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25 09:24
來源:河南省人民政府
河南省“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經濟發展規劃
為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動生態經濟發展,加快生態強省建設,根據《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制定本規劃。
第一章 規劃基礎
“十四五”時期,是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河南新征程、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絢麗篇章的關鍵時期,必須在“十三五”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成績的基礎上,接續奮斗、深入攻堅,為生態強省建設開好局、起好步。
第一節 現實基礎
“十三五”以來,全省上下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服務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為保障,突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著力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功能持續提升,生態經濟穩步發展,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
綠色轉型加快推進。累計完成非電行業提標改造項目157個、工業鍋爐綜合整治項目1434個、工業企業無組織排放治理項目17417個,取締整治“散亂污”企業12萬余家,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全面完成,產業結構調整穩步推進。關停淘汰落后煤電機組600萬千瓦,完成清潔取暖“電代煤”“氣代煤”548萬戶,新增風電裝機1398萬千瓦,新增光伏發電裝機1125萬千瓦,能源結構持續優化。實施機動車國六排放標準、非道路移動機械國三排放標準、車用汽柴油國六排放標準,實現車用柴油、普通柴油、船舶用油“三油并軌”,淘汰黃標車125萬輛、國三及以下營運柴油貨車20.8萬輛,年貨運量150萬噸及以上的大型工礦企業和新建物流園區鐵路專用線接入比例達到80%以上,運輸結構調整積極推進。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用水量分別累計降低25%、28%、25.5%,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升。
污染防治成效顯著。全省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66.7%,細顆粒物(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顯著下降,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明顯下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NOx)排放量分別削減31.3%、30%,環境空氣質量達到近年來最好水平。地表水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提升26.6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國控斷面比例下降20.2個百分點,省轄市(含濟源示范區,下同)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全部達到或優于Ⅲ類,南水北調中線水質持續穩定達到II類,確保了“一泓清水永續北送”,150處省轄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整治任務全面完成,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別削減19%、17.3%,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納入名錄的農用地和建設用地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均達到100%,重點行業重金屬污染物排放總量比2013年下降12.5%,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累計完成9682個村莊整治,95%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121個涉農縣(市、區)基本建成掃干凈、轉運走、處理好、保持住的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體系。突發環境事件下降51.4%,無重大及特別重大事件發生。探索出“以空間換時間”的水環境應急“南陽實踐”經驗,并在全國推廣。
生態保護持續加強。全省森林覆蓋率提高至25.07%,森林蓄積量達到20719萬立方米,濕地面積62.79萬公頃,重點省轄市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率達到75%以上,自然保護區占全省國土面積比例為4.6%,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率達到95%,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積10.09萬公頃,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5554平方公里。全省共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8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3個、國家生態園林城市2個、省級生態縣22個。
生態經濟穩步發展。我省經濟一直保持較快增長態勢,三產比例由10.8∶48.4∶40.8,調整為9.7∶41.6∶48.7,產業層次明顯提升。林業綠色富民成效日益顯現,林業年產值由1658億元增至2020億元、年均增速6%,林農年均增收1650元。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10.4%,高于同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4.2個百分點。累計創建節能減排科技創新示范企業175家。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和廚余垃圾處理設施建成規模分別達到3萬噸/日和1771噸/日,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能力達到66萬噸/年。
治理能力不斷提升。健全“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領導機制,持續推進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開展三輪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印發加快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實施意見,出臺35部生態環境地方性法規、規章,制修訂26項生態環境地方標準。建立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基本實現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全覆蓋,分級建立企業環境信用評價體系,初步構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出臺稅收調控、綠色信貸、差別電價水價等激勵政策。跨區域成立6個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建立省、市、縣三級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隊伍,市級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全部調整為省生態環境廳派駐機構。健全環境監測監控網絡,實現大氣監測延伸到鄉鎮、水質監測覆蓋到縣、重點企業用電量指標日監控。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嚴肅查處各類環境違法行為。
第二節 面臨挑戰
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仍需加快,生態經濟發展基礎仍較薄弱,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尚未全面到來,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機制尚未完全形成。
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利用失衡問題突出,黃河流域生態系統穩定性較弱,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尚未根本形成。部分區域產業布局不合理,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和能源原材料行業占比偏高。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以上,能效水平與先進地區仍有一定差距,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偏低,碳排放總量大,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愿景目標異常艱巨。機動車保有量大且增速明顯加快,高速公路過境車輛多,公路貨運占比高達87%,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3個百分點,公轉鐵、公轉水及多式聯運程度較低,運輸設施設備標準化、清潔化水平有待提高。
污染治理任務仍很繁重。環境空氣質量尚未根本好轉,臭氧(O3)污染呈上升趨勢,重污染天氣時有發生,NOx、揮發性有機物(VOCs)排放量大面廣,治理技術水平有待提升,氨污染底數不清。水污染物排放量大,農村生活污水及黑臭水體治理不足,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任重道遠,生態流量尚不能有效保障,多數河流生境單一,水生生物物種多樣性較低。土壤安全利用成效有待加強,地下水污染防治基礎薄弱。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監管亟待加強。不少化工企業近水靠城,涉危險化學品、危險廢物、重金屬風險源的布局性、結構性風險突出,生態環境風險防范壓力較大。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體系有待完善,環境應急物資儲備庫建設存在明顯短板。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