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5 10:03
來源:國家發展改革委
六、提高供給質量,帶動需求更好實現
(一)加快發展新產業新產品。
36.實現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以國家戰略性需求為導向推進創新體系優化組合,加快構建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戰略科技力量。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
37.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海洋裝備等關鍵領域,5G、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產業鏈核心環節,推進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實施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專項行動,培育一批集群標桿,探索在集群中試點建設一批創新和公共服務綜合體。
38.加強創新產品應用。完善激勵和風險補償機制,推動首臺(套)裝備、首批次材料等示范應用。建立重要產品快速審評審批機制。
39.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培育壯大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網絡安全、超高清視頻、虛擬現實等新興數字產業,在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醫療、智慧健康養老等重點領域開展數字化試點示范,大力發展第三方大數據服務產業。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實施“上云用數賦智”行動,推動建設一批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降低企業數字化轉型成本。加大中小企業特別是制造業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力度。建設若干國際水準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深化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等環節數字化應用。推進服務業數字化轉型,積極推進數字商務建設,培育眾包設計、智慧物流、智慧零售等新增長點。加快發展智慧農業,推進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服務數字化改造。
40.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選好用好領軍人才和拔尖人才,賦予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實施知識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動,壯大高水平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推動職業教育專業升級和數字化改造,培養培訓一大批“數字工匠”。
(二)積極促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
41.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優化農業生產區域布局,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推進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協調,優化種植業結構,實施化肥農藥減量行動。加強耕地保護和質量建設,以永久基本農田、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穩步推進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推動畜牧業轉型升級,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因地制宜實施種養結合。推進水產綠色健康養殖,加快推動深遠海養殖產業發展,規范有序發展海洋漁業。加強大中型、智能化、復合型農業機械研發應用。強化動物疫病風險防控,健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體系,提升農業抗風險能力。
42.加快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推動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先進電力裝備、工程機械、高端數控機床、醫藥及醫療設備等產業創新發展。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石化、鋼鐵、有色、建材等原材料產業結構調整,擴大輕工、紡織等優質產品供給,加快化工、造紙、有色等重點行業企業改造升級。深入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一體化推進網絡、平臺、安全體系建設,打造基于工業互聯網的新型應用模式和產業生態。加快實施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工程,開展智能制造試點示范行動,建設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培育智能制造先行區。
43.優化區域產業產能布局。優化石化化工等重要基礎性產業規劃布局,嚴格控制建設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完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西部地區鼓勵類產業目錄等,支持引導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依托資源要素稟賦,在充分考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基礎上承接國內產業梯度轉移。加強對重大生產力布局的統一規劃和宏觀指導,防止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
(三)持續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高端延伸。
44.發展服務型制造。深入推進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試點,引導和支持制造業企業從主要提供“產品”向提供“產品+服務”轉變。鼓勵制造業企業發展個性化定制服務、全生命周期管理、網絡精準營銷和在線支持服務等。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由提供設備向提供系統集成總承包服務轉變,由提供產品向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轉變。
45.支持服務業向制造端延伸。大力發展面向制造業的信息技術服務,提高重點行業信息應用系統的方案設計、開發、綜合集成能力。鼓勵互聯網等企業發展在線定制等創新模式,創新業務協作流程和價值創造模式。加快發展研發設計、技術轉移、創業孵化、科技咨詢等科技服務業,發展壯大供應鏈管理、第三方物流、節能環保、融資租賃、人力資源服務、售后服務、品牌建設等服務業,提高對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支撐能力。
(四)著力加強標準質量品牌建設。
46.健全產品和服務標準體系。建立健全全國統一的強制性國家標準體系。加強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管理,優化完善地理標志保護標準體系。健全智能家電、智能家居、可穿戴產品等領域標準體系。繼續推進消費品國內外標準接軌工程。健全旅游、養老、家政、商貿流通、文化等服務業標準體系。優化企業標準“領跑者”制度。大力發展先進團體標準,推進團體標準應用示范。
47.持續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大力實施質量提升行動,加大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力度,推動制造業產品“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積極推廣先進質量管理模式,引導企業加強全面質量管理。面向中小企業開展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健全質量認證體系,著力發揮強制性產品認證“保安全底線”和自愿性產品認證“拉質量高線”作用,加大高端品質認證制度供給,完善質量認證采信機制。加大缺陷產品調查力度,推進缺陷消費品召回常態化。健全主要消費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實現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實施優質服務標識管理制度,完善質量統計監測體系。
48.深入實施品牌發展戰略。持續辦好中國品牌日活動,傳播品牌發展理念,凝聚品牌發展共識,宣傳推介國貨精品,在市場公平競爭、消費者自主選擇中培育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加快建設品牌強國。培育和發展中華老字號和特色傳統文化品牌,健全集體商標、證明商標注冊管理制度,加強農產品商標及地理標志商標的注冊和保護,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競爭力強、市場信譽好的區域品牌。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