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17 09:23
來源:環保老岳
作者:環保老岳
商業的本質是需求和供給,通過交易來實現。中國的環保市場包括大部分行業現在都屬于買方市場,在買方市場中商品供過于求,需求方占據市場主導地位。但是在技術相對復雜的項目中,客戶因為專業性不夠,在技術方面又處于一種弱勢地位,如此形成了一種相對復雜的博弈狀態。客戶需求又分為顯性需求和隱性需求;在總體供給過剩的市場中,如何能夠洞察到客戶的隱性需求、未來需求,甚至是創造需求是關鍵。
商業交易活動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利潤,公司成長,那么我們能夠獲得利潤,背后的邏輯是什么?
利潤產生于交易,首先取決于商品或者服務的流通,商品或服務如果沒有流通就只是資產。比如三年前和三年后同樣一套房子的價值,超市里和沙漠里同樣一瓶礦泉水的價值是不一樣的,商品不流通資產價值只是一個數字。那么,我們身邊每天都在發生的流通、交易,它背后的決定因素是什么呢?
資源差
規模、品牌、資質、業績、資金、信譽、身份背景、社會資源、供應鏈保障等,這些都是一個企業所擁有的資源。誰擁有的資源多,就更能獲取到相應的利潤。天貓、京東靠這個邏輯賺錢。央企和國企大部分靠其擁有的資源賺錢,2015年以前一些大環保公司也是如此。
信息差
信息、數據、政策、標準,誰掌握的信息比別人早,誰掌握的信息多,就能比別人賺錢。信息獲取的早,可以提前布局形成先發優勢,信息掌握的多、制定標準甚至于可能形成壟斷。阿里利用海量交易數據的信用價值,利用花唄賺錢;滴滴燒錢,形成了互聯網出行平臺,靠信息賺取暴利;一些國際化公司及咨詢公司靠其全球視野形成的信息差,通過產業轉移、咨詢服務在價值洼地賺錢。還有一些企業通過對信息數據理解、分析、感知,對客戶需求的深刻洞察,挖掘、創造潛在需求,從而能夠快人一步的賺錢。
十年前,客戶對環保了解的信息少,經歷少,那個時期很多環保企業天南地北的跑項目,有可能做一個項目吃三年,這個賺的也是信息不對稱的錢。
質量差
質量包括效能、成本、價格、外觀、設計、服務、品宣,企業只有在這方面做的比別人好才能賺到錢。這是制造型企業的賺錢邏輯,也是產品類的環保企業的生存邏輯。
2015年以前的環保市場,一些環保企業靠規模領先和掌握的資源拿到很多大型市政環保項目,但是目前這種資源差的優勢正被央企和地方國資環保集團碾壓,機會逐步消失。同期,隨著環保市場客戶的成熟以及信息的透明,過去靠信息差賺錢的機會也在逐步減少。現在更多的環保企業只能靠質量差來賺錢。但質量的整體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個長期緩慢的提升過程。相比以往環保市場水多魚大,大項目大機會多的反差,很多環保企業還沒適應慢工出細活,打造金剛鉆的長期狀態。
差距即優勢。企業和客戶之間、同行之間的三種差距,形成落差,促進商品的流通,產生利潤。差距不同,落差不同,勢能不同,流動性亦不同。
這是市場環境的變化,競爭邏輯的變化,環保從業者總體都感覺到了變化。那么從市場要素來分析,現階段的市場需求又是如何?競爭狀況又是如何呢?筆者從市場容量、競爭以及技術三個方面來分析。
市場總量
首先,隨著大基建時代的結束,市政污水、垃圾焚燒BOT、PPP項目以及大型的水環境治理、土壤修復等項目,市場總量總體來說是減少了。工業企業信心不足投資意愿降低,開工率低、新建項目少,造成了工業廢水、廢氣、固廢市場需求減少。另外地方政府資金短缺,一些項目延遲甚至于停工等,造成了市場需求有一定程度的減少,尤其是優質項目減少。但是觀察市場,一些提標改造、深度處理、節能降碳方面仍然存在很多市場機會。在上一篇文章2024年環保靈魂七問之一:環保產業是什么樣的產業?里說的中國有日處理量2億多方的城市污水和龐大的工業廢水這個巨大的存量市場,如何利用系統性技術、精細化管理、智慧化手段解決其痛點、難點、實現降本增效有著廣闊的市場。
競爭密集度
市場在變,競爭在變,賺錢的邏輯也在變。在市場總量減少的環境下,由于門檻低,環保行業死掉一批又有一批,市場玩家并沒有大幅度減少。在傳統的環保工程賽道上,必然僧多粥少,讓人感到內卷。不管是央企、國企、民企都是如此,只是不同層面的內卷而已。
一方面在傳統的工程、運營市場人頭攢動,貼身肉搏;另一方面有很多運營痛點、運營成本方面有很多問題未被解決。一家知名的地方水務集團的污水廠老總說:“我覺得污水廠有很多地方都應該改進,恨不得把污水廠再造一次。”作為一個污水處理領域標桿廠的老總如此說,那么全國三四五線城市大量污水廠的運營狀況可想而知。
值得關注的是,北控水務這家公司總能先知先覺,反應靈敏,提前轉型。第一波,在2010年前后水務市場大爆發時期很多水務集團還在熱身階段,北控水務通過快速擴張成為了行業一哥,到2015年東方園林、博天環境等公司開始瘋狂擴張之時,北控水務已經轉入到穩步發展、精耕細作階段。第二波,2019年前后北控水務開始在環保技術創新大賽、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企業合作開發領域做了布局。經過幾年的積累沉淀,通過技術創新加模式創新,正在孵化分拆一些新公司,以更靈活的方式、更積極的手段介入到環保領域縱深地帶。三年后也許有人會慨嘆,北控水務怎么又冒出來北水科技、北水云服、北控工業等公司,把工藝、裝備和智慧控制玩的比民營環保公司還靈活。
行業發展階段不同,賽點不同,也應該選擇不同的賽道。環保企業應該學習田忌賽馬,把有限的力量用在專業化、精細化,選擇行業精耕細作;選擇好的賽道,提前轉型布局。
技術密集度
行業上有這么一種情況,一個工藝包或一個系統,客戶讓列明系統中每一個部件或者是設備的價格,最后只買其中最核心的部分。還有某集團采購一臺格柵,讓廠家標明材質、重量、電機以及減速機的品牌配置。最后按不銹鋼材料的重量及鋼材價格,以及電機、減速機的品牌配置,另外加加工費來核價。行業內卷如此,究其原因是產品技術含量不高、同質化競爭造成的。有一次和北京化工大學宋英豪教授談起這種情況,他用技術密集度來解釋這種現象,我也比較贊同這種說法。要想提升產品的技術密集度只有創新,環保企業在工藝技術開發方面,仍然缺乏對核心機理的深入研究,缺乏對核心裝備效率提升的長期攻關。另外,對配套裝備的系統性研究不夠,更缺乏對整個產品的包裝定位及市場教育。只有把產品的技術密集度提升上去,才能脫離同質化競爭的苦海。當然更要做好技術專利的保護,行業上模仿抄襲之風非常影響產品的升級迭代、技術創新。
寫到最后
卷是因為在相同的領域、相同的地方、相同的思維,做相同的事。也許,原來市場環境中越成功的思維、操作模式,現在是越大的羈絆。
2024年3月30日上午,大連萬達商管集團與太盟投資集團、阿布扎比投資局、穆巴達拉投資公司、中信資本、ARES在大連香格里拉酒店舉行簽約儀式。協議簽署后,太盟等投資人將總計持股新達盟60%,而大連萬達商管僅持有40%的股份,珠海萬達商管運營著全國近500座萬達廣場,這意味著王健林將失去珠海萬達商管的絕對控制權。清華北大,都不如膽子大。2010年代初期的王健林,一直在強調速度,要求萬達必須再快一點,必須要快。在行業蓬勃發展時期膽子大、快速反應可能是企業成功的原因,但是市場環境變了,仍然按照原來的邏輯運行則是危險的。“別讓李嘉誠跑了”,真正經過行業周期的考驗,才能認識到李嘉誠的敏銳與果敢。
有很多朋友問我今年環保市場趨勢是怎么樣的,很多人都處于迷茫、焦慮之中。同時我也了解了一些企業的經營狀況,目前看,大部分企業都感覺行業內卷、競爭加劇、生意不好干;一小部分企業感覺項目不少、訂單不錯。總體來說,現在是在市場分化的階段,既有降級也有升級;一方面同質化的工程、產品市場是消費降級、內卷降價的狀態;另外一部分通過技術創新、賽道選擇、成本控制、質量穩定的企業是處于升級狀態。其實,大家都清楚這兩年哪個行業不卷?環保市場相比還算好的,其市場總量還是巨大的,分母擺在那里,而每家企業在這個市場中占有的市場比例是非常小的。中小環保企業大部分是輕資產運營,只要不是做大體量固定資產投資,重資金投入,過分焦慮市場總量變化,聽專家分析是沒有意義的。企業應該重點關注與自身業務細分領域密切相關的趨勢、標準、政策,重點還是在于如何創新、如何加強銷售、如何把質量、服務做好。市場總量的分母固定、無法改變,只有把自己的分子做大,分數才會高。
環保市場正在經歷存量與增量、粗放與精細的行業轉型過程中,我們只有認清市場的運行邏輯、行業特征,做有效的轉變,才能避免被卷進去。暗流涌動,時機短暫,市場分化,如何順應市場格局變化迅速調整,我們如果不能坐在餐桌上,就會出現在菜單上。
作者簡介
作者【環保老岳】本名岳文春,是蘇州水星環保工業系統有限公司、嘉興溪上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星川(北京)水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是岳飛第二十八世傳人,原籍安徽,現工作于蘇州、北京。曾在中煤集團工作過,環保水務二十年經驗,樂于分享商業和經營心得。希望與作者進一步探討的朋友,可以加老岳的微信:y13915503789。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