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3 09:04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焱焱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2021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水平及規模以上企業分崗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情況。其中,環保類相關行業從業人員平均工資依然倒數,工資增速甚至墊底。同時,從2020年和2021年的整體對比數據能夠看出,環保類整體呈現國企平均工資相對高于民企。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2021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水平及規模以上企業分崗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情況。其中,環保類相關行業從業人員平均工資依然倒數,工資增速甚至墊底。同時,從2020年和2021年的整體對比數據能夠看出,環保類整體呈現國企平均工資相對高于民企。
行業就業人員平均工資依然倒數
2021年城鎮非私營和私營單位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均排名倒數,排名基本與2020年相同。人員平均工資低于其的行業分別是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從下圖也能看出,在各行業中,國企人均收入普遍高于民企。
圖一
圖二
工資增速墊底,近乎為0:國企3%、民企0.2%
2021年,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的平均工資增速為各行業中最低。其中,2021年城鎮非私營單位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65802元,相較于2020年同比增長3%;2021年城鎮私營單位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43366元,相較于2020年同比增長0.2%。
如上圖(1 和2)所示,該行業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增長3.0%,增速比2020年回落1.5個百分點;城鎮私營單位平均工資增速雖然由負轉正,但僅增長0.2%,仍低于2019年水平。
有分析認為,隨著疫情防控成效顯現,2021年大部分行業恢復性發展,但旅游業與景區收入恢復較慢,部分地區工資水平較低的環保、護林等公益性崗位增加較多,這些都拉低了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的工資增長速度。
工資條背后,是環保企業的“難、難、難”
古有唐琬在《釵頭鳳》中連嘆三聲“難、難、難”,今有環保從業者面對工資條連嘆三聲“難、難、難”。
發展難——疫情X變量,成為環境產業變中之變
2018年,嚴控金融風險使財稅政策和金融政策持續收緊,以及PPP項目規范化調整等,讓企業面臨新的融資困境,一部分企業已經因此受到了嚴重打擊。而2020年持續至今的新冠疫情則將環境產業和企業發展推向變中之變。
環保老岳曾在中國水網發布《疫情800天!來自一位環保企業家的思考》中就談到,新冠疫情是一個巨大的X變量,國內環保行業的競爭格局已悄然改變。產能過剩、材料能源漲價、資金緊張等因素產生的疊加效應,未來三年將會在環保行業快速發生化學反應,重新洗牌。
同時,環境產業也面臨三“新”的影響、成本與營收的影響、現金流的影響以及人員流動性的影響。例如新客戶開發:行業內卷,企業成長,都需要持續開發新客戶。但封城、隔離、客戶對風險防控的嚴格要求,導致企業間的正常商務洽談、技術交流很難有序推進??蛻絷P系的建立,首先是基于對企業、對人的信任,其次是對技術、案例的認可后,才有可能從小規模業務開展合作。一個大客戶的開發,往往需要半年到兩年時間。如果沒有直接見過面,僅僅靠線上交流,缺乏信任基礎和情感交流,對于環保行業新客戶開發,往往事倍功半,難度很大。
除此之外,受疫情影響,環保企業一方面要面臨物資短缺、價格上漲的材料成本上升問題,另一方面還要面對項目延期、停滯、人員復工的人力成本上升壓力。同時,新項目普遍不同程度滯后、壓縮投資,項目來了往往又是低價競標。低價中標項目如果遇到材料漲價,沒有調價機制的話,很有可能虧損。如果企業是貸款經營,又會產生利息的支出。成本的持續上升,營收和利潤的逐漸降低,未來三年會給企業經營造成較大的壓力。
賺錢難——四成環保企業業績下滑
根據上市環保企業已經發布的2021年業績情況整體來看,2021年環保產業的盈利水平較2020年有所下降,有多家企業的凈利潤出現了虧損,有約近四層的企業出現了凈利潤的下滑,其中有個別企業下滑幅度相對較大。
而在企業發布的業績公告中,顯示業績出現下滑的主要原因大多聚焦在:疫情反復、經濟下行、行業競爭加劇、市政項目結算和老舊項目回款不及預期等內外部發展阻力綜合影響。
民營企業難——2021年中小微企業在艱難中尋找出路
2018年,PPP暴雷以及嚴控金融風險等,受到沖擊較大的就是民營企業。這之后,掀起了國企大舉接盤環保民營企業的浪潮。如果說這一浪潮帶來了行業的重新洗牌。那么突如其來的疫情,以及國際形勢的變化,將帶來行業的巨大變革。民營企業變中求發展的路,會愈發難走。2020年持續至今的新冠疫情,給經濟及市場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在凈利潤下滑的企業中,民企也占到了大多數。
如環保老岳在《疫情800天!來自一位環保企業家的思考》中談到的,企業最重要的是現金流。環保企業大部分屬于中小微企業,抗風險能力普遍較弱,往往對現金流儲備缺乏足夠認識。以往,經營中一個項目虧了,只要這個企業一直在運轉,他把其他項目的資金調用、補充,危機短期內不會迸發。但近年來,地方政府土地收入大幅下跌,經濟下行造成財稅收入減少,而疫情防控費用大量增加,造成地方政府支付能力下降,優質項目供給減少;和大型企業合作的項目,則要面對前期墊資、驗收周期長、資金占用大、利潤低等局面。不管是和政府、大型企業還是一般工業企業打交道,都面臨市場競爭內卷、資金周轉慢、利潤降低,成本持續上升的問題,企業形成了外部市場和內部成本雙重擠壓的三明治夾心層。市政環保的墊資量大,如果企業風控沒做好,短貸長投,大項目周期嚴重拉長則會造成資金斷鏈。而如工業污水項目,其工藝流程復雜,關聯因素多,且受進水波動影響大,而低價競爭項目又容易陷入到工藝選擇、設計余量不足等問題,導致項目無法順利驗收、工程款拖欠、甚至訴訟,這些對于中小環保公司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風險。
今年的開年,也注定這是充滿挑戰的一年。諸多的不確定性,讓我們看不清中國經濟發展的未來,疫情之下,各行各業都有著很多的迷茫。環境產業也處在這樣一種困惑之中,不僅民營企業迷茫,國有領跑企業也同樣有很多困惑。
這樣的困惑,也更加推動著產業的不斷優化和向前。需要企業不斷適應新形勢,找到新的突破口。
在疫情、經濟下行、產業時代變革等諸多變量之下,環保行業要在未來打破年平均薪資和增速行業墊底的魔咒,首先是要活下來,其次是如企鵝沉潛一般,扎入壓力和浮力的看似不可能之處,盡能盡之能,長能長之所長,靜待時機,一躍而起。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