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7 10:36
來源:山東省人民政府
產業生態創新2022年行動計劃
一、工作目標
聚焦“全鏈條”薄弱環節和“卡脖子”關鍵技術精準發力,深入推動上下游產業、大中小企業緊密協作、融通發展,力爭實現產業基礎能力有效突破,優選做強11條標志性產業鏈,130個“雁陣形”產業集群規模達到6.3萬億元,200家領軍企業營業收入突破2.3萬億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持續提升,進一步夯實優良產業生態的根基。
二、主要任務
(一)構建更加完整的產業鏈。
1.實施標志性產業鏈突破工程。按照“國家有需要、市場有前景、山東有基礎”的原則,從42條重點產業鏈中優選整合11條標志性產業鏈,細化完善“1張圖譜+N張清單”,進一步明確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的具體措施,加快強化提升標志性產業鏈薄弱環節。(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
2.謀劃實施建鏈補鏈延鏈強鏈項目。依托產業鏈共同體優勢,統籌龍頭企業、行業協會等資源,省市一體化聯動策劃,建立補鏈延鏈強鏈重點項目庫,實行全生命周期跟蹤服務,形成“竣工一批、開工一批、儲備一批、謀劃一批”的推進格局。積極發揮山東特色優勢,主動參與國家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對承擔國家產業基礎再造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項目的企業,省級財政采取股權投資方式擇優予以支持。(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
3.開展產業鏈招商專項行動。緊盯建鏈補鏈延鏈強鏈實際需求,及時發布產業鏈招商重點項目,發揮好重大會展活動、“選擇山東”云平臺、山東省投資合作熱力圖等作用,提升產業鏈招商精準性。完善重大外資項目跟蹤推進機制,推動在談項目早簽約、簽約項目早落地、落地項目早到資。扎實推進書記市長項目工程,每市確定3-6個重點在談大項目,由書記和市長親自聯系、親自推動,爭取一批重點外資項目落地。舉辦第三屆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第三屆儒商大會等重大招商活動。高質量推進濟青煙國際招商產業園建設,靶向引進一批世界500強企業和行業領軍企業重大項目。制定總部經濟有關獎勵政策,吸引更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落戶山東。(牽頭單位:省商務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
4.支持領航型企業發展。通過引進、新建、改造、重組、整合等方式,再培育一批規模大技術高、具備較強品牌影響力和市場號召力、對產業鏈集成能力和帶動作用強的領航型企業。支持領航型企業加強研發、品牌、供應鏈等核心能力建設,聯合上下游企業加強技術、產品、市場等交流合作,增強行業集聚效應,實現協同融通發展。(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國資委)
5.實施“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工程。深入落實“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方案,實施重點項目引領、育種扶苗、創新能力提升、產業鏈協同、數字化轉型、資本賦能、雙循環融入、人才匯聚等重點工程,加快培育更多“專精特新”企業,鍛造建鏈補鏈延鏈強鏈的“撒手锏”。做好新一批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推薦申報工作,推動現有157家重點“小巨人”企業全面達到考核目標。新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企業400家以上、“小巨人”企業150家以上,省級以上單項冠軍企業150家以上、瞪羚企業200家以上、獨角獸企業3家以上。(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配合單位:省財政廳)
(二)做強更加自主的創新鏈。
6.開展關鍵技術攻關行動。聚焦建鏈補鏈延鏈強鏈重大需求編制技術攻關清單,深化“揭榜掛帥”制改革,組織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產業攻關項目60項左右、省級重大科技項目100項左右、省級企業技術創新項目3000項左右,加快推動標志性產業鏈“卡脖子”關鍵技術攻堅突破。舉辦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高端化工、現代輕工紡織等重點產業產學研對接活動,組織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與省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精準對接,促進更多創新成果在山東省轉化。(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7.建強創新平臺載體。完善首臺套、首版次、首批次政策體系,引導企業用好增值稅留抵退稅、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持續擴大創新投入,有研發活動的規上工業企業占比達到43%以上。深度構建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創新載體體系。高標準建設國家先進印染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高端智能化家用電器創新中心、國家智能制造工業設計研究院,推動省虛擬現實制造業創新中心爭創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力爭再培育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7家左右。新認定工業企業“一企一技術”研發中心100家左右,培育庫數量達到600家左右。(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8.推進全鏈條改造升級。深入實施“萬項技改”,加快推動“萬企轉型”,動態抓好1000個技改導向目錄項目的入庫管理和推進實施,推動產業鏈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改造升級。積極培育技術改造服務商隊伍,打造“1+16”技改服務產業園,招引技改服務商入園發展。實施“技改升規”計劃,力爭每個縣(市、區)有200家規模以下企業實現技改項目提質升規。大力推進數字化賦能,重點打造100個數字車間、100個智能化工廠、100個典型應用場景,提升產業鏈數字化水平,通過新技術新應用延長、拓寬、挖深產業鏈。(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9.實施企業家素質提升行動。深化運用省委、省政府評選表彰優秀企業家成果,加強典型宣傳,弘揚企業家精神。發布年度“民營企業家‘掛帥出征’百強榜”,研究制定對上榜企業家在醫療、交通等領域提供專項服務的細則,提升民營企業家的榮譽感、獲得感和社會影響力。深化企業家培訓層次,著力提升企業家創新發展、決策管理、資本運作、市場開拓和國際競爭能力。實行青年企業家培養“導師制”,建立“青年企業家培育中心”,全面提升青年企業家能力和素質。(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配合單位:省工商聯、省國資委)
10.打造高技能人才隊伍。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發展,培育一批卓越工程師、齊魯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依托行業龍頭骨干企業和高校院所,新培育認定公共實訓基地50家左右,搭建公共實訓基地交流合作平臺,舉辦公共實訓基地技能比賽,大力培養滿足產業和企業發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牽頭單位:省教育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