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4 17:10
來源:天津市發改委
3.能源轉型任重道遠。與京滬等地相比,工業結構偏重,能源消費強度偏高。產業結構對能耗水平和能源結構鎖定效應明顯,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34.1%,能源消費量占全市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67%,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氣占比分別達99%、59%、73%,實現綠色低碳發展任重道遠。能源創新發展不足,先進發電和氫能、LNG冷能等領域起步晚,綜合能源、多能互補、梯級利用、儲能等先進用能模式發展不充分,能效更高、排放更少的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平臺支撐不強,引領作用尚未有效發揮。
4.體制機制有待完善。電力體制深層次矛盾凸顯,市場化改革進程不快,省級電力市場有待完善,燃氣熱電聯產裝機占比較高,熱價電價疏導機制不完善,總體用電成本偏高。燃氣管網設施投資主體多,一級用戶數量多、規模小,難以做到有效整合、統籌協調、合理配置。現行能源產業政策與部分規劃土地、生態環保、財稅支持等相關政策不夠協調,靈活反映市場供需、資源稀缺、環保支出的價格形成機制尚未完善,市場有效配置資源作用尚未充分發揮,難以適應構建現代能源體系的需要。
(三)面臨形勢
我市能源領域總體保持穩中向好發展態勢,已形成多輪驅動的供應體系,具備加快轉型發展的基礎和優勢,但“碳達峰、碳中和”對能源結構調整提出了新標準,“津城”“濱城”雙城發展格局對能源設施補短板提出了新要求,能源高質量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1.能源潛在風險不斷增加,能源安全地位提升。全球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地緣關系日趨復雜,主要能源生產國局勢動蕩,能源市場震蕩和價格波動加劇;中美貿易摩擦常態化、長期化,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因素明顯增多,開放條件下的能源安全面臨新挑戰。疫情全球蔓延帶來產業布局重新調整,黨中央將“保糧食能源安全”作為“六保”任務,凸顯了能源安全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命線作用,對多元化供應保障策略提出迫切要求。
2.低碳轉型加速推進,戰略機遇尚需把握。在人類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部分國家已完成由“高碳”向“低碳”能源轉型,進一步向“零碳”能源轉型。我國積極兌現國際承諾,主動承擔碳減排大國責任,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創造重要機遇。能源技術創新仍處于活躍期,能源利用新模式、新業態、新品種日益豐富,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發生深刻變化,為能源轉型發展提供創新活力。可再生能源經歷規模化發展階段后,未來將成為最具成本優勢、最具競爭力的清潔能源,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任務艱巨。
3.區域協同發展日益深化,能源樞紐優勢凸顯。我市既是“一帶一路”建設重要節點城市,又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一基地三區”城市定位和世界一流智慧綠色港口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國家重大戰略布局為能源高水平發展搭建了重要平臺,提供了強大市場。京津冀能源協同發展深入推進,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已形成顯著優勢,兩條特高壓通道、三座LNG接收站、十條天然氣主干管線在津交匯聚集,為打造能源樞紐創造了條件。
4.新發展格局加速形成,能源適配性需要調整。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形成,經濟增長內需潛力將不斷釋放,帶動產業向更高水平發展。適應新階段新機遇新挑戰新要求,能源消費增速預期回升,加速向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服務業和居民生活轉移,并對清潔、經濟、靈活、可靠提出更高要求。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繼續深化,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信息化技術、先進儲能技術與能源行業深度融合,與需求牽引供給相適應,能源領域去產能、防風險、補短板面臨新的任務和壓力。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三個著力”重要要求為元為綱,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將“碳達峰、碳中和”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圍繞推動實施國家重大戰略和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以能源消費升級為牽引,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統籌發展和安全,從供需兩側協同發力,著力保安全、謀協同,強基礎、補短板,調結構、優布局,促轉型、提效率,抓示范、建高地,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打造能源革命先鋒城市,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能源保障。
(二)基本原則
1.安全可靠。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把能源安全作為根本要求,把能源保障作為首要任務,堅持自我保障和深化合作相結合,夯實傳統能源基礎支撐,加強可再生能源方向引領,提升能源儲備和應急保障能力,建立多元安全的能源供應體系。
2.綠色低碳。遵循能源低碳轉型發展規律,深入落實我國應對氣候變化自主貢獻新目標要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持續推進清潔能源替代和落后產能淘汰,加快推進傳統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3.節約高效。堅持“節能第一”,引導全社會增強節能意識,推行國際先進能效標準,培育節能消費模式,推動形成結構節能、技術節能、管理節能的協同合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費強度。
4.統籌推進。發揮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天津城市定位優勢,主動構建互聯互通、互濟共贏、包容開放的區域一體化能源體系,打造服務京津冀、輻射三北的能源樞紐。推動能源與新發展格局良性互動,在保障合理用能需求的同時,倒逼產業轉型發展。
5.民生為本。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把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用能需求作為出發點,著力解決能源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加快完善城鄉用能條件,補齊能源發展短板,提高能源惠民服務水平。
6.創新驅動。加強前瞻性研究,積極探索和推動能源領域技術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和模式創新,培育可持續發展的新動能,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領先技術開展試點示范,鼓勵能源領域與其他領域融合發展,著力打造能源革命先鋒城市。
編輯:趙利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