轉運設施能力。以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循環利用示范工作重點單位為載體,示范帶動更多公共機構、社會單位、社區家庭做好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循環利用,實現全域整體提升。到2027年,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準確率達到80%。(市城市管理局、市住房城鄉建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深入推進兩網融合。加強垃圾房、轉運站、壓縮站升級改造,加快建設具有生活垃圾分類與再生資源回收功能的交投點和中轉站,減少再生資源進入垃圾清運體系。擴大智能回收設施覆蓋范圍,在公共場所、居民小區等合適地點投放足夠的智能回收設施,引導公眾準確投放。深入開展生活垃圾“三混”(混投、混收、混運)專項整治。到2027年,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45%。(市城市管理局、市商務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提升分類處置能力。推進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和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建設,推動毗鄰地區生活垃圾處置設施共享,開展小型焚燒處置設施試點,鼓勵農村廚余等可降解生活垃圾就地就近資源化、無害化處置。到2027年,城市生活垃圾焚燒比例達到100%。(市城市管理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構建一套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深入推進農膜治理。全面推廣使用標準地膜,加大加厚高強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應用示范。推動村、鎮廢棄農膜回收網點建設,進一步完善“村、鄉鎮(街道)回收轉運—區縣集中分揀貯運—區域性加工”的廢舊農膜有償回收利用體系,支持縣級農膜處置中心設施設備更新改造。到2027年,農膜回收率達到95%。(市供銷合作社負責)
持續推進秸稈綜合利用。深入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重點區縣建設。因地制宜推廣應用農作物秸稈“五化利用”技術,培育秸稈綜合利用市場主體。將秸稈收儲、利用設備和設施納入農機購置補貼范圍。到2027年,秸稈綜合利用率保持90%以上。(市農業農村委、市財政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強化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強化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鼓勵規模養殖場采用現代化設施裝備。加強糞污資源化利用指導與《重慶市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明白紙》等宣傳推廣,推介發布糞污肥料化利用技術、固體糞便好氧堆肥技術等實用性技術,開展畜禽糞肥質量監測及還田技術試點。(市農業農村委、市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扎實推進農藥減量增效。開展農藥減量示范片建設,完善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體系,依托農藥經營門店、種植大戶、合作社或村民委員會在每個鄉鎮(街道)至少設置1個回收站(點),鼓勵加密回收站(點)數量。在各區縣擇優選擇農藥批發商或專業化服務機構設立縣級貯存轉運中心,實現規范集中存貯。(市農業農村委負責)
(四)布局新興固廢利用處置能力
做好規劃布局和項目統籌。開展新興固體廢物產生情況詳查,評估新興固體廢物回收體系和利用處置設施需求,制定工業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及設施建設規劃。鼓勵在資源循環利用基地、靜脈產業園等區域布局新興固廢循環利用和集中處置項目。(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鼓勵科技創新。推動退役光伏、風電組件,新能源汽車、電動自行車蓄電池等新興固廢綜合利用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應用,加大綜合利用成套技術設備研發推廣力度,探索新興固廢綜合利用技術途徑。(市科技局、市經濟信息委、市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打通回收環節。鼓勵風電、光伏設備、新能源汽車、電動自行車制造企業通過自主回收、聯合回收或委托回收等模式,建設回收網點,主動提供電池更換、回收服務,并公布網點清單和地址等信息,確保做到“應收盡收”。(市經濟信息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商務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壓實處理責任。建立健全退役光伏、風電組件、新能源動力電池處理責任機制。督促指導集中式風電和光伏發電企業、新能源電池相關企業依法承擔退役新能源設備處理責任。督促指導發電企業將廢棄物循環利用和妥善處置作為風電場改造升級項目的重要內容。(市生態環境局負責)
(五)打造塑料污染綜合治理體系
嚴格實施源頭管控。加強日常監督執法和專項檢查,嚴厲打擊生產、銷售違法違規塑料制品的行為,強化對商超、藥店、書店、餐飲單位等場所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等塑料制品的監督管理。倡導住宿、餐飲(含外賣)企業不主動提供一次性易耗品,電商平臺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包裝。制定實施全市郵政快遞業塑料污染治理行動方案,到2025年,全市郵政快遞業綠色化、可循環、無害化包裝普遍使用,可循環快遞包裝應用規模力爭達到10萬個。(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經濟信息委、市商務委、市文化旅游委、市市場監管局、重慶郵政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鼓勵替代產品應用。支持可循環、易回收和可降解的替代材料及產品研發,支持忠縣、北碚、永川、開州等區縣以竹代塑產業發展。在郵政快遞領域開展可循環快遞包裝規模化應用試點,在外賣行業探索多元化外賣包裝減量模式,在商業領域鼓勵使用環保布袋、紙袋、生物基餐盒和可降解塑料袋等替代產品,在農業領域推廣可降解農膜應用。到2027年,全市可循環快遞包裝應用規模達到15萬個。(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商務委、市供銷合作社、重慶郵政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強化污染綜合治理。提高城市居民小區垃圾分類準確率,實現生活垃圾中塑料可回收物應收盡收。全面清理農村地區塑料垃圾,將清理塑料垃圾納入村莊清潔行動。在旅游景區全面實施塑料垃圾清理整治,實現A級旅游景區露天塑料垃圾清零。嚴格落實河(湖)長制,開展水面漂浮塑料垃圾專項清理整治行動。強化船舶港口塑料垃圾治理,推動港口接收設施與城市公共轉運處置設施有效銜接,實現船舶塑料垃圾全量收集。(市城市管理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委、市文化旅游委、重慶海事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支持塑料再生產業發展。開展川渝地區廢塑料產生和利用現狀調研,推動廢塑料物理再生企業規范化、集聚化和規模化發展,鼓勵發展廢塑料化學再生項目,支持廢塑料再生產品市場推廣應用。到2027年,廢塑料回收利用量達到75萬噸以上。(市商務委、市經濟信息委、市商務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聚焦重點難點問題,加快補齊短板
(一)建設數字無廢城市智慧平臺
建設“巴渝治廢”信息平臺。通過數據對接、系統集成、新建模塊等方式,建設覆蓋一般工業固廢(含市政污泥)、生活垃圾、農業廢棄物、建筑垃圾、危險廢物等各類固體廢物管理數據的信息化監管服務系統,打通生態環境、住建、城管、農業農村、衛生健康等各部門相關數據壁壘,按照各類固廢產生、貯存、運輸、處置和利用各環節的監管要求,依托物聯網、衛星遙感、無人機、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固體廢物數據統一采集、管理全過程信息化追溯和數字化監管,建立醫療廢物超時轉移、危險廢物非法傾倒、危險廢物運輸問題協同處置等“一件事”多跨場景應用。(市大數據局、市經濟信息委、市生態環境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城市管理局、市農業農村委、市商務委、市衛生健康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推動建筑垃圾全面安全管控
嚴格落實規劃要求。開展建筑垃圾產生量預測,將建筑垃圾填埋場、資源化利用設施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科學布局建設能力匹配的建筑垃圾利用處置設施。(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城市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完善管理制度體系。制定出臺《重慶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辦法》《重慶市建筑垃圾管理規定》。明確建筑垃圾全鏈條管理任務分工,進一步壓實管理責任。(市城市管理局、市公安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交通運輸委、市水利局、市國資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全面推進源頭減量。落實五分類制度要求,督促產生環節建立管理臺賬,分類統計工地就地填埋量、臨時存貯量、分類外排量。加強建筑設計與施工協同,開展土方平衡計算,督促施工單位編制建筑垃圾減量與處理方案并備案。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鼓勵實行全裝修交付,推廣新型建造方式,提升綠色建筑比例。到2027,全市綠色建筑比例達到100%。(市住房城鄉建委負責)
優化完善收運體系。推行裝修垃圾和拆除垃圾、大件垃圾集中定點投放、企業清運處置和預約收運處置等多元化收運方式。引導物業和業主將垃圾投放至固定堆放場所、專用回收箱或臨時交付點,規范投放和收運過程。(市城市管理局、市住房城鄉建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提升利用處置能力。加快推進建筑垃圾規范消納和資源化利用等配套設施項目建設,鼓勵建筑垃圾利用處置設施跨區縣共建共享。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建筑垃圾利用處置產業投資,培育一批資源利用龍頭企業,加快建筑垃圾再生產品推廣應用和替代使用,明確適用范圍及最低使用比例。到2027年,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50%。(市城市管理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加快推進智能監管。推廣末端結算方式,加速數字化(電子渣票)結算方式應用,以進入合法處置設施的建筑垃圾量進行費用結算,降低私垃亂倒風險。加快“工程渣土治理利用”迭代優化,推進工地、消納場感知設備接入。(市城市管理局負責)
嚴厲打擊違法行為。建立常態化聯合執法機制,聯合開展建筑垃圾違法行為治理專項行動,開展拉網式排查,全面杜絕工程渣土等建筑垃圾占用耕地和基本農田,以及在生態保護等紅線內非法消納等違法行為。(市城市管理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農業農村委、市公安局、市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完善固廢利用處置標準體系
推動成渝地區標準協同。堅持一把尺子量兩地的原則,依托成渝地區協同創新機制,共同對兩省市現行固體廢物地方標準開展評估,有序制(修)訂統一的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利用、處置、綜合利用產品、風險評估等相關標準,構建完善的固體廢物標準體系。(市生態環境局、市科技局、市經濟信息委、市住房城鄉建委、市城市管理局、市農業農村委、市商務委、市衛生健康委、市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制定工業固廢成套標準。重點對磷石膏、鈦石膏、赤泥、煤矸石等大宗工業固廢,結合綜合利用、最終處置等需求,制定利用處置技術指南、污染控制技術規范、資源化利用產品、環境風險評估等標準。(市生態環境局、市經濟信息委、市科技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完善建筑垃圾系列標準。研究制定建筑垃圾處置與回收利用技術標準,規范建筑垃圾回收與處置。建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產品目錄,健全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產品標準體系。制定出臺盾構渣填埋標準,確保盾構渣得到安全有效處置,消除生態環境隱患。(市住房城鄉建委、市城市管理局、市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持續完善機制制度,擴大領先優勢
(一)高水平打造汽車綠色循環產業
成立“重慶市汽車無廢產業聯盟”。鼓勵行業協會、整車生產企業、零部件制造企業、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企業、相關科研設計機構加入聯盟,共同推行行業自律,打造涵蓋設計-生產-回收拆解-利用多環節的汽車循環產業鏈。(市經濟信息委、市科技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商務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支持汽車行業打造“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發揮汽車制造骨干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制定汽車產品無廢設計規范,開展車身輕量化材料、技術和裝備的研發及應用,實施綠色伙伴式供應商管理,加強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協作,踐行“無廢制造”理念,開展清潔化診斷,降低固體廢物產生強度。到2027年,在汽車行業打造1條“綠色供應鏈”、20家市級“綠色工廠”、1個國家級“綠色工廠”,并培育10條以上典型案例。(市經濟信息委、市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支持報廢汽車拆解和再制造產業綠色發展。強化回收拆解企業資質管理,嚴厲打擊非法拆解拼裝汽車違法行為,推行精確拆解、精準分類,提升回收拆解環節環保水平。支持廢鋼鐵、再生鋁、廢舊輪胎、鑄造廢砂、新能源動力電池回收與綜合利用企業健康發展,提升廢鋼鐵和再生鋁加工利用能力,提升廢舊輪胎綜合利用綠色水平,推動鑄造廢砂技術裝備升級改造,促進新能源動力電池回收產業規范健康發展。(市發展改革委、市商務委、市經濟信息委、市公安局、市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高標準推動危險廢物安全管控
完善“白名單”機制。優化調整危險廢物跨省市轉移“白名單”制度,逐步完善危險廢物類別。落實川渝危險廢物跨省市“點對點”定向利用豁免管理制度,推進高竹新區固體廢物(含危險廢物)跨省轉移簡化審批試點。(市生態環境局負責)
實施危險廢物分級分類管理。制定重慶市危險廢物分級分類管理工作方案,根據危險廢物產生、貯存、收集、運輸、利用和處置情況,以及危險廢物危害特性、環境管理等指標,細化危險廢物環境重點監管單位、簡化管理單位和登記管理單位分類原則,對不同環境風險級別的危險廢物產生單位和經營單位實行差異化管理。到2027年,建成危險廢物分級分類管理體系。(市生態環境局負責)
提升特殊類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面向飛灰處置需求,高標準建設國家特殊危險廢物區域處置中心,發揮特殊類別危險廢物高水平利用處置引領示范作用。(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負責)
(三)高起點推動區域“無廢城市”共建
完善共建推動機制。定期召開川渝兩地省級聯席會議,召開新聞發布會,建立完善“無廢城市”共建評估機制和“無廢城市”建設成效清單。組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無廢城市”共建技術指導團隊,分領域、分區域、分專題指導各區縣、重點企業開展“無廢城市”建設,形成固體廢物典型治理模式。(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技局、市經濟信息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城市管理局、市農業農村委、市商務委、市文化旅游委、市衛生健康委、市市場監管局、市機關事務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推動區域設施共享。針對全市及毗鄰地區,開展區域內生活垃圾、市政污泥、建筑垃圾、再生資源、工業固體廢物、農業固體廢物、危險廢物、醫療廢物等固體廢物利用處置能力現狀調查與評估,推動設施選址集約化,推動毗鄰地區設施資源共享和跨省市協同應急處置固體廢物。(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城市管理局、市農業農村委、市商務委、市衛生健康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打造共建亮點模式。強化與成都市“雙核”無廢聯動,鼓勵開展毗鄰地區固體廢物跨省轉移簡化審批,鼓勵指導川渝兩地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國家能源集團、中國寶武、中國中化、國家電網等集團下屬公司建設“無廢企業”,協同推動“無廢集團”建設。(市生態環境局、市經濟信息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高質量建設全民共建共享體系
整合宣傳資源。將“無廢城市”內容納入各市級部門、區縣、行業協會日常宣傳工作,開展“無廢城市”進工廠、進社區等現場宣傳活動。發揮優秀企業、重點生態環保設施、現有生態環保宣傳基地作用,開展“無廢城市”建設宣傳及培訓。定期組織召開市級“無廢城市”建設推進會、新聞發布會,推廣優秀經驗模式。(市生態環境局、市教委、市經濟信息委、市民政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城市管理局、市農業農村委、市商務委、市文化旅游委、市衛生健康委、市國資委、市機關事務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打造特色精品。制定“無廢集團”建設、“無廢城市”正面典型案例管理細則。打造一批具有辨識度的“無廢細胞”,其中,江津區聚焦“無廢工廠”,長壽區和涪陵區聚焦“無廢工業園區”,大渡口區聚焦“無廢小區”,九龍坡區聚焦“無廢鄉村”,兩江新區聚焦“無廢公共機構”,沙坪壩區聚焦“無廢學校”,南岸區聚焦“無廢醫院”,武隆區聚焦“無廢旅游休閑區”,江北區聚焦“無廢商圈”,北碚區聚焦“無廢飯店”,渝中區聚焦“無廢醫院”和“無廢農貿市場”,巴南區聚焦“無廢場館”,璧山區聚焦“無廢工地”,渝北區聚焦“無廢汽車修理店”,永川區聚焦“無廢加油站”,推進“無廢細胞”示范建設。(市生態環境局、市教委、市經濟信息委、市住房城鄉建委、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運輸委、市農業農村委、市商務委、市文化旅游委、市衛生健康委、市機關事務局、市供銷合作社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第三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依托美麗重慶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統籌協調推動全域“無廢城市”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無廢城市”共建。各區縣政府成立“無廢城市”建設組織領導機構,設立工作專班,形成各負其責、各司其職、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完善考核機制
將“無廢城市”建設情況納入全市生態環境報表、污染防治攻堅成效考核內容。每年對區縣建設成效進行評估考核排名,定期發布“無廢指數”。
三、落實資金保障
市級有關部門要強化政策資金統籌,加大對“無廢城市”建設資金投入。各區縣要將“無廢城市”建設相關資金納入政府預算,鼓勵有條件的區縣出臺運用金融、稅收、價格等政策,引導和鼓勵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無廢城市”建設。
四、強化成果運用
市生態環境局會同有關部門持續跟蹤各區縣“無廢城市”建設動態,深入系統總結成效和經驗,因地制宜消化吸納,把行之有效的創新舉措制度化,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積極在全市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推廣應用。
編輯:陳偉浩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