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6 10:00
來源:綠谷工作室
作者:谷林
2019年,國禎環保與長江生態環保集團聯合中標蕪湖市城區污水系統提質增效(一期)PPP 項目。在合作中,央企發揮融資優勢,國禎環保則專注于技術、運營能力,以此探索輕資產模式轉型的成長空間。同年,首創股份則以應急服務輕資產模式,在污泥處理領域進行創新探索。
在此期間,伴隨著國內水務市場日益成熟,整體增速已開始回落:根據E20研究院預測,“十四五”時期,中國城鎮供水規模和市政污水增速均呈下降趨:供水將從3%下降到2%,市政污水將由6%降至3%左右。
垃圾焚燒處理市場雖然比水業市場晚了幾年,但在這些年快速追趕之下,項目投資也即將到頂:
2020年全年開標項目78個,處理規模不足8萬噸/日,投資金額約400億元,這三個數字相比2019年的150多個、近15萬噸/日、600億元,均出現大幅下降,幾于“腰折”。按照國家相關規劃,2021年到2030年10年間,國家將規劃新建垃圾焚燒廠191座,2018年至2020年三年間新建的數量就高達270多座,前者的10年之量還不到后者三年的60%。而近期,國家四部委&央行發文加強縣級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建設,也進一步體現了這樣的背景和趨勢。(相關閱讀:增量即將到頂 垃圾焚燒企業的四種選擇)
一些領先的垃圾焚燒企業,如前些年的北控水務們一樣,也早早開始了它們的輕資產模式布局:
“2020(第十四屆)固廢戰略論壇”上,連續十年入選“中國固廢領域年度十大影響力企業”的首創環境,其技術總監、北京首創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戴小東現場透露,“十四五”期間,首創環境將在輕資產領域集中發力。
今年5月,連續十三年上榜“中國固廢領域年度十大影響力”榜單的上海環境集團,也提出了“十四五”轉型策略,試行輕重并舉、雙輪驅動。
粵豐環保,截至2022年上半年,旗下共有37個項目,日處理規模達到55540噸,躋身行業領先陣營。據粵豐環保總裁袁國幀介紹,未來,粵豐環保將做到輕重資產并舉,探索推動輕資產的合作模式。 03輕資產轉型說易行難 要有輕重利益核心分配機制 對于企業紛紛輕資產轉型,某咨詢公司專家認為,這說明產業發展到了成熟期,發展遇到了瓶頸。在實踐中,向輕資產模式轉型,理想可能很豐滿,現實卻是相對骨感。 盛大環境總裁繆冬塬介紹,很多重資產企業向輕資產轉型其實和當年很多輕資產企業向重資產模式轉型一樣,都是市場發展和競爭激化的結果,一定意義上屬于迫不得已。當年很多企業從設計到設備銷售,做EPC項目,中間都是因為競爭日益激烈,低價中標,企業不掙錢,不得不調整業務方向,最后一些有實力的企業就開始做BOT,以及后來的PPP,希望掌握住項目源頭,然后掙設備、運營的錢。 繆冬塬認為,從輕轉重,靠的是錢,主要拼企業的融資能力。現在從重轉輕,企業也需要有金剛鉆:企業要思考業務競爭的門檻在哪里?自己的護城河是什么?環境產業雖然也是技術驅動型產業,但市場上很多的技術,并不是你能他不能。那么,在輕資產模式下,企業該如何發現和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輕資產運營,一方面需要低成本、重現金流、規避風險,另一方面需要整合資源以最大化利用資源,提高技術、管理、營銷等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并提高企業的決策靈活性等。從本質來說,輕資產業務必須在重資產企業的資產價值提升上獲得相應的收益。
在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看來:一個項目中,如果輕資產企業不出錢還想獲得項目,除非企業自身的品牌和技術有獨到的領先之處,甲方在此的要求肯定也比一般情況下的要求高。即便如此,在這樣的關系中,輕資產企業被換掉的風險也會比較大。
對于重資產企業來說,因為前期的高投入,收益主要靠后期運營,所以他們傾向于在自己重資產業務的基礎上,強化輕資產業務。
現實中,環境產業的重資產企業大多是國有企業,它們承擔著更多的社會價值,也更看重資產價值,進行輕資產模式的轉型,勢必要減少就業崗位、減少銀行融資,尤其不容易。而國有企業在研發、市場開拓等方面,在基因方面并沒有先天的優勢。
特別是在創新方面,對外經貿大學國際商學院院長湯谷良曾撰文指出,中國的創新基本上都是民營企業做出來的,國有企業的創新能力嚴重不足,基本沒有創新能力;而要實現輕資產模式轉型,就必須加大在研發上的投入,提升創新能力。
對于重資產國企來說,在這樣的基礎上實現轉型輕資產模式,需要的準備和提升之多、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而對于做技術和運營的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來說,作為央企和國企重資產企業的服務商,在項目中并沒有太多話語權:一般情況下,重資產企業出錢搞建設,肯定要先拿走利潤的大頭,剩下小部分收益留給輕資產合作方,有些項目利潤很小,甚至根本不掙錢。這就造成了輕資產服務企業的兩難:不做,就沒有項目。做,掙錢的確挺難。
而且在當前地方政府更加缺錢的背景下,在一些輕資產的環衛服務項目中,企業與政府合作的前提就是要以投資換市場。這樣,企業就又進入兩難境地:做項目,就必須從輕兼重。其中的壓力不言而喻,風險也相應增加。
上海國有資本運營研究院投融資中心首席專家羅桂連之前接受中國水網采訪時認為,企業由重轉輕,需要一個硬性前提條件,即整體資產回報率要超過重資產持有人的合理收益率水平。比如,整體資產回報率為8%,那么通過結構化的切分,把重資產部分的回報率做到6%吸引財務投資人,輕資產部分的回報率則利用財務杠桿可以更高一些。如果資產本身回報率低于財務投資者的基本回報要求,那么即使僥幸成功一單,后面也難以持續。(相關閱讀:輕資產環保企業遭遇資本“冷遇”?金融機構有話說)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