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8-16 10:04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E20研究院 固廢研究中心 行業分析師 張磊
潘功認為,環保產業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工業結構變化中扮演著“管家”的角色。工業固廢資源化利用,旨在保證工業繼續高速發展的同時,盡可能解決掉可能遺留的環境問題。尤其是對中低值的工業固廢的資源化利用,第一要務是解決環境問題;而要形成商業閉環,則需要技術的提升以及相應的政策傾斜共同發力。
03生活垃圾處理收費方式改革
《意見》提出,完善綠色轉型價格政策,支持地方完善收費模式,推進生活垃圾處理收費方式改革,建立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激勵機制。
回溯我國生活垃圾收費制度的發展歷程,自上世紀90年代起,我們便踏上了探索與實踐的征途。隨著2020年《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的修訂,垃圾處理費正式納入法律框架,標志著我國生活垃圾收費制度邁入法治化新階段。盡管政策與法律雙重保障已趨完備,但長期以來,由于缺乏系統性、協同性的體制機制支撐,這一領域的實質性進展尚顯不足。
當前,我國大多數城市在垃圾收費上仍主要采用“定額征收”方式,依賴傳統的上門收取及多樣化的委托代收渠道,如居委會、物業公司、稅務、工商、財政等部門,乃至與水費、燃氣費等公共事業費用捆綁收取。然而,隨著垃圾分類與減量化目標的日益緊迫,“計量收費”與“差別化收費”作為更為精細、高效的收費模式,正逐步成為探索與實踐的熱點。
鑒于當前垃圾處理費征收普遍存在的低效率問題,其征收標準遠不足以覆蓋高昂的處理成本,導致地方政府背負沉重的財政補貼負擔,尤其在地方財政緊縮的嚴峻形勢下,這一現象更為凸顯。垃圾處理費用的支付及時性與優先級均受到沖擊,環保企業因此面臨應收賬款激增、財務風險加劇的困境。在此背景下,如何創新并有效實施生活垃圾收費方式改革,以緩解財政壓力、保障環保企業運營穩定,已成為亟待重新審視與破解的課題。《意見》的適時出臺,聚焦于綠色轉型價格體系的關鍵環節,明確提出生活垃圾處理收費方式的改革方向,彰顯了政策層面對解決這一環境難題的迫切性與高度重視。
展望未來,提升垃圾處理費征收率,進而推動生活垃圾治理領域的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于引入更加高效、智能的管理手段與技術。這不僅要求我們在政策制定上精準施策,還需在技術創新、經濟機制優化、社會管理模式革新等多方面綜合發力,形成協同效應。
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垃圾收費方式改革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程,它跨越了環保政策、經濟激勵、社會治理與技術創新等多個維度。因此,我們需立足長遠,制定全面而周密的規劃,確保各項改革措施能夠相互銜接、相互促進,共同推動生活垃圾處理體系的全面升級。通過這樣的努力,有望構建起一個更加公平、高效、可持續的垃圾處理費用分擔機制,為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發展貢獻力量。
04綠色轉型市場化機制
《意見》對于綠色轉型市場化機制提出明確發展要求,推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建設,健全法規制度,適時有序擴大交易行業范圍。完善綠色電力證書交易制度,加強綠電、綠證、碳交易等市場化機制的政策協同。
綠電、綠證、碳交易等市場化機制,在加速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征途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面對垃圾焚燒行業國家補貼逐步退坡及可再生能源補貼政策即將調整的現實挑戰,這些市場化工具已轉化為企業抵御收益下滑、探索新增長點的有效途徑。隨著綠色轉型市場化機制的日益完善,國內垃圾焚燒行業的領軍企業正積極投身于綠證申領與交易的熱潮中,敏銳捕捉并把握發展的新風口。
在國家能源局等權威部門綠證政策的有力推動下,自2021年起,中國綠證交易市場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交易量急劇攀升。特別是2023年,綠證核發量實現了質的飛躍,達到前一年的7.8倍之多,彰顯了市場的高漲熱情與強勁活力。北京與廣州兩大電力交易中心更是成為綠證交易的熱點區域,交易量分別實現了16.3倍與5.1倍的驚人增長。
近日,引入的綠色電力消費比例對于地方政府和重點行業的考核更是加速了綠電、綠證市場的持續完善。8月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 國家能源局綜合司出臺《關于2024年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及有關事項的通知》,提出為推動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向重點用能單位分解,提出為推動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向重點用能單位分解,新設電解鋁行業綠色電力消費比例目標,對于各個地區電解鋁行業的綠色電力消費比例均做了具體規定,范圍在21%~70%之間,這一舉措極大地促進了綠電與綠證市場的深度整合與快速發展。
電解鋁行業作為高耗能領域的代表,其綠色轉型的硬性約束不僅體現了政策監管的日益嚴格,也預示著未來更多行業將納入這一體系,綠證交易活動將更加頻繁,價格機制與碳價的聯動效應也將日益顯著,為垃圾焚燒發電行業開辟了更為多元、穩定的收入來源渠道。此外,全國碳交易市場平臺的建立以及溫室氣體自愿核證減排交易系統重啟,將進一步提升企業的營收渠道。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