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5 10:03
來源:國家發展改革委
6.促進旅游消費提質擴容。落實帶薪年休假制度。大力發展全域旅游,加強區域旅游品牌和服務整合,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游休閑城市和街區。推進紅色旅游、自駕游、文化遺產旅游、工業旅游、康養旅游、旅游演藝等創新發展,提升度假休閑、鄉村旅游等服務品質,完善海洋旅游、郵輪游艇、低空旅游等發展政策。積極發展通用航空。
7.增加養老育幼服務消費。加快健全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實施普惠養老專項行動,開展社區醫養結合能力提升行動,大力發展居家養老。推進老年友好型社區建設,推動公共設施適老化改造,開發適老化技術和產品。不斷發展和完善普惠托育服務體系,鼓勵有條件的用人單位提供嬰幼兒照護服務,支持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提供普惠托育服務。
8.提供多層次醫療健康服務。全面實行藥品、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完善醫藥服務價格形成機制,加速推進醫師多點執業。鼓勵發展全科醫療服務,增加專科醫療等細分服務領域有效供給。優化健康服務,發展健康產業。加強婚前、孕前、孕產期健康服務,提升產前篩查、產前診斷和新生兒疾病篩查能力,鞏固危重孕產婦和新生兒救治網絡。實施健康兒童行動提升計劃。實施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加強覆蓋全生命周期的中醫藥服務,全面提升中醫藥特色優勢和服務能力。
9.提升教育服務質量。支持人口集中流入地區積極擴大基礎教育學位供給。推動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加強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打造一批高水平職業院校。穩步推進民辦教育分類管理改革,開展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加強縣域普通高中建設,促進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展。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推動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完善投入與成本分擔機制,完善幼兒園教師編制補充和待遇保障機制,加強對非營利性民辦園收費監管,建立健全非營利性民辦園價格形成機制。加快建設教育專網,完善“互聯網+教育”大平臺,提升教育資源服務供給能力。
10.促進群眾體育消費。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普及科學健身知識和健身方法。完善公共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政策,有序促進各類體育場地設施向社會開放。打造一批足球、籃球等職業競賽領域的國際性、區域性品牌賽事。推進冰雪運動“南展西擴東進”,積極推進冰雪運動進校園、進社區。普及推廣山地、航空、水上、馬拉松、自行車、汽車摩托車等戶外運動項目。
11.推動家政服務提質擴容。促進員工制家政企業規范發展,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品牌化連鎖化發展。深化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領跑者”行動。健全家政服務業信用體系,加強信用監管。實施“家政興農”行動,帶動農村勞動力從事家政服務,擴大服務供給。推動舉辦家政領域展覽會,促進全產業鏈融合創新發展。支持家政、養老、托幼、物業等業態融合創新,推進家政服務進社區。鼓勵發展家庭管家等高端家政服務。
(三)加快培育新型消費。
12.支持線上線下商品消費融合發展。加快傳統線下業態數字化改造和轉型升級,發展在線定制等線上服務。依法規范平臺經濟發展,推動平臺規則公開透明。豐富5G網絡和千兆光網應用場景,加快研發超高清視頻、虛擬現實、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智能教學助手、醫療機器人等智能化產品。支持自動駕駛、無人配送等技術應用。拓展無接觸式消費體驗,鼓勵布局建設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廳、智慧驛站、智慧書店。
13.培育“互聯網+社會服務”新模式。做強做優線上學習服務,打造在線和線下相結合的職業技能培訓模式,提高農村學校在線教育覆蓋面。積極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有序推進分時段預約診療、電子處方流轉、藥品網絡銷售等服務發展,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項目按程序納入醫保支付范圍。深入發展在線文娛,支持打造線上演播、數字藝術、沉浸式體驗等新業態。鼓勵發展“云旅游”等智慧旅游新模式。培育智能體育大賽品牌,豐富在線賽事活動,支持社會力量建設智能健身房、開發在線健身課程。
14.促進共享經濟和新個體經濟發展。進一步支持網約車、共享住宿、無接觸配送等共享資源的商業模式創新,推動共享經濟規范有序健康發展。支持社交電商、網絡直播等多樣化經營模式,鼓勵發展基于知識傳播、經驗分享的創新平臺。支持線上多樣化社交、短視頻平臺規范有序發展。
(四)大力倡導綠色低碳消費。
15.積極發展綠色低碳消費市場。推動電商平臺擴大綠色產品銷售。建立健全綠色產品標準、標識、認證等體系,開展綠色產品評價。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和新能源、清潔能源船舶。鼓勵綠色電力交易,制定促進各類電力用戶購買綠色電力的激勵措施,推動高載能企業和行業優先使用綠色電力。健全強制報廢制度和廢舊家電等耐用消費品回收處理體系,加快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加強廢紙、廢塑料、廢舊輪胎、廢金屬、廢玻璃、廢舊農膜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提升資源產出率。
16.倡導節約集約的綠色生活方式。持續開展“全國低碳日”等活動,提高全社會綠色低碳意識。深入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商場等創建行動。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統,加快推動城市公交、出租、物流、環衛等公共領域車輛和公務用車電動化,大力提升公共汽電車、軌道交通在機動化出行中的占比。推廣應用綠色建材。大力推進低(無)揮發性有機物(VOCs)含量產品生產消費。持續推進過度包裝治理,推動生產經營者遵守限制商品過度包裝的強制性標準。
四、優化投資結構,拓展投資空間
(一)加大制造業投資支持力度。
17.引導各類優質要素向制造業集聚。鼓勵企業應用先進適用技術、加強設備更新和新產品規模化應用。加快推進科創板、創業板等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引導金融機構按照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原則,創新金融產品服務,調整優化融資結構,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持續實施制造業人才規劃指南,加大制造業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培訓力度。加強制造業投資的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