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25 09:49
來源:中國固廢網
“重艦領航,多翼齊飛”。1月4日,在“2023(第十七屆)固廢戰略論壇”上,中國環境保護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環保)榮獲“2023固廢十大影響力企業”。
論壇上,中國環保副總經理李豫軍以《創新引領 碳智融合——雙碳目標下中國環保二次增長曲線的探索與實踐》為題做了分享。面對固廢產業的撥障霧、破沌局,他表示中國環保將穩中求進,實現極致的效率;多元發展,由單一環境治理邁向生態大循環。
李豫軍
01機遇與困難同在,中國環保提出三點思考
目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共識日趨深入,國家加快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固廢產業深度嵌入環境污染治理、循環經濟、綠色能源三大產業,是節能降碳與綠色能源供應的重要力量,仍處于重大戰略發展期。
李豫軍表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開啟行業發展新機遇。
2023年12月13日落下帷幕的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達成一項歷史性的協議,首次納入減少使用化石燃料的承諾,要求“到2030年內加速清潔能源的轉變,將全球可再生能源的發電能力提高到三倍,將能源效率提高兩倍。”全球能源結構將進一步加速轉型。
COP28召開前夕,生態環境部聯合外交部、國家發改委等十部委發布我國首個《甲烷排放控制行動方案》,減少甲烷排放將對減緩全球氣候變化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進一步承諾和貢獻。甲烷排放控制行動方案對固廢領域也將帶來利好影響,進一步引領垃圾分類回收和資源化利用、農業領域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及化肥零增長。
能源結構加快轉型、甲烷排放控制行動將開啟固廢細分行業新一輪窗口期。
機遇與困難同在,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負重前行,業務升級需求迫切。
非水可再生能源補貼退坡在今年進一步落地,2023年11月以來,存量項目入庫工作進入關門期,未入庫企業面臨全面的經營挑戰。城鎮生活垃圾局部產能飽和問題突出,疊加應收賬款高企,個別生活垃圾焚燒項目打破了不虧損底線。存量資產整合、多源固廢協同、垃圾焚燒能源多元化利用、運營突圍等需求更加急迫,行業高質量發展需求進一步提速。
面對固廢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中國環保提出三點思考:
一、緊扣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共識和國家生態文明戰略,持續推動行業發展綠色升級。
在2023年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由重點整治到系統治理的重大轉變”。
立足新時代發展脈絡,中國環保曾提出固廢產業未來發展的核心是從固廢處理處置的“無害化、減量化”向“資源化、生態化”升級,形成“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生態化”四位一體的處理格局,產業持續向集聚、集約、節約、低碳、智能方向迭代,達到固廢產業助力經濟、社會、環境發展“減污、降碳、增效”的三重目標。目前來看,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需求日益迫切,固廢產業由“三化”向“四化”發展的趨勢愈發明顯,綠色化升級將進一步加速。
二、面向美麗中國建設和固廢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固廢處理處置重點攻堅、協同治理,加快無廢城市、無廢區域建設。
堅持系統觀、整體觀、協同觀,破解城市級、地區級、流域級固廢治理難題,強化垃圾分類與資源循環利用,補齊縣域垃圾、濕垃圾處理技術設備設施短板,推動生產端、生活端固廢協同治理,推動跨區域固廢處理設施協同聯動,大幅提升垃圾能源化利用效率,加快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縱深推進無廢城市、無廢區域建設開新局。
三、面向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格局,助力以綠色為底色的“一帶一路”建設。
行業步入成熟期,產業技術積累、運營積累,具備海外拓展的基礎。新時代“一帶一路”建設中,綠色是鮮明底色,生態環保產業與技術輸出是綠色“一帶一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02中國環保二次增長曲線的持續探索與實踐
2023年是中國環保發展歷程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年內,中國環保重大資產重組上市獲得批復,全面打通資本市場融資通道;博士后工作站獲批,進一步增厚創新發展勢能;在國資委雙百改革考核中獲評“標桿”,進一步做深內生動力機制。
站在重組上市后的新起點上,中國環保正全力推進高質量發展。
李豫軍表示,在二次增長新探索上,中國環保主要開展了以下五個方面的探索與實踐:
聚焦縣域農村固廢治理補短板,推進小型焚燒發電裝備研發制造。
2023年內,中國環保積極開展小型化技術攻關,重點突破100噸級、200噸級小型垃圾焚燒裝備研發制造。
中國環保通過南、北方示范探索,為國內不同地區縣域焚燒小型化提供有效的裝備技術供給,同時培育新的產業投資藍海。
聚焦有機固廢資源化處置難題,持續探索新模式。
有機固廢資源化處理的理念,中國環保由來已久。李豫軍表示,中國環保在餐廚預處理技術方面實現了十年磨一劍的本土化。
早在2010年,中國環保就引進了瑞典“垃圾資源化系統”技術,經過多年的消化吸收和本土化改進,形成了具有自有知識專利和設備設計集成能力的有機垃圾分解分離預處理工藝系統,較傳統方式減量化率提升15%,工藝流程縮減11.4%。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