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30 09:37
來源:發改委、中國水網
第二十條 實施機構應當與依法選定的特許經營者簽訂特許經營協議。
需要成立項目公司的,實施機構應當與依法選定的特許經營者簽訂初步協議,約定其在規定期限內注冊成立項目公司,并與項目公司簽訂特許經營協議。
特許經營協議應當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項目名稱、內容;
(二)特許經營方式、區域、范圍和期限;
(三)如成立項目公司,明確項目公司的經營范圍、注冊資本、股東出資方式、出資比例、股權轉讓等;
(四)所提供產品或者服務的數量、質量和標準;
(五)特許經營項目建設、運營期間的資產權屬,以及相應的維護和更新改造;
(六)監測評估;
(七)投融資期限和方式;
(八)收益取得方式,價格和收費標準的確定方法以及調整程序;
(九)履約擔保;
(十)特許經營期內的風險分擔;
(十一)因法律法規、標準規范、國家政策等管理要求調整變化對特許經營者提出的相應要求,以及成本承擔方式;
(十二)政府承諾和保障;
(十三)應急預案和臨時接管預案;
(十四)特許經營期限屆滿后,項目及資產移交方式、程序和要求等;
(十五)實施環境變化、重大技術變化、市場價格重大變化等協議變更情形,提前終止及補償;
(十六)違約責任;
(十七)爭議解決方式;
(十八)需要明確的其他事項。
第二十一條 選定的特許經營者及其投融資、建設運營責任不得調整。確需調整的,應當重新履行特許經營者選擇程序。
第二十二條 特許經營協議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規定,約定特許經營者通過向用戶收費、獲得與特許經營項目相關的其他開發經營權益等方式取得收益。
由政府向用戶統一收取后再向特許經營者支付的費用,政府應當主動公開收支明細,保證專款專用,按照特許經營協議約定定期支付。
政府可以在嚴防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符合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規定要求的前提下,按照一視同仁的原則,在項目建設期對使用者付費項目給予政府投資支持;政府付費只能按規定補貼運營,不能補貼建設成本。除此之外,不得通過可行性缺口補助、承諾保底收益率、可用性付費等任何方式使用財政資金彌補項目建設投資和運營成本。
第二十三條 特許經營協議應當明確價格或收費的確定和調整機制。特許經營項目價格或收費應當依據相關法律、行政法規、國家價格政策規定和特許經營協議約定予以確定和調整。
特許經營項目中實行政府定價的價格或者收費,應當執行有關定價機關制定的價格或者收費標準。
第二十四條 政府可以在特許經營協議中就防止不必要的同類競爭性項目建設、有關配套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的提供等內容作出承諾,但不得承諾固定投資回報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的事項。
第二十五條 政府采用資本金注入方式投資的特許經營項目,應當按照《政府投資條例》有關規定,履行審批手續。企業投資的特許經營項目,應當按照《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和備案管理條例》有關規定,履行核準或者備案手續。實施機構應當協助特許經營者辦理相關手續。
依法選定的特許經營者如果與項目前期辦理審批、用地、規劃等手續時的項目法人不一致的,應當依法辦理項目法人變更手續,實施機構應當予以必要支持和便利。
第二十六條 完成審批、核準或備案手續的項目如發生變更建設地點、調整主要建設內容、調整建設標準等重大情形,應報請原審批、核準機關重新履行項目審核程序,或者重新備案,必要時應重新開展特許經營模式可行性論證與特許經營方案審核工作。
第二十七條 國家鼓勵金融機構為特許經營項目提供財務顧問、融資顧問、銀團貸款等金融服務。特許經營項目可以依法合規利用預期收益質押貸款,將項目相關收益作為還款來源。鼓勵保險資金通過債權、股權、資產證券化產品等多種方式為特許經營項目提供多元化資金支持。
政策性、開發性金融機構對符合其業務范圍內的特許經營項目可以給予差異化信貸支持,根據項目期限和特點,合理設置貸款期限和擔保條件。
特許經營項目融資應當依法保護各方合法權益,穩妥處置債權債務關系。不得承諾以各類財政資金擔保或者作為還款來源,防止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
第二十八條 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特許經營項目發行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鼓勵符合條件的特許經營項目公司進行結構化融資,發行項目收益票據、不動產信托資產支持票據和資產證券化產品等。
國家鼓勵特許經營項目按照市場化方式采用成立私募基金,引入戰略投資者,發行企業債券、公司債券、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等方式拓寬投融資渠道。
第二十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特許經營實施機構、金融機構依法執行本辦法規定的投融資支持措施,不應對不同所有制特許經營者區別對待。
第三章 特許經營協議履行
第三十條 特許經營協議各方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按照約定全面履行義務。實施機構應當全面、按期履行簽訂特許經營協議、協調開展價格調整、支付代收的用戶付費、監測驗收等義務;特許經營者應當按照特許經營協議約定的數量、質量、標準、期限等,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并履行協議約定的其他義務。
除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外,實施機構和特許經營者任何一方不履行特許經營協議約定義務或者履行義務不符合約定要求的,應當根據協議繼續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