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久久网|特污兔影院|中文字幕日本一区久久|天堂岛最新版在线bt天堂|草草影院ccyy国产日本欧美

首頁 > 新聞 > 正文

《廣東省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發布:重點推進八大任務

時間:2021-12-15 10:46

來源:廣東省生態環境廳

第四節 構建智慧共享的管控調度體系 

全面深化生態環境信息化建設,推動生態環境“一網統管”, 構建完善生態環境智慧云平臺,夯實信息化基礎支撐能力。 

加快推進生態環境“一網統管”建設。充分利用數字政府公共 支撐能力,吸收已有業務成果、進行迭代整合,提升跨部門資源整 合和業務協同能力,按照“省統、市建、共推”原則,加快推進全 省“一網統管”生態環境專題建設。建設部門間數據共享的環保大 數據平臺,整合共享公安、交通、城管、住建、水利、農業、應急 管理、供水電氣企業等單位與環境管理相關的信息,為環境決策提 供技術支撐。強化統籌設計,加強現有系統整合,分步推進業務模 塊建設,加快推進大氣、水、土壤、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等生態環境 核心業務模塊的開發建設,形成全面推進、快速迭代、可量化考核 的良性循環模式。以污染攻堅業務綜合決策管理為驅動,在數據匯 聚及展示分析滿足基本管理需求的基礎上,不斷拓展更豐富的應用 及服務,逐步形成生態環境一體化智慧大腦體系,實現生態環境“一 屏觀天下、一網管到底”。 

持續推進生態環境智慧云平臺建設。加強生態環境智慧云平臺 架構優化,制定平臺框架、數據規范、統一認證、GIS 規范、UI 標準等,統籌生態環境數據采集匯聚與治理,構建全省統一的生態 環境基礎數據庫和業務數據庫,形成生態環境“一套數、一張圖”。 按照全省“一朵云”思路,將分散服務資源進行一朵云化改造,推 動信息系統和公共數據資源互聯共享,以業務應用場景與數據最小 顆粒度梳理為抓手,實現“一套數據說話、一個平臺工作”的扁平 化決策管理調度。堅持全省“一盤棋”,構建集移動端管理、業務 管理和電子地圖三大功能于一體的智慧生態云平臺,把現有業務流 程融合到一體,配備便捷的信息檢索模塊,有效對采集的各種數據 集中處理、信息反饋解決,按年度、季度、月等生成直觀的圖形化報表,為重點區域重點流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監督管理及綜合 決策提供全景式展示分析與指揮調度,持續提升支撐深入打好污染 防治攻堅戰的綜合決策能力。 

持續提升生態環境政務服務能力。加強數字政府建設在生態環 境“放管服”改革和經濟社會管理的協同,在持續優化政務服務的 同時,進一步發揮數字政府提升政府監管能力的作用,不斷將“放 管服”改革推向深入。進一步優化審批操作流程,提高辦事效率、 行政效能和服務效率,持續提升“一網通辦”服務能力。系統梳理 生態環境領域服務事項,完善服務事項要素。深化政務服務數據的 共享應用,推進與國垂系統的對接改造,強化電子證照和電子印章 的使用應用,切實提升辦事“四免”優化程度。結合粵商通等平臺 建立統一的企業生態環境服務綜合門戶,歸并整合各涉企信息化管 理系統中需要企業填報的表單和數據,實現“多表合一”,避免企 業重復錄入和填報。推廣應用粵環服,加強系統上線應用的宣傳力 度,持續集成涉企高頻事項,不斷完善系統功能,實現對企服務事 項的一站式移動端辦理。依托粵政易持續提升政務協同能力,實現 “一網協同”。 

第五節 構建快速響應的環境應急體系 

健全全過程、多層級環境風險防控體系,加強應急平臺、應急 隊伍、應急物資等基礎能力建設,提升環境風險防控和應急管理水 平。 

建立健全環境應急管理體系。逐步建立環境風險分級分類管理 體系,完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多層次預案體系,健全生態環境 風險動態評價和管控機制。完善環境安全例會和例檢,定期開展企 事業環境風險隱患排查專項整治。實施企業環境應急預案電子化備 案,實現涉危涉重企業電子化備案全覆蓋,2022 年底前完成縣級 及以上政府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修編。加強對政府、企業預案的 動態管理,規范定期開展各級應急演練和培訓制度。健全跨區域跨 部門省、市、縣三級聯防聯控機制,深化跨省跨市環境應急聯動合 作。建立健全環境應急物資保障制度及應急物資調度工作體制。完 善環境應急響應體系,規范環境應急響應流程,加強環境風險監控 和污染控制,及時科學處置突發環境事件。 

加強環境應急能力建設。強化東江、西江、北江、韓江等流域 飲用水源環境風險評估,推廣“南陽實踐 ”試點工作,推動建設 必要的應急防控工程。以化工企業及化工園區、全省危險化學品運 輸道路為重點,強化環境風險評估和完善環境風險防范措施。建立 尾礦庫分級分類環境管理制度,加強尾礦庫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治理。 以珠江口、大亞灣為重點,開展海上溢油及危險化學品泄漏污染近 岸海域風險評估。

在主要石化煉化基地、儲存基地和?;沸孤╋L 險區建設溢油監控設備。推進各級環境應急管理隊伍、應急救援隊 伍、應急專家庫建設,鼓勵和支持建設社會化環境應急救援隊伍。 升級改造現有廣東省環境風險源與應急資源數據庫,推動省級環境 應急指揮與綜合管理平臺業務化應用。推動各地市環境應急物資儲 備庫建設,建立應急處置資源清單,推進無人機(船)、走航車等 先進設備或技術在環境應急事件的使用,提升環境應急工作效能。 探索開展應急能力標準化建設、應急演練評估等研究,強化應急處 置與監測等技術集成示范。 第六節 構建創新引領的科技支撐體系 突出生態環境精準治理、科學治理,強化節能環保科技創新, 持續提高節能環保供給水平,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效能。 

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新動能。培育一批節能環保領域專業化園區, 鼓勵企業通過并購、重組等方式實現主業壯大,拓展產業鏈,打造 龍頭骨干企業,推動組建環境集團。通過政府采購、建設工程招標 等方式引導環境治理企業加強技術研發,推動環保首臺(套)重大 技術裝備示范應用。大力推進廢物智能處置系統、生態環境立體監 測網絡、智慧環保監管系統等新型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擴大生 態環境基礎設施有效投資,提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搭建生態 環保技術合作交流平臺,鼓勵企業積極參加中國環保展覽會、澳門 環保國際論壇及展覽、香港國際環保博覽等,宣傳展示環保成果和 環保產業新技術、新產品和新工藝。 

專欄 12 壯大節能環保產業 

1. 節能技術裝備與服務提升 高效節能技術裝備。支持先進節能技術裝備的研發和推廣應用,重點發展大功率伺服直驅等高效 節能電機,磁懸浮風機、變頻一體化水泵、空壓機余熱利用系統技術,非晶合金、立體卷鐵芯變壓器,高能效空氣能熱泵,動力電池柔性控制和梯級利用技術,向心式低品位余熱發電技術,數據中心機架 級和芯片級制冷系統技術、模塊化機柜級精密空調、模塊化高效供配電裝備。 培育壯大節能服務業。支持云計算等技術在節能領域的應用,加強工業系統節能,構建基于工業 互聯網和大數據的能效監測診斷平臺,推動重點用能設備運行數據上云上平臺,開展設備運行監測與 工況優化、精準運維、能耗監控等全生命周期應用。積極推進多能互補的區域智慧能源服務。鼓勵節 能服務機構整合上下游資源,為用戶提供診斷、設計、融資、建設、運營等“一站式”專業化服務, 創新和推廣能源外包服務。 

2. 環保技術裝備與服務提升 

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合理選擇保育保護、自然恢復、輔助再生和生態重建等措施,支持山 上山下、地上地下、岸上岸下、流域上下游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技術示范應用和工程項 目建設。 

大氣污染治理。支持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石化等行業污染物超低排放與協同控制技術應用, 重點推廣旋流霧化煙氣深度脫硫除塵一體化技術示范應用。支持石化、化工、工業涂裝、包裝印刷、 油品儲運銷等領域 VOCs 的燃燒法、生物法、冷凝回收等治理技術應用。 

水污染治理。推動生活污水處理提標改造,支持高效節能曝氣、生物膜法、深度脫氮除磷等技術 示范應用。支持工業領域高鹽廢水、高濃度氨氮廢水、難生物降解有機廢水、含重金屬廢水處理技術 示范應用,鼓勵中水回用。支持水生植物、有益微生物和水生動物綜合修復技術在水生態修復領域的 示范應用。 

土壤污染治理。支持工礦污染用地熱處理技術、淋洗技術、穩定固化技術的示范應用。支持農村 受污染耕地農藝調控技術、原位鈍化、定向調控、微生物修復、植物提取等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復技術 研究、集成和示范應用。 環境監測。推廣便攜式、車載式等移動式監測設備。推動環境監測設備向低功耗、低試劑消耗、 穩定精準方向發展,重點研發小型化水質多參數自動監測儀器設備、VOCs 組分監測儀器設備、超低 排放煙氣在線監測儀器設備、大氣和土壤重金屬監測儀器設備、新型有毒有害污染物分析監測儀器設 備等。 

環保設備。污水治理領域重點發展模塊化裝配式污水處理設備、污水提標改造成套設備、膜生物 反應器成套裝置、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成套化設備。廢氣治理領域重點發展 VOCs 治理成套設備、移 動式活性炭脫附裝置。土壤修復領域重點發展重金屬剝離集成設備。固體廢物處置領域重點發展垃圾 焚燒機械爐排、生活垃圾分選及破碎裝備、小型清掃設備、小型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處置設備、污泥減 量化、干化及焚燒設備,鼓勵研發危險廢物高效焚燒裝備。 

新型環保材料。發展土壤修復藥劑、環境微生物制劑、生物膜吸附材料、VOCs 吸附材料、高效 膜分離材料、耐高溫腐蝕除塵濾料、專用催化劑、可降解塑料等高性能環保藥劑和材料。支持全生物 可降解農用地膜產業化示范應用。 強化生態環境科技創新支撐。聚焦氣候變化、大氣、水、核與 輻射、監測等領域重點環境問題深入開展科技集成與示范,加強與 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對接。積極推動有毒有害特征污染物、環境健 康與人體安全保障等前沿性研究。強化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技術供 給,加強先進適用技術成果轉化推廣和產業化。聚焦粵港澳生態環境保護重大科技需求,推進建設粵港澳生態環境科學中心等生態環 ??萍紖f同創新平臺,推動建設成為國家生態環境創新中心。實施 高水平生態環保科技人才引進計劃,強化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和利用。 

專欄 13 生態環境基礎能力建設重大工程 

1. 生態環境監測預警能力提升工程 實施監測預警能力提升工程,完善空氣質量中長期和精細化預報體系,建設重點流域水污染態 勢感知與水質預測預警系統,構建土壤污染預警機理模型體系,建設海洋生態環境風險預警預報系統。 建設粵北區域環境監控中心,完成部分地市監測實驗室升級改造。在粵港澳大灣區實施生態環境監測 現代化示范市縣創建工程。 

2. 生態環境應急管理能力提升工程 實施應急監測能力提升工程,達到省級“高精尖”,區域“全覆蓋”,市級“滿足”,縣級“最 基本”的應急監測能力。建設涵蓋環境應急綜合分析、業務監管、預警指揮中心、APP 等四大子系統 的廣東省環境應急綜合管理平臺。推進東江、西江、北江、韓江等重點流域以及重點化工園區“南陽 實踐”試點工程。在珠江流域建設國家級環境應急實訓基地。 

3. 生態環境科技信息支撐能力建設工程 實施生態環境信息化體系建設工程,建立水、氣、土壤、生態、海洋、污染源等要素數據一本臺 賬,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控體系。建設粵港澳生態環境科學中心等綜合性科研平臺,打 造光化學實驗室、環境健康實驗室、生態環境智慧決策輔助平臺等。

第十四章 開展全民行動,積極踐行綠色生活方式 

落實“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活動,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 增強生態環保意識,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快構建全民行動體 系,更廣泛地動員全社會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推動形成人人關心、 支持、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社會氛圍。 

第一節 增強全社會生態環保意識 

創新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方式和載體,加強全民生態環境保護知 識普及、教育和動員,提高全社會生態環保意識。 

持續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把生態文明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黨政 領導干部培訓體系,支持各級學校、幼兒園開展生態環境教育,推 動高等院校開設生態環境教育專業和課程;在黨校培訓、領導干部 網絡學法等教育中設置生態環境保護專題。推進生態文明教育進家 庭、進社區、進工廠、進機關、進農村,加大各類人群的知識和技 能培訓,提升生態環境法律意識和科學素養。將學習宣傳貫徹習近 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核心任務,多渠道多形式組織宣傳,充分調動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力量開展課題研究、理論宣講。強化生態環 境保護師資隊伍建設,加大生態環境保護高層次人才培養力度,推 進生態環境保護職業教育發展。開展環境教育“種子計劃”人才培 養工程,培訓一批校園、教育基地等環境教育骨干。

深化環境教育基地創建。建設一批體驗式、沉浸式、互動式生 態環境教育設施和場所,發揮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和社會服務功能。 加快建設省級生態文明教育實踐中心,推進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生態 文明宣傳教育館,支持基礎好、有條件的地市因地制宜建設各具特 色、形式多樣的生態文明教育實踐場館。依托有條件的國家公園、 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城市污水垃圾處理等環保設施、美麗鄉村、 綠色社區和企業等,通過“以獎促建”,升級建設示范性生態環境 教育基地。健全環境教育基地規范化、標準化管理機制,探索開發 生態環境教育研學線路。 

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動員。以“六五環境日”“生物多樣性日” “世界海洋日”“全國低碳日”為契機,引導和動員全社會參與生 態環境保護實踐,在各級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廣泛開展“六五”環 境宣傳周等活動。廣泛宣傳報道生態環境保護重大進展和先進典型, 組織策劃伴隨式采訪和主題采訪。開展全省生態環境系統領導干部 媒介素養培訓,加強輿情監測和分析研判,及時回應熱點問題。創 新開發類型多樣的新媒體宣傳產品,強化環保雙微等環境政務新媒 體矩陣建設,打造環境宣教融媒化信息平臺。實施環境文化產品開 發工程,打造一批精品宣傳欄目、陣地,創作一批有影響力的圖書、 影視作品。

鼓勵文化藝術界人士積極參與生態文化建設,加大對生 態文化作品創作的支持力度。實施公益廣告“綠化”工程,在廣播 電視、報刊、網絡等主流媒體平臺,重要公共場所以及商業區、工 業園區等,持續播放環保公益廣告。加強生態環境宣教能力建設, 開展宣教能力“強基”工程,健全生態環境宣教工作體系,加強宣 教裝備設施和傳播技術力量建設。

第二節 深入踐行綠色低碳生活 

以綠色生活創建行動為抓手,推廣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 理念和生活方式,引領公民踐行生態環境責任,形成崇尚綠色生活 的社會氛圍。 

全面開展綠色生活創建。落實《綠色生活創建行動總體方案》, 完善綠色細胞工程,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 社區、綠色出行、綠色商場、綠色建筑等創建行動,廣泛宣傳推廣 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培育一批 成效突出、特點鮮明的綠色生活優秀典型,形成崇尚綠色生活的社 會氛圍。推行《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試行)》,系統推進、廣 泛參與、突出重點、分類施策。 

深入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推動綠色消費,支持綠色包裝,踐行 禁塑令,鼓勵選購綠色、環保、可循環產品,減少使用一次性筷子、 紙杯、塑料袋等制品,倡導從節約一度電、一滴水、一張紙做起, 養成簡約適度的消費習慣。鼓勵綠色出行,優化“互聯網+出行” 交通信息服務平臺,鼓勵公眾優先選擇步行、騎車或乘坐公共交通 工具出行,鼓勵拼車或使用共享交通工具,推廣“無車日”、停車 熄火等,養成低碳環保的出行習慣。完善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 化激勵機制,推廣“碳幣”政策。支持參與義務植樹,禁止露天焚 燒垃圾、秸稈,少燃放煙花爆竹,禁止濫食野生動物,開展“光盤 行動”。 

營造寧靜和諧生活環境。推動各地級以上市聲功能區劃和管理方案調整修訂,在城市建設中合理確定建筑物與交通干線的防噪聲 距離,并納入項目準入管理要求。以產城融合區域為重點,強化建 筑施工、交通、工業和社會生活噪聲控制。嚴格噪聲污染監管執法, 在特定區域和時段嚴格實施禁鳴、限行、限速等措施。將隔聲降噪 技術融合到綠色建筑設計領域,推廣使用低噪聲路面材料。加強以 寧靜廣東為主題的宣傳教育,鼓勵創建安靜小區。加強光污染控制, 在城市建設中合理布置光源,限制使用反射系數較大的建筑物外墻 材料,推廣露天區域使用密閉式照明系統。 

第三節 推進生態環保全民行動 

強化環境信息公開,規范引導公眾有效參與監督,增強社會組 織、公眾等社會主體參與生態環境治理的能力,構建全民行動體系。 

構建全民行動體系。健全黨政機關節約資源能源管理制度,推 行綠色辦公,加大綠色采購力度。到 2025 年,政府采購綠色產品 比例達到 30%。推動縣級以上各級黨政機關率先創建節約型機關。 推動排污企業依法依規向社會公開環境信息,履行污染治理主體責 任。通過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積極動員廣大職工、青 年、婦女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發揮協會、學會、商會橋梁紐帶作用, 促進環保自律。

鼓勵公益慈善基金會助推生態環保公益發展。加大 對環保社會組織的引導、支持和培育力度,實施社會組織資助工程。 發展壯大生態環境領域志愿服務力量,建設省、市、縣三級生態環 境志愿服務隊伍,評選優秀生態環境志愿服務隊伍及志愿者,加大民間志愿服務組織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 

強化公眾監督與參與。持續完善例行新聞發布制度和新聞發言 人制度,加大信息公開力度。暢通環保監督渠道,大力推行有獎舉 報,完善公眾監督和舉報反饋機制。深入推進環保設施和城市污水 垃圾處理設施向公眾常態化開放,逐步拓展至石化、電力、鋼鐵等 重點行業企業,增強公眾的科學認識和監督意識。鼓勵新聞媒體大 力宣傳生態環境保護先進典型,設立“曝光臺”或專欄,對各類破 壞生態環境問題、突發環境事件、環境違法行為進行曝光和跟蹤。 

專欄 14 全民行動體系建設重大工程 

1. 綠色生活創建工程 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出行、綠色商場、綠色建筑等創建工 程。 

2. 環境教育基地創建工程 實施生態文明教育實踐中心、場館等建設工程,加快建設省級生態文明教育實踐中心,推進建 設粵港澳大灣區生態文明宣傳教育館,2025 年底前,各地級及以上城市至少建成 1 個生態文明教育 實踐場館;實施環境教育基地創建工程,在全省升級建設 100 個集教育培訓、科普宣傳和成果展覽為 一體的、面向公眾的示范性生態環境教育基地。 

3. 宣教動員能力建設工程 實施環境文化產品開發、環保雙微建設、公益廣告“綠化”、宣教能力“強基”、社會組織資助、 環境教育“種子計劃”人才培養、志愿者培育等工程。 

第十五章 保障措施 

健全規劃統籌協調、分工協作、監督考核全過程的責任落實體 系,以國際一流美麗灣區建設為抓手,突出重大工程項目的示范引 領,發揮規劃戰略導向作用,提升規劃實施效能。 

第一節 強化組織落實 

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建立完善省級部門推進本規劃的 分工協作機制,確保規劃順利實施。各地市政府要根據本規劃確定 的目標指標和主要任務,結合當地實際,細化落實規劃目標和任務, 建立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落實“一崗雙責”,做到責任 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確保規劃目標任務全面完成。 

第二節 實施重大工程 

以推動建設國際一流美麗灣區為牽引,實施大氣污染防治先行 區、水生態環境治理修復樣板區、一流美麗海灣、一流綠色低碳發 展區、土壤污染治理示范區和一流“無廢”試驗區建設等示范行動。 以解決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為導向,實施生態環境污染 治理、生態建設與修復、生態環境基礎能力建設等重大工程,推動 納入省財政預算重點項目庫,加快推動項目落地見效,讓人民群眾 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改善。

專欄 15 推動實施美麗灣區六大示范 

1. 打造大氣污染防治先行區。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和交通運輸結構優化調整。探索臭氧污 染區域聯防聯控機制,動態更新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實施車油路港綜合防控,建設完善省“天地車 人”一體化機動車排放監控系統,持續推進機動車遙感監測系統建設。加強與港澳大氣污染聯防聯控 合作,持續實施粵港珠三角空氣質素行動,優化粵港澳區域空氣監測網絡,探索建立與港澳相銜接的 空氣質量評價體系。 

2. 打造水生態環境治理修復樣板區。強化東江、西江、北江等大江大河及重要水庫生態保護及 入河入庫重要支流治理,加快實施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確保港澳供水安全。推動珠三角高質量建 設江河安瀾、秀水長清的萬里碧道。以“美麗河湖”創建為統領,加快推進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狀況 調查評估。高標準推進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倒逼區域加快控源截污,實現岸上水里一體化整治。 

3. 打造一流美麗海灣。加強陸海污染協同整治,強化珠江東、西兩岸污染治理。加強海洋環境 監管能力建設,開展重點海域生態環境調查與評估,建設廣東省海岸線生態環境現狀影像庫。深化與 港澳海洋環境保護合作,聯合港澳協同推進海漂垃圾管控,開展清灘行動。開展珠江口及鄰近海域綜 合治理攻堅。建設粵港澳灣區水鳥生態廊道,分類施策創建“美麗海灣”。 

4. 打造一流綠色低碳發展區。在珠三角率先探索實施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推動有條 件的地區或行業率先實現碳達峰。推進低碳城市、低碳城鎮、低碳園區、低碳社區建設及近零碳排放 試點示范。聯合港澳開展碳標簽互認機制研究與應用示范。在電力、鋼鐵、建材等行業,統籌開展減 污降碳協同治理,鼓勵珠三角有條件的城市率先打造二氧化碳達峰和空氣質量達標的典范。 

5. 打造土壤污染治理示范區。推進土壤環境監管“大數據”平臺建設,加快建成省級土壤環境 信息平臺。研究設立省級土壤污染防治基金。持續推進珠三角污染地塊環境監管試點工作,支持廣州、 佛山等地因地制宜探索工業污染地塊“環境修復+開發建設”模式。以廣州、佛山為重點率先啟動污 染土壤異地集中處置試點,探索污染土壤異地處置和修復監管新模式。 

6. 打造一流“無廢”試驗區。大力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將珠三角所有城市納入“無廢城市” 建設試點范圍,探索建設“珠三角無廢試驗區”,推行綠色工業、綠色生活、綠色農業,培育固體廢 物處置產業,推動固體廢物多元共治,支持深圳持續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工作。鼓勵石化、化工、 有色等產業基地根據需要自行配套建設高標準的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設施。 

第三節 強化資金保障 

做好生態環境保護項目實施的資金保障,拓寬投融資渠道,統 籌支持推進環境污染治理、生態系統保護、環境基礎能力建設等重 點工作。創新生態環境保護相關財政資金使用方式及基金、PPP 等 環保投融資方式,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完善多元 化的環保投入機制。 

第四節 強化評估考核 

建立規劃實施情況調度機制,完善規劃實施的考核評估機制。 將規劃目標和主要任務納入各地、各有關部門政績考核和環保責任 考核內容。適時組織開展規劃實施情況評估,依據評估結果對規劃 目標任務進行科學調整,評估結果作為考核依據并及時向社會公布。

編輯:李丹

  • 微信
  • QQ
  • 騰訊微博
  • 新浪微博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人參與 | 條評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xjxbtd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固廢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