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02 16:23
來源: 僑銀城市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今年的流行色是非凡洋紅,但綠色的生活方式在今后依然是熱門。
在江西,有一種生活叫靖安。
如果你到了南昌的后花園——靖安,相信你會對他們無處不在的低碳生活理念多一重敬意。
靖安,全國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從中源鄉的“公益夜市”到雷公尖鄉的“公益集市”,再到城區示范小區蔚藍嘉園,保持環境干凈整潔,垃圾隨手分類,已經是靖安人的日常習慣。令人驚嘆的是,戶外的每個垃圾桶都一塵不染。
不負青山,青山不負。位于九嶺山腹地的靖安縣中源鄉,盡管位置偏遠,常住人口不到7000人,每年暑假都涌入近3萬游客,帶動3千余人就業。
這一切,得益于靖安前瞻推動的生活垃圾分類市場化改革。
“關鍵小事”帶火“美麗經濟”
2018年11月,靖安縣引入專業公司僑銀股份,按照政府監管、企業運營的分工,由僑銀股份負責靖安縣生活垃圾分類及鄉鎮環境整治服務,包括靖安縣建成區11個鄉鎮集鎮、10個秀美村莊和5公里精美示范線路的垃圾分類全鏈條服務,編織了一張縣、鄉、村、戶四級聯動覆蓋全域的垃圾處理網絡。
大自然的垂青,令靖安山靈水秀;僑銀股份的精細化呵護,讓其更具神韻。
進場服務以來,僑銀股份立足縣情,抓住“人”和“物”兩類對象,建設垃圾分類制度體系、宣傳引導體系、全鏈條設施體系、智慧管理體系“四大體系”,有效解決制度不健全、居民參與度低、設施配套不全、工作考核標準不一等垃圾分類痛點。
不到一年,靖安實現全縣垃圾分類全覆蓋,靖安居民垃圾分類知曉率100%,參與率85%以上,分類準確率由2018年底的20%提高到2019年的90%。靖安縣連續五年榮獲“宜春市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工作先進縣”稱號,形成垃圾分類共建共享共治局面。
靖安小朋友養成分類好習慣
做好垃圾分類關鍵小事,才能成就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大事。
為進一步明確目標、落實責任,靖安縣制定并下發了《靖安縣2022年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工作實施方案》,僑銀靖安項目升級實施@城市“全區域”“全周期”和“全要素”的服務,以“無廢城市”建設為總抓手,以數字化升級為牽引,擴大垃圾分類覆蓋范圍,完善基礎設施,構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垃圾分類工作新格局。
“我們以@城市理念協助靖安在江西省率先實施城鄉垃圾一體化處理工程,經過努力,絕大多數居民都已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連幼兒園的小朋友也能分得清。”靖安垃圾分類項目總經理余瀟介紹,靖安的鄉鎮生活垃圾收運處理率100%,“撤桶并點”垃圾分類新模式順利推廣,游客短時間產生的垃圾都會及時處理,隨時做到“垃圾不落地、污水不入河,黃土不見天”。
經過多年保護發展,靖安的鄉村顏值不斷提升,生態旅游越來越火。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靖安旅游共接待游客512.79萬人次,同比增長11.8%。
“一屏通覽”提升“靖安效能”
走進靖安垃圾分類項目辦公室,整體環境干凈、有序、優美,公共區域配置垃圾分類桶。透過一整面墻的中控室大屏幕,可以隨時查看每個垃圾桶的滿溢狀態、每輛垃圾車的儲運量以及垃圾清運情況。
靖安垃圾分類智慧管理中心
靖安項目率先采取智能化垃圾分類模式,通過建立可追蹤溯源、可實時監測的垃圾分類大數據平臺,為靖安縣提供前端分類、中端收運、末端處理的全鏈條管理,為居民參與垃圾分類提供方便。
縣域建成區、鄉鎮集鎮、秀美鄉村和示范村的垃圾分類按照“雙四分”要求開展,強化入戶信息采集,每戶發放紙質二維碼,居民將分類好的垃圾在垃圾(袋)表面張貼二維碼后投放到相應分類桶,或用手機“愛分類app”專屬二維碼掃描投放到智能回收箱,經過督導員現場確認,達到準確率后給予相應積分,形成“分類可積分、積分可兌換、兌換可受益”的模式。
靖安城區與鄉村均設有垃圾分類兌換超市
靖安垃圾分類主管胡青華說,每個村都有“垃圾兌換超市”,村民只需注冊一個垃圾分類投放二維碼,投放垃圾時掃描二維碼,選擇智能垃圾分類收集箱上對應的按鈕開箱投放,系統便會自動稱重計算積分。當積分達到一定分值后,村民就可以去“垃圾兌換超市”換回洗衣粉、醬油等日常生活物品。
不僅前端分類實現投放智能化,靖安項目還依托蔚藍嘉園等智慧社區本底,將用戶信息等基礎數據和智慧監控等應用場景數據接入到智慧社區運行管理平臺,實現垃圾分類數據“一屏通覽”。
余瀟說:“生活垃圾的投、收、運、處各環節數據都會實時上傳,通過對分類各環節實時監測和跟蹤分析,發現問題即‘派單’,督促小區快速落實整改,實現閉環管理。”
“兩網融合”打造“零碳社區”
閑置資源的回收利用,是垃圾減量化的關鍵一步。《“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提出,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資源循環型社會。
僑銀股份協助靖安完善“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四級機制”,對垃圾前端分類、中端收運、末端處理實施全鏈條管理,建起區級分揀中心、鄉鎮級中轉站和鄉村回收站點的再生資源回收網絡體系,解決再生資源堆放處置難等問題,同時著力垃圾末端處理設施建設運營,形成污染防治閉環。
蔚藍嘉園再生資源回收點
完善基礎設施,是做好垃圾分類的“助燃劑” 。項目助力建設城區餐廚垃圾處理廠1座、大件垃圾拆解廠1座、鄉鎮餐廚垃圾處理站4座、建設分類收集亭153座、打造分類驛站15個,購置分類垃圾桶4200個,投放智能分類設備35套及專業作業車輛33輛,改造城區及鄉鎮壓縮中轉站7座,在城區180余家餐飲店開展餐廚垃圾收運,確保了城鄉一體化垃圾分類處理工作順利開展。
雷公尖鄉智能垃圾分類設備
垃圾分類環節,僑銀引入智能垃圾分類收集箱、分類驛站,通過掃碼稱重、獲取積分、物質獎勵、二維碼溯源等方式,實現垃圾可分類、回收有獎勵、垃圾可溯源,極大地調動了當地居民的分類積極性。
靖安垃圾分類項目副總經理張紅說:“目前,蔚藍嘉園等垃圾分類示范點的分類準確率100%。雷公尖鄉等鄉村自從開展垃圾分類后,村民都會主動將垃圾分類回收,用垃圾兌換生活物品,積極參與鄉村的治理。如今,村莊變美了,游客也越來越多。”
變廢為寶趣味手工制作
靖安項目通過舉辦舊衣回收、青少年變廢為寶趣味手工制作、兒童保護環境繪畫、小小志愿者在行動等垃圾分類主題活動,寓教于樂“花式”傳播綠色生活理念,讓環保深入“童”心,讓垃圾分類成為時尚。
兒童保護環境繪畫活動
結合該縣農業發達現狀與《靖安縣農藥廢棄包裝物等有害垃圾回收處置實施方案》,僑銀定點設置“農藥瓶(袋)暫存點”,鼓勵村民做好有害垃圾單獨投放,收集后送至專業固廢處理公司進行無害化處理。
僑銀還通過垃圾“分類處理”引導“分類運輸”,因地制宜配備“可回收物、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分類垃圾清運車,科學制定收集線路和時間。各類垃圾實行專車定時定點單獨運輸,杜絕混運混處問題。
蔚藍嘉園廚余垃圾清運日常
在末端,僑銀運營的餐廚垃圾處理廠日處理20噸,采用高溫好氧工藝將餐廚垃圾制成有機肥料;大件垃圾拆解廠日處理大件垃圾24噸;可回收垃圾交由物資再生公司回收再利用;有毒有害垃圾運往外地有資質的企業進行無害化處理;其他垃圾運至生活垃圾焚燒廠處理。通過完善末端處理設施,實現了各類生活垃圾處理的全覆蓋、全封閉、無害化處理。
上:大件垃圾處理廠
下:廚余垃圾處理廠操作現場
目前,靖安縣通過可回收垃圾再利用,減量垃圾約25%;廚余垃圾生產有機肥,減量垃圾約40%,全縣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正穩步推進。垃圾分類覆蓋了靖安城區35個居民小區、28條街道、10所學校、各公共機構和各鄉鎮集鎮、秀美鄉村及5公里示范線路。
除了建立垃圾分類全鏈條管理體系,僑銀同時致力建設可持續的長效機制。通過主編《生活垃圾收集運輸作業規程》等標準,建立宣傳督導體系,成立垃圾分類環保驛站,開展垃圾分類知識進社區、學校等環境宣教活動,讓垃圾分類真正融入民眾生活,形成習慣,可持續地推動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
媒體聚焦
垃圾分類的僑銀靖安模式,屢獲各級領導和新華社等媒體的一致好評。該項目被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遴選為“環衛一體化整體解決方案示范案例”“2019年智慧環衛典型案例”。
綠色生活,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提升。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行垃圾分類,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系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
希望2024年每個人減少碳足跡,從垃圾分類做起,才能切身體會靖安生活的內涵,享受“健康生活”。
未來,僑銀也將繼續貫徹生態文明建設精神,攜手各界優化靖安垃圾分類模式,持續下“繡花”功夫,助力靖安成為“美麗中國樣板縣”,讓垃圾分類蔚然成風。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