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0 09:56
來源:環保圈
作者:伏波望族
在地方政府的心目中,最重要的環保工作是什么?
相信這是很多環保企業都想搞清楚的一個問題,畢竟環保產業是一個典型的“政策導向型”產業,地方政府的關注點在哪里,一般就意味著商機在哪里。
而正在召開的二十大,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觀察窗口。10月18日,二十大新聞中心舉辦了兩場集體采訪,邀請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山西、遼寧、吉林、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內蒙古、黑龍江等14個省區市代表團的新聞發言人出席,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從他們的回答中,可以看出,環保問題是多數地方政府都非常關心的問題。而在環保問題中,“生態”又是地方政府首要關注的細分領域。
1
環保成為地方政府的主要政績
二十大新聞中心的第一場集體采訪,一上來談論的就是環保話題。
10月18日下午15時,二十大新聞中心在梅地亞二層新聞發布廳舉辦第一場集體采訪,第一個發言的是北京市委常委、秘書長趙磊。
一上來,他就說起了“北京藍”。趙磊表示,16號大會開幕的當天,北京的PM2.5已經低到了1微克/立方米,創造了歷史同期監測到的最好水平。
“我們有信心、有決心把‘大會藍’變成北京的‘常態藍’、‘天天藍’?!壁w磊說。
事實上,幾乎所有代表團在回答記者提問時,環保都是繞不過去的話題。據《環保圈》粗略統計,18日的兩場集體采訪,14個代表團中,至少有北京、天津、上海、遼寧、吉林、河北、福建、江蘇、黑龍江等9個代表團都重點談論了環保話題。
以天津代表團為例,他們介紹的重點,就是天津的“871”重大生態工程。
原來,“871”重大生態工程中的“8”是指對天津的875平方公里的濕地進行恢復、修復。天津把七里海、北大港、團泊洼、大黃堡四大塊濕地集成、統一地進行治理、修復,合起來875平方公里。經過幾年的努力,生態多樣性得到了很好的恢復。
“7”指的則是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之間的736平方公里的綠色生態屏障。要“留白、留綠、留璞”,算長遠賬、算綜合賬,為子孫后代保留一片生態綠色的屏障。經過幾年的努力,基本上形成了“三分林、三分田、三分水、一分草”的綠色格局,成為了網紅打卡地。
而“1”指的是153公里的海岸線。這幾年,天津開展了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實施藍色海灣整治修復工程。經過不懈努力,12條入海河流全部消除劣五類。近岸海域水質優良率已經超過了70%。
“借這個機會,我也向媒體各位朋友誠摯地發出邀請,請大家抽空到天津走一走、看一看,來打卡,來體驗天津生態新的變化?!碧旖蚴形睍浗鹣孳娬f。
從這些代表團的回答中,可以明顯感覺到,環保工作已經成為地方政府關注的重點,同時也是過去5年所取得的主要工作成效之一。
2
“生態”成為環保問題中首要關注對象
環保工作成為地方政府的主要政績,對環保產業來講也是個好消息。
畢竟地方政府重點關注的領域,地方財政才會重點投入,由此才會帶來一波商機。
那么,在地方政府關注的眾多環保問題中,又有哪些細分領域是他們關注最多、提到最多的呢?
答案就是——生態。
來看看各省區市代表團回答記者提問時的表述:
北京:
我們認為在生態環境,特別是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宜居上要擴容量。我們不光是大氣、水、土壤,整個生態環境的安全性、清潔性、多樣性,這幾年都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同時,我們在水環境治理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天藍樹綠水碧,山清水秀這樣的景色,應該說在京華大地可以說是隨處可見。
上海:
堅持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聚焦“一江一河”,推進公共空間建設。“一江”是黃浦江,“一河”是蘇州河。黃浦江沿線45公里、蘇州河兩岸42公里岸線相繼貫通開放。黃浦江沿線建成了1200公頃的生態綠色開放空間,還有50多處水岸驛站,這些都為市民提供休閑好去處,大家非常喜歡。
河北:
加快恢復白洋淀“華北之腎”功能,一體推進補水、清淤、治污、防洪、排澇,劃定了鳥類的棲息地。前段時間有一個網紅鴨子叫“青頭潛鴨”,是極瀕危動物,大家可以查到,它現在已經在雄安棲息繁育,整個淀區的水質穩定保持在三類以上。
福建:
福建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重要的孕育地和實踐地。這幾天,福建團的代表在討論中,綠色發展、生態省建設是大家使用頻率比較高的兩個詞匯。大家表示,要認真領會二十大報告的精神,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其他幾個省份,也是大同小異,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看得出來,地方政府在談到環保問題時,生態幾乎都是一個主要的關注點。
《環保圈》按照關鍵詞搜索了一下,發現在兩場集體采訪中,“生態”這個詞被提及了54次,而“環保”只有6次,污水、固廢、垃圾等則一次都沒有提到過。
這其實說明了一個問題,當前,在地方政府眼中,“減污”已經不再是環保工作的首要關注點了,“生態”或者說是“擴綠”則成為了他們最為重視的一環。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可能由于“減污”工作經過幾年努力,已經取得了很大成效,不再是頭等大患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生態、擴綠工作更加看得見、摸得著,更容易做出成績來。
3
萬億生態修復市場啟動
地方政府的這一趨勢,對環保產業有何啟示?
過去,大家都專注于自己手里的工作,致力于削減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但抬頭一看,才發現地方政府的關注重心已經不再是“減污”,而是生態了。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減污”就不重要了,“減污”工作還是要做,但“生態”領域的商業機會同樣值得關注。
事實上,最近幾年來,生態修復領域已經釋放出了不少項目。
比如,2021年10月,黑龍江省一次性就推出300個歷史遺留礦山修復項目,謀求市場化的生態修復。
黑龍江省自然資源廳專門在哈爾濱市召開全省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推介會,推出300個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向參會的企業家和銀行代表推介,為推進生態修復治理提供更加精準的商機和投資服務。
有統計顯示,“十三五”期間,國家在汾渭平原、京津冀周邊以及長江干支流重點區域部署了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工程,治理修復廢棄礦點近千處、面積超過了2.5萬平方千米。
按照中國地質調查局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陳明的測算,我國大約有80萬座礦山,其中約40萬座因生態環境破壞而需要修復或恢復。即使按每座1000萬元的保守成本估算,全部修復一遍也需要4萬億元資金。
而面對4萬億的新興市場,已經有不少環保企業投身其中。
例如,去年12月,首創環保集團旗下的北京首創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與江西萍鄉上栗縣農業農村發展投資有限公司、東源鄉人民政府簽署項目合作協議,獲得了江西萍鄉上栗東源鄉廢棄礦山(原龍山建材廠)生態修復工程項目。
今年1月,龍凈環保又簽約福建漳平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程總承包項目。該項目為漳平市18個廢棄礦山進行生態修復治理,生態修復總面積為130.27公頃,分布在漳平市的8個鄉鎮,項目工程概算總投資8231.24萬元。
當然,礦山修復也只是生態修復市場中的一個細分領域,或者說是早期釋放出來的一個領域。未來,還會有更多類的生態項目釋放。
雖然生態項目現在還有這樣那樣的顧慮,比如“錢從哪來”,但畢竟地方政府重視了,資金的問題應該很快就會有相應的解決方案。
同時,正在摸索、實踐中的EOD模式,對于生態項目也是一個很好的補充,有望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錢的問題。
只要有地方政府的重視,就會有對治理的需求,就意味著有財政投入和項目釋放出來,也就意味著環保產業的機會。
萬億生態修復大市場,正在徐徐開啟。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