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10 10:15
來源:中國水網
第二節基本原則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系統謀劃生態環境保護的戰略路徑,將生態環境保護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超越。
系統治理,協同管控。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理念,三水統籌強化水生態水環境治理,城鄉一體統籌人居環境改善,陸海統籌開展海洋環境保護,統籌大氣污染防治與應對氣候變化,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協同推進,多部門協同落實自然保護地建設及監管,實行“跨行業+多污染物+多介質+全過程”的綜合施策。
以人為本,共治共享。堅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理念,以人民為中心,依靠人民、服務人民,群策群力、群防群治,著力解決老百姓身邊的生態環境問題,激發全民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實現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向往。
改革創新,示范先行。加大改革創新力度,更加注重建立健全市場化機制,激發黨委、政府、企業、公眾等各類責任主體內生動力,形成全社會共同推進環境治理的良好格局,依托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示范引領作用,探索跨區協同治理模式,為美麗中國建設作出福州貢獻。
第三節主要目標
展望二〇三五年,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人心,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廣泛形成,在碳排放達峰基礎上推進碳中和,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總體形成,全市生態環境質量穩定優良,率先實現生態文明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福之州”“幸福之城”“山水城市”“海濱城市”展現嶄新面貌,藍天白云、綠水青山成為常態,將福州打造成生態治理典范、生態品質典范和生態價值高地,以高品質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助力高質量發展,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福州市。
錨定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十四五”時期,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深化升級,結構性調整深入推進,碳達峰時序任務有效落實,生態環境安全有力保障,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加快形成,優美環境獲得感成色更足。全市環境質量總體保持優良,空氣質量排名保持全國重點城市前十位,河湖水系綜合治理走在全國前列,森林覆蓋率繼續保持全國省會城市前列。生態文明機制體制改革和生態環境管理治理模式創新等取得重大進展,現代化環境治理體系構建基本完成。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生態福惠群眾感知明顯,藍天白云、鳥語花香、田園風光、清水綠岸、灘凈灣美、魚鷗翔集成為城市鄉村新常態,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過得舒心,高顏值的“美麗福州樣板”建設成效明顯。
——生態環境質量方面。到2025年,城市優良空氣天數比例優于98.3%,PM2.5濃度低于20微克/立方米,臭氧濃度升高趨勢得到有效控制;以最高的標準、最嚴的舉措推進河湖水系綜合治理,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穩定達標,地表水質量好于Ⅲ類水體比例、小流域水質好于Ⅲ類比例優于省下達的考核目標,持續鞏固黑臭水體治理成果;近岸海域優良水質(一、二類)面積比例完成省下達指標;土壤和地下水質量保持穩定。
——綠色發展方面。到2025年,溫室氣體排放增長趨勢得到有效控制;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進一步優化;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萬元生產總值用水量降低率、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總量削減完成省下達任務。
——環境治理方面。到2025年,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提高到97%以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至9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
——生態環境安全方面。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完成省下達任務,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有效保障,工業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率、醫療廢物無害化處理率保持100%。
——生態空間保護方面。到2025年,森林覆蓋率繼續保持全國省會城市前列,生態保護紅線占國土面積比例確保不降低、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完成上級管控目標。
第三章 落實結構調整雙碳行動,引領生態文明
第一節當好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
優化生態文明建設的“福州模式”。依托福州都市圈建設引領周邊城市共同深入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加強生態保護與環境協同治理,共營綠色美麗、協同治理的生態環境。加快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生態文明示范縣(區)創建、生態文化村鎮系列建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等生態文明創建。建立生態環境分區引導機制、跨部門協作機制,多部門協作落實“三線一單”管控。落實生態保護責任和生態保護評價機制。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完善自然岸線保有率控制制度,嚴格執行林地用途管制和定額管理制度、自然生態用途空間管制辦法。健全環境治理責任考核機制、生態環境司法保護機制,構建協同高效的生態環境監測管理體系。
探索生態價值核算的“福州路徑”。推進全市自然生態空間統一確權登記工作,健全福州市自然資源資產核算體系。結合“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立足福州有山有海有泉有湖的地域特色,建立常態化規范化核算技術體系,持續開展生態系統價值核算。推進核算成果應用,建立健全反映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環境損害成本的價格收費機制和自然資源價格形成機制。
打造流域綜合整治的“福州樣板”。總結提升城區水系治理方法,通過污染源排查整治、生態修復、智慧管理等手段,維護閩江流域生態系統健康,保障敖江流域飲用水水源安全,穩定提升龍江流域優良水質,形成示范樣板。
建立環境資源市場化交易的“福州機制”。完善林權、探索水權等生態補償制度和資源環境產權交易制度,健全“污染者付費+第三方治理”機制。深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鞏固推廣連江生態產品價值市場化改革、閩清、永泰重點區位商品林贖買等經驗成效。健全生態補償政策,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市級生態公益林補償機制,完善天然林補償機制,推進海洋生態補償試點工作,加大閩江、敖江等跨地區流域生態補償力度,鼓勵“一閘三線”受、供水區探索建立跨縣(市)區橫向財政轉移和生態補償制度。培育發展生態資源運營平臺,構建特色化發展模式和收益分配機制。將生態建設、產業建設、創新金融手段有機融合,加快創新治理模式探索、價格收費機制完善,形成環境資源市場化交易的省級示范。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