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11-30 09:49
來源:國家發改委
11月26日,國家發改委發布“十四五”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規劃,明確指出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部署,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協同推進生態退化地區綜合治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共同建設美麗中國。
《規劃》提出支持地方因地制宜利用沙漠、戈壁、石漠化以及荒坡荒灘等地區發展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探索可再生能源發展與流域治理、生態修復、特色產業發展有機融合的新模式。優化可再生能源項目的空間利用,積極探 索“板上發電、板間養殖、板下種草(藥)”的立體發展模式,恢 復生態脆弱地區的生態環境,加快發展畜牧業、中草藥種植等特色 產業,探索形成可再生能源、生態修復和特色產業多位一體、治用并行的發展體系。
《規劃》還提出探索碳匯權益交易,積極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推行森林、草原、河流、湖泊休養生息,有效發揮自然生態系統固碳作用,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健全碳排放權交易制度,搭建森林、草原、 濕地等生態修復工程參與碳匯交易的途徑,鼓勵納入碳排放權交易 市場的重點排放單位購買生態退化地區碳匯。
前 言
特殊類型地區包括以脫貧地區為重點的欠發達地區和革命老 區、邊境地區、生態退化地區、資源型地區、老工業城市等。黨中 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 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 央堅強領導下,“十三五”時期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取得重要進 展,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第 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做出了積極貢獻。
“十四五”時期是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特殊類型地區 既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面臨特殊困難,也是推進高 質量發展的重點區域、承擔特殊功能。為進一步支持特殊類型地區 振興發展,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持續 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 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編制本規劃。規劃期為 2021 至 2025 年,遠期展望到 2035 年。本規劃是“十四五”時期指導特殊類型 地區振興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是相關地區編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 國土空間規劃和專項規劃的重要依據。
第一章 規劃背景和總體要求
總結“十三五”時期經驗做法,積極推動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 展邁出更大步伐,在新時代國家發展全局中發揮更大作用。
第一節 基礎條件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取得重大成就?!笆?三五”時期,各地區、各部門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 署,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全部完成, 全國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革命老區內生發展動力 不斷增強,紅色文化得到弘揚傳承;邊境地區發展成效顯著,基礎 設施條件和開發開放水平明顯提升;生態建設理念深入人心,重點 生態功能區呈現生態持續改善勢頭;資源型地區接續替代產業發展 良好,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全面啟動實施;老工業城市新舊動能加 快轉換,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建設取得積極成效。這些成就充分彰 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為“十四五”時期深入推動 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加快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重要支撐?!笆奈濉睍r期,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正在發生 復雜而深刻的重大變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我國經 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民生持 續改善也面臨新的形勢和挑戰。特殊類型地區作為城鄉區域協調發 展中的短板地區、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脆弱地區、促進邊疆鞏固的重點地區,面臨更加復雜的環境條件和更為艱巨的發展任務。加快特 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有利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持續縮小城 鄉區域發展差距,讓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共享發展成果,確保 在現代化進程中不掉隊、趕得上;有利于優化區域經濟布局,推動 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 局;有利于統籌發展和安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 安全、邊疆安全。
第二節 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 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統籌推進 “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和 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 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 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 統籌發展和安全,健全政策體系和長效機制,支持欠發達地區、革 命老區、邊境地區、生態退化地區、資源型地區、老工業城市更好 解決自身困難,更好發揮支撐功能,持續增強內生發展動力,不斷 增進民生福祉,開拓振興發展新局面。
第三節 基本原則
堅持系統謀劃、精準定位。堅持因地制宜發揮比較優勢,堅持生態優先促進綠色發展,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農則農、宜糧則 糧,宜山則山、宜水則水,明確各類型地區振興發展的目標定位。 根據目標定位進一步細化政策單元,提高政策精準性和有效性,促 進各地區分工協作更加清晰、優勢發揮更加充分。 堅持統籌推進、重點突破。分類明確各類特殊類型地區的重點 區域、重點領域、重點政策,加大欠發達地區幫扶力度,支持革命 老區傳承弘揚紅色文化,提升邊境地區人口與經濟支撐能力,加快 生態退化地區綠色轉型發展,促進資源型地區加快發展接續替代產 業,鼓勵老工業城市重構制造業競爭新優勢,加快建設產業轉型升 級示范區,形成重點區域和領域有突破、其他區域和領域有進展的 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根據特殊類型地區實際情況和特點 優勢,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積極吸引各類資 金、技術、人才參與。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健全部門和地方協調配 合機制,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著力營造良好市場環境。 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充分調動各方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 加大精準扶持力度,盡最大努力推動特殊類型地區加快振興發展步 伐。堅持實事求是,科學合理確定發展目標、建設任務、支持政策 和幫扶標準,不斷提高政策效果。
第四節 發展目標
到 2025 年,支持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的政策體系更加健全, 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 化水平和公共基礎設施通達水平明顯提高,群眾生活質量明顯改善, 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生態文明建設和 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取得新進展,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 振興有效銜接,推動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實現動態平衡,促進城鄉 區域良性互動、協調發展和產業梯度轉移。
到 2035 年,特殊類型地區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 化,經濟發展、創新驅動、區域協調、綠色轉型、開放合作、民生 福祉、社會治理、精神文明、民族團結等方面取得更大成效,生態 環境質量實現根本好轉,城鄉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 基礎設施通達度、均衡性顯著提升,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 經濟布局和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國土開發有序的空間發展格局基本 構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第二章 加大欠發達地區幫扶力度
建立健全脫貧地區等欠發達地區長效幫扶機制,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以工代賑和消費幫扶等工作,以西部脫貧地區特別 是“三區三州”為重點,分類施策、因地制宜,推動鞏固拓展脫貧 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第一節 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
分區分類精準幫扶各類安置區。聚焦易地搬遷建檔立卡脫貧群 眾,落實地方主體責任,針對大型安置區、中小型安置點和“插花 式”分散安置的不同特點,分類組織實施后續扶持工作,精準落實 幫扶措施。 提升完善安置區配套設施。進一步提升完善安置區基礎設施和 配套的養老托育、教育培訓、醫療衛生、公共文化、體育健身、公 共就業、殯葬、社區治理等服務設施,滿足搬遷群眾生產生活需求。 加強搬遷群眾產業就業。推動安置區大力發展配套產業,提升、 新建一批配套產業園區,推動安置區承接發達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 轉移。支持搬遷人口規模大、具備條件的地方創建易地搬遷后續產 業發展示范園區。持續開展搬遷群眾就業幫扶專項行動,強化精準 就業培訓和勞務對接,依托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機制組織搬遷勞 動力外出務工。大力實施以工代賑,帶動更多易地搬遷脫貧人口實 現就地就近就業。
拓展扶持資金渠道。發揮中央資金引導作用,帶動地方政府資金、社會資本等共同投入,統籌各渠道資金繼續支持易地扶貧搬遷 后續扶持,補齊安置區短板弱項。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 資金繼續支持易地扶貧搬遷配套產業發展。完善龍頭企業、合作社 等經營主體與安置社區、搬遷群眾的利益聯結機制。鼓勵各類金融 機構在依法合規前提下加大支持力度,創新金融產品,以市場化方 式支持安置點后續產業發展。 完善后續扶持責任體系和工作機制。省級及以下黨委政府對易 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負主責。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繼續加 強統籌指導,在政策制定、資金安排、項目布局等方面予以傾斜支 持。進一步加強對搬遷群眾后續發展的跟蹤研判,建立健全易地扶 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成效督查激勵工作機制,指導有關地方抓緊抓 實各項任務。
第二節 加大以工代賑實施力度
拓展以工代賑政策范圍。將以工代賑實施范圍拓展至以脫貧地 區為重點的欠發達地區,并向“三區三州”等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任 務較重的地區和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安置點傾斜。以推動鞏 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切入點,全面 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優先吸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和 其他農村低收入人口參與項目建設。
創新以工代賑賑濟模式。最大幅度提高項目資金中勞務報酬發 放比例,向參與務工的低收入群眾及時足額發放勞務報酬,探索就業技能培訓和資產收益分紅等賑濟新模式。在確保工程質量和項目 進度的前提下,充分合理利用當地勞動力資源,加強在崗培訓,為 欠發達地區農村勞動力拓展就業空間。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組建勞 務合作社,廣泛組織動員當地農村勞動力參與項目建設。
有針對性 地開展技能培訓、以工代訓。項目建成后,創新推廣以工代賑資產 折股量化分紅模式,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形成農民穩定增收新渠道。 積極推廣以工代賑方式。結合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在農業農村 生產生活、交通、水利、文化、旅游、林業草原等基礎設施建設領 域積極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因地制宜實施一批投資規模小、技術門 檻低、前期工作簡單、務工技能要求不高的建設項目,擴大農村就 業容量,促進農村低收入群眾參與鄉村建設、共享發展成果。
第三節 持續實施消費幫扶
促進農產品和服務產銷對接。聚焦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 區,持續擴大對脫貧地區農產品和服務的消費規模。促進電子商務、 交通運輸、郵政快遞與農業生產、農民生活深度融合,推動發達地 區和欠發達地區消費、生產、流通各環節精準對接,加大對鄉村振 興重點幫扶縣傾斜支持力度。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 對脫貧地區農產品和食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加大信貸支 持力度,支持農產品流通企業、電商、批發市場與區域特色產業對 接。
創新消費幫扶發展模式。加強對脫貧地區特色產品和服務銷售、流通、生產等環節的扶持,支持特色產業規?;瘶藴驶纳?鄉村物流基礎設施,提升產品和服務市場競爭力,加快形成“政府 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的消費幫扶可持續發展模式。完善利 益聯結機制,加快構建形成以產地和消費地為載體、以骨干企業為 平臺的網狀式全鏈條消費幫扶新模式。組織創建一批消費幫扶示范 城市,鼓勵引導有關地方打造一批區域性品牌、創建一批消費幫扶 產地示范區、培育一批消費幫扶示范企業和社會組織,促進產銷地 各類市場主體的良性互動。進一步強化相關部門對參與消費幫扶市 場主體的聯合監管,綜合采用土地、人才、征信、市場準入等激勵 約束政策,進一步完善信用監管機制,引導和約束市場主體誠信合 法經營,維護正常市場秩序。探索建立對有突出貢獻的社會組織和 個人的激勵機制。
第四節 激發欠發達地區發展內生動力
持續改善欠發達地區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強欠發達地區農村 防洪、灌溉、水源保障、水環境治理修復等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設, 加強耕地保護與質量建設,實施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深入 推進酸性土壤降酸改良、鹽堿地壓鹽改良,強化土地流轉用途監管。 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的原則,支持欠發達地區開展農村人居環 境整治,扎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村容 村貌提升,堅決防止“一刀切”。
推進欠發達地區“四好農村路” 和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體系建設。 促進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推動欠發達地區城鄉融合發 展、實施鄉村建設行動,促進縣城公共設施向鄉村延伸覆蓋,逐步 實現城鄉空間規劃一體化。加強縣域商業流通體系建設,促進流通 暢通和農民收入、農村消費“雙提升”。
建立健全欠發達地區幫扶機制。延續脫貧攻堅期間各項支持政 策,推動人才、資金、技術向欠發達地區流動。建立健全引導各類 人才服務鄉村振興長效機制,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 任務重的村,繼續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健全常態化駐村工 作機制。支持西部脫貧地區特別是“三區三州”以市(地、州)為 單元創建全國欠發達地區振興發展試點示范區。
第三章 促進革命老區振興發展
支持革命老區傳承弘揚紅色文化,增強內生發展動力,做大做 強特色優勢產業,補齊公共服務短板,推動綠色創新發展。
第一節 統籌推進革命老區振興
探索各具特色的振興發展路徑。支持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探索建 設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打造稀土產業和有色金屬產業基地, 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陜甘寧革命老區推動能源資源產 業集約節約利用,促進生態保護修復,助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 質量發展。支持大別山革命老區完善基礎設施,融入長江經濟帶發 展。支持左右江革命老區建設特色資源精深加工基地,開展全方位 開放合作。支持川陜革命老區發展清潔能源和綠色產業,保護建設 秦嶺重要生態屏障,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建設湘贛邊區 域合作示范區,支持湘鄂渝黔、太行等革命老區加強跨省區合作, 促進海陸豐、瓊崖、沂蒙、浙西南等革命老區振興發展。鼓勵各有 關省份制定支持本地區革命老區發展的政策措施。
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支持有條件的重點城市完 善功能和設施,承接產業轉移,促進消費升級,培育新生中小城市 和區域性中心城市。支持革命老區縣域經濟發展,推進縣城補短板 強弱項。促進中心城鎮聯動發展,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實施農村人 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保護保留鄉村風貌和革命老區特有的地域文 化特色。
專欄 1
革命老區重點城市
贛州(贛閩粵原中央蘇區)。建設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全國重要的區域 性中心城市,稀有金屬等特色產業基地,知名紅色旅游目的地。
吉安(贛閩粵原中央蘇區)。建設區域性交通樞紐和信息產業基地,生態 旅游目的地和全域旅游示范區。
龍巖(贛閩粵原中央蘇區)。建設贛閩粵交界地區區域性中心城市,重要 的有色金屬生產加工基地,紅色旅游、生態旅游目的地。
三明(贛閩粵原中央蘇區)。建設閩西地區區域性中心城市,物流中心和 新材料產業基地,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市,紅色旅游目的地。 梅州(贛閩粵原中央蘇區)。建設粵北地區區域性中心城市和綜合交通樞 紐,特色產業基地,紅色旅游目的地。
延安(陜甘寧革命老區)。建設中國革命圣地、歷史文化名城,革命文物 保護利用示范區,西部地區重要的能源和農副產品加工基地。 慶陽(陜甘寧革命老區)。建設現代能源產業基地和現代農業產業園,特 色旅游目的地。
六安(大別山革命老區)。建設大別山區域性中心城市,綠色農產品生產 加工基地,紅色旅游、生態旅游、休閑旅游目的地。 信陽(大別山革命老區)。建設鄂豫皖交界地區區域性中心城市和豫南地 區綜合交通樞紐,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紅色旅游目的地。
黃岡(大別山革命老區)。建設大別山區域性中心城市,武漢城市圈重要 功能區,紅色旅游目的地,生態文明示范區。
百色(左右江革命老區)。建設沿邊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區域性重要交 通樞紐和農業改革試驗先行區,紅色旅游目的地。
巴中(川陜革命老區)。建設成渝地區重要交通樞紐,清潔能源、綠色食 品、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紅色旅游目的地,生態文明示范區。
支持郴州、張家界、恩施、遵義、長治、汕尾、臨沂、麗水在湘贛邊、湘 鄂渝黔、太行、海陸豐、沂蒙、浙西南革命老區振興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
第二節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
提升農業發展效益。加強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做大做強茶 葉、蔬菜、水果、畜禽、水產、油料、木竹、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建設一批特色農業園區和平臺,打造一批知名 農業品牌。 發展特色優勢制造業。支持有條件的革命老區市縣建設新材料、 能源化工、生物醫藥、電子信息、中草藥、綠色農畜產品加工等特 色優勢產業集群。鼓勵科研院所和高校與革命老區合作共建創新創 業平臺,推進特色產業園區建設。
專欄 2 革命老區特色優勢產業
特色農林業:
支持打造贛南臍橙、井岡蜜柚、南豐蜜桔、武夷巖茶、建寧 蓮子、梅州柚子、洛川蘋果、六安瓜片、信陽毛尖、恩施硒茶、紅安紅苕、百 色芒果、通江銀耳、炎陵黃桃、寧夏枸杞、沁州小米等特色農產品,支持發展 富硒農產品、雜交水稻、中藥材、油茶等特色產業。支持革命老區發揮農林產 業優勢,建設農產品加工產業園、農業高新區以及特色農業產業園區。
先進制造業:
支持贛州稀土產業、延安石化產業、龍巖三明專用車制造、 百色現代鋁產業發展,支持湘贛邊煙花爆竹產業轉型升級,支持因地制宜發展 電子信息、有色金屬加工、現代家具、紡織服裝及智能裝備制造產業,支持建 設一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和創新型產業集群。支持建設贛州、瑞金、 龍巖、龍南、六安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贛州、吉安、撫州、龍巖、三明、 黃岡、郴州等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支持符合條件的革命老區城市設立 國家級開發區。
第三節 傳承弘揚紅色文化
繁榮發展紅色文化。統籌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實施一批標 志性工程。結合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建設,做好革命遺址遺跡和 紀念設施保護修繕,公布革命文物名錄,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 程,建設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 國防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把紅色資源作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堅定理想信念、加強黨性修養的生動教材,創作一批文藝 作品,支持文化影視創作,推動有條件的革命老區市縣發展文化產 業。
支持紅色旅游發展。系統謀劃和統籌推進紅色資源開發利用, 加快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打造一批經典紅色旅游線 路。依托鄉村民宿、景區建設、生態休閑、田園觀光等,促進紅色 旅游與鄉村旅游、生態旅游等融合發展,加快建立合理有效利益分 享機制,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紅色旅游發展。
專欄 3 革命遺址遺跡和紀念設施 重點加強瑞金中央蘇區舊址、井岡山革命遺址、古田會議舊址、長汀縣福 建省蘇維埃舊址、中央紅軍長征鳳凰山出發地舊址、楊家嶺革命舊址、王家坪 革命舊址、會寧縣紅軍長征會師舊址、湘鄂西革命根據地舊址、新四軍軍部舊 址、百色市紅七軍軍部舊址、西柏坡舊址、浙西南革命根據地舊址、瓊崖工農 紅軍云龍改編舊址、孟良崮戰役遺址的保護利用;依法依規推進于都長征紀念 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古田會議紀念館、紅軍西征紀念園、鄂豫皖蘇區首府 革命博物館、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遵義會議紀念館、扎西會議紀念館、平 型關烈士陵園、四平戰役紀念館等紀念設施建設,提升展陳水平,確需新建改 擴建的紀念設施應按照中央有關規定,另行履行報批程序。 重點加強對閩西革命烈士陵園、石城烈士紀念館、瑞金烈士紀念館、英山 烈士陵園、宜章烈士陵園、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楊闇公烈士陵園、 萬州革命烈士陵園、閬中紅軍烈士紀念園、雅安烈士陵園、自貢市烈士陵園、 川陜革命根據地烈士陵園、四渡赤水紅軍烈士陵園、黎平烈士陵園、畢節市烈 士陵園、遵義紅軍烈士陵園、習水青杠坡紅軍烈士陵園、威信扎西紅軍烈士陵 園、虎頭山烈士陵園、直羅烈士陵園、會寧紅軍烈士陵園、西寧市烈士陵園、 任山河烈士陵園、同心烈士陵園、銀川烈士陵園等長征沿線國家級烈士紀念設 施的保護利用。
第四章 促進邊境地區繁榮穩定
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大對邊境建設精準支持力度,大力改善邊 境地區生產生活條件,提高人口和經濟支撐能力,促進各民族交往 交流交融,確保邊疆鞏固和邊境安全。
第一節 構建沿邊特色村鎮體系
推動分區分類精準扶邊。以沿邊國道 G219 線和 G331 線串聯, 依托國家綜合交通運輸通道,根據不同邊境區段自然資源稟賦、經 濟社會發展基礎,以邊境縣(市、區、旗)和邊境團場為重點,推 動實現精準扶邊。
支持邊境重點城鎮建設。加大對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較好、開發 開放潛力較大的邊境重點城鎮的支持力度,集聚人口和生產要素, 提高人口和經濟發展支撐能力。推進“興邊富民行動中心城鎮”建 設。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和創建。
支持邊境村莊建設。完善抵邊村鎮和配套基礎設施,提高電網、 供水網、通訊網、廣播電視網覆蓋水平,持續支持農村低收入人口 危房改造,同步規劃推進教育、醫療、文化、體育、廣電等公共服 務設施和就地就近就業設施建設。
第二節 提升邊境發展內生動力
大力推動沿邊開放。大力支持臨近邊境地區的自由貿易試驗區 (片區)創新探索發展多種形式的跨境經濟合作,支持重點口岸提 升綜合服務功能和客貨通行能力,完善沿邊地區重點開發開放試驗 區、綜合保稅區、邊境經濟合作區、邊民互市貿易區等各類開發開 放平臺布局,提升發展水平。培育邊貿商品市場和商貿中心,支持 邊境小額貿易企業能力建設和加工物流產業發展,打造邊境特色生 產加工基地和特色產業園區。
推進特色產業發展。加快發展邊境特色種養殖業,推動“種養 加”結合,加強培育休閑農業、民宿經濟、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 新業態。推動民族傳統手工業融合創新,鼓勵民族貿易和民族特需 商品生產。支持邊境旅游試驗區、跨境旅游合作區發揮示范效應, 按程序擴大邊境旅游試驗區范圍。
第五章 推進生態退化地區綜合治理
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部署,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 護,協同推進生態退化地區綜合治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共 同建設美麗中國。
第一節 創新生態退化地區綜合治理體系
北方農牧交錯帶土地沙化重點治理區。以筑牢國家北方安全生 態屏障為重點,持續推進京津風沙源治理、沙化草原治理、三北防 護林體系建設、天然林保護,深入開展河湖修復、退化草原修復、 農牧交錯帶草原修復。加強重點區域沼澤濕地和珍稀候鳥遷徙地保 護管理,加大防沙治沙力度,進一步提升我國北方地區防風固沙和 水土保持功能。
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以增強黃河流域生態 系統穩定性為重點,以小流域為單元,采取農、林、水相結合的治 理措施,提升水源涵養能力。以多沙粗沙區為重點,在黃土高原繼 續大力推進淤地壩建設。實施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天然林保護, 科學開展林草植被保護和建設,提高植被覆蓋度,減輕水土流失。
青藏高原草原草甸退化重點治理區。以三江源、祁連山等重要 水源補給區為重點,加強草原、河湖、濕地、荒漠、冰川等生態保 護,加快建立健全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大草地 鼠害、退化沙化草地修復力度,大力發展草原生態畜牧業,逐步減 輕天然草地的放牧壓力。
西北內陸河荒漠化重點治理區。以推動森林、草原和荒漠生態 系統綜合治理和自然恢復為重點,全面加強天然綠洲、濕地生態和 水生態保護恢復,實施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開展封沙(灘)育林 (草)。強化沙化土地綜合治理,遏制沙化土地擴展趨勢。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重點治理區。以巖溶石漠化集中連片地區為 重點,采取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種草)、草地改良、水源涵 養和水土保持等多種方式,適度開展以坡改梯為重點的土地整治, 建設坡面水系、水利水保、生物籬等設施,綜合采取配套措施,減 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肥力,實現耕地蓄水保土,推進水土資源合 理利用,增強山地生態系統穩定性。
第二節 推動生態退化地區減壓增效發展
優化區域人口空間布局。充分考慮區域生態地位和環境承載能 力,科學編制生態退化地區縣域村莊布局規劃,優化鄉村生活空間, 嚴格保護生態空間。按照高效集約的原則,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 市民化,逐步使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減輕生態退化 地區的人口壓力。鼓勵和引導生態退化地區農民外出就業,加強農 村勞動者技能培訓,不斷提升農村勞動者素質,完善就業服務保障, 拓寬農民就業空間。
加快產業轉型發展。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在嚴格保護生態環境 的前提下,立足當地資源狀況和氣候特點,科學分析資源承載能力 和市場發展空間,鼓勵和引導生態退化地區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加快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以及以自然風光與民族 風情為特色的文化產業和旅游業。鼓勵經濟發達地區與生態退化地 區開展合作,發展生態友好型特色產業。
協同推進可再生能源發展和生態保護修復。支持地方因地制宜 利用沙漠、戈壁、石漠化以及荒坡荒灘等地區發展光伏、風電等可 再生能源,探索可再生能源發展與流域治理、生態修復、特色產業 發展有機融合的新模式。優化可再生能源項目的空間利用,積極探 索“板上發電、板間養殖、板下種草(藥)”的立體發展模式,恢 復生態脆弱地區的生態環境,加快發展畜牧業、中草藥種植等特色 產業,探索形成可再生能源、生態修復和特色產業多位一體、治用 并行的發展體系。
探索碳匯權益交易。積極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推行森林、 草原、河流、湖泊休養生息,有效發揮自然生態系統固碳作用,提 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健全碳排放權交易制度,搭建森林、草原、 濕地等生態修復工程參與碳匯交易的途徑,鼓勵納入碳排放權交易 市場的重點排放單位購買生態退化地區碳匯。
第三節 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穩步實施重要生態系統和生態功能重要區域生態保護補償。建 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評價機制,完善中央和省級轉移支付資金分配 機制。鼓勵生態產品供給地和受益地按照自愿協商原則,開展橫向 生態保護補償。加強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自然保護地以及森林、濕地、草原、河湖水域等生態系統保護,維護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 功能。推動科學劃定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草原,引導草地權利人 轉變生產方式,降低草場利用強度。探索對沙化土地封禁保護主體、 水流生態保護主體、自然保護地保護主體等予以適當補償。在重點 水域實行休禁漁制度。劃定輪作休耕區域,對耕地權利人因承擔輪 作休耕任務而造成的收益損失按照規定的標準予以補助。
建立重要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強對建立長江、黃河等重 要江河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統籌指導、協調和支持。推廣新安江水 環境補償機制試點經驗,探索開展生態綜合補償試點工作,實現生 態保護地區和受益地區的良性互動。鼓勵重要湖泊所在地建立生態 保護補償機制,支持重要湖泊及重要湖泊出入湖河流所在的地方各 級人民政府積極簽訂湖泊生態保護合作協議。鼓勵地方創新生態補 償資金使用方式,增強自我發展能力,提高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建 立水能資源開發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鼓勵水電資源開發企業積極履 行社會職責,與項目所在地人民政府建立幫扶協作機制,推動資源 開發成果更多惠及當地。探索建立用水權交易機制,提高資源利用 效率,實現資源使用的優化配置。探索建立排污權交易機制,降低 污染治理社會成本,激勵企業技術創新,提高污染防治效果。
第六章 推動資源型地區加快轉型
精準聚焦,集中力量,扎實推進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提升公 共服務和民生保障水平,修復生態環境,培育接續替代產業,完善 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為維護國家能源資源安全作出新貢獻。
第一節 促進各類資源型地區特色發展
提高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發展質量。科學合理確定發展方向和任 務,支持資源枯竭城市因地制宜發展接續替代產業。推動國企改革 攻堅,增強市場主體活力。多措并舉解決就業問題,促進多層次、 高質量就業,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切實提高失業人員再就業能力。 健全轉型績效評價體系和工作機制,積極引導地方提高轉型效能。 強化資源枯竭城市轉型年度績效評價結果運用,加強轉型發展經驗 總結推廣,選擇一批轉型成效突出的城市,支持創建可持續發展示 范市(區)。
深入推進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創新治理模式和投入機制,建 立完善國家—省—市縣三級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規劃和組織實施 體系。推進沉陷區居民避險安置,加快推進采煤沉陷區生態修復和 礦山環境治理。統籌推進土地綜合整治利用,盤活沉陷區土地資源, 按規定將采煤沉陷區復墾土地的節余指標納入跨省域調劑政策范 圍。探索開展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信息化監測評估工作??偨Y典型 經驗,因地制宜推廣利用沉陷區受損土地發展光伏、風電。
引導獨立工礦區和采煤沉陷區改造提升。引導獨立工礦區依據自身情況探索各具特色的改造模式,從城鎮功能拓展、產業提質升 級、產城融合發展、易地搬遷轉型等方面確定改造提升重點方向。 加強地質災害治理和資源枯竭礦區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加強安全基 礎能力建設,堅決防范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深入實施采煤沉陷區 綜合治理工程和獨立工礦區改造提升工程,健全“有進有出、滾動 推進”的支持機制,科學評估工程實施條件,動態調整政策支持范 圍。以改善生產生活條件、補齊發展短板為著力點,重點支持地質 災害隱患區居民避險搬遷,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同步推進 實施必要的安置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吸納就業產業平臺建 設,穩步推進遷出區生態修復和環境整治,持續提升采煤沉陷區、 獨立工礦區可持續發展能力。
促進資源富集地區創新發展。探索建立不同類型資源開發協調 機制。選擇開采條件好、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強的地區,建設一批能 源資源基地和國家規劃礦區,積極推進能源資源集約、高效、綠色 開發,支持發展清潔能源和資源精深加工產業。加強創新能力建設, 加快開采工藝、材料研發、裝備設計等領域特色創新平臺建設,培 育能源化工、節能環保、裝備制造、新型材料、安防設備等創新型 產業集群,建設若干有影響、有特色的區域產業創新中心。選擇具 備條件的資源富集地區,支持創建轉型創新試驗區,實施動能轉換 示范工程,探索破解資源開發引起的相關矛盾問題,探索資源富集 地區創新發展模式。
專欄 4 資源型地區轉型重大工程
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發展:到 2025 年,創建 10 個左右資源枯竭城市可持續 發展示范市(區),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到 2025 年,支持 60 個左右縣(市、區、旗)實施 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工程,夯實轉型發展基礎。
獨立工礦區改造提升:到 2025 年,支持 90 個左右縣(市、區、旗)實施 獨立工礦區改造提升工程,有效改善礦區生產生活條件。
資源富集地區轉型創新:到 2025 年,創建 10 個左右資源富集地區轉型創 新試驗區,探索形成一批可借鑒、可復制的轉型創新路徑與模式。
第二節 統籌推進資源開發與轉型發展
統籌城礦協同發展。根據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按照國土空 間等相關規劃要求,布局新建資源開發項目,科學制定資源開發和 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促進工礦建設與城鎮發展、資源開發與生態保 護、地下開發與地上建設相協調。統籌推進老舊小區、老舊廠區改 造和社區建設。盡可能依托現有產業園區建設資源加工基地,避免 形成新的孤立居民點和工礦區。統籌推進城區和礦區教育、醫療等 公共服務資源均衡布局和提質升級。促進城礦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 設施共建共享,推動市政公用設施向采煤沉陷區、獨立工礦區等延 伸。著力完善礦業工人職業病、常見病防治設施建設,提高疾病防 治水平。加快完善城區和礦區統一的居民社保經辦管理體制。
加快探索綠色高效安全的資源開發模式。將綠色礦業和安全發 展理念貫穿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全過程,大力推進綠色礦山建 設和安全生產標準化。支持安全高效采選和綜合利用技術攻關,提 高礦產資源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和綜合利用率。在資源富集、 管理創新能力強的地區,建設一批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和安全高效 示范礦山,支持互聯網、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推動傳統礦 業實施安全化、綠色化、智能化技術改造。建立礦山企業資源高效 綜合利用信息公示制度,構建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制度體系。
第三節 加快培育發展接續替代產業
延伸資源型產業鏈條。加快發展資源精深加工和配套裝備設備 制造產業,打造若干特色鮮明、主業突出的產業基地。穩步推進煤 制油、煤制氣、煤制烯烴等升級示范。推動石油煉化一體化發展, 提高鋼鐵、有色金屬深加工水平。鼓勵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林區在 強化生態保護基礎上,適度發展木本油料、森林食品、木本飼料、 森林藥材等產業,提升林業經濟發展水平。實施多元化產業培育升 級行動,因地制宜培育發展若干特色新興產業集群。
在有條件的采 煤沉陷區加快光伏發電基地建設。支持資源型地區傳統產業與大數 據、云計算、互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切實提升產 業基礎能力。充分挖掘自然山水和人文資源優勢,培育壯大休閑旅 游、健康養老等特色服務業。 促進接續替代產業集聚發展。按照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要 求,結合礦區治理盤活土地資源,創新推動產業用地靈活組合和合 理轉換,增加產業用地供給,加快建設完善一批專業化產業園區和 集聚區。加強交通、供水、供電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園區內 產業配套能力。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促進關聯產業協同發展,建設全產業鏈平臺,打造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引導資源型地區加 快推進傳統優勢產業技術改造,進一步提升部分傳統產業集中度。
專欄 5 資源型地區接續替代產業培育發展重點
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遼寧撫順化工新材料及高端精細化學品產業,安徽銅 陵銅精深加工產業,江西景德鎮陶瓷原料產業,山東東營綠色石化產業,河南 三門峽有色金屬深加工產業,湖北黃石特種鋼精深加工產業,湖南衡陽常寧水 口山銅鉛鋅產業,廣西百色生態型鋁精深加工產業,云南個舊錫精深加工及綜 合利用產業,新疆克拉瑪依石油石化特色產業。
戰略性新興產業:河北張家口大數據產業,內蒙古包頭稀土創新產業,遼 寧本溪生物醫藥產業,江蘇徐州裝備與智能制造產業,安徽馬鞍山軌道交通裝 備制造產業,福建閩西稀土及氟新材料產業,山東淄博新材料產業,湖北潛江 微電子新材料產業,四川華鎣玄武巖纖維新材料產業,甘肅金昌先進結構材料 產業,寧夏石嘴山鋰電池產業。
特色服務業:河北邯鄲太行紅河谷高質量旅游產業,吉林市冰雪特色旅游 產業,江西萍鄉贛西港物流產業,山東臨沂商貿物流產業,河南焦登太極拳文 化旅游產業,湖北鐘祥長壽康養旅游產業,重慶萬盛經開區體育旅游融合產業, 陜西延安紅色旅游產業。
專業化產業集聚區:內蒙古鄂爾多斯空港物流園區,吉林敦化吉港澳中醫 藥健康產業合作園區,黑龍江大慶汽車產業園區,安徽淮南現代煤化工產業園 區,福建龍巖上杭新材料科創園區,福建三明永安石墨和石墨烯產業園,山東 棗莊煤化工產業聚集區,湖北大冶湖臨空產業基地,湖南邵陽輕工產業集聚區, 廣東云浮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園區,廣西合山產業轉型工業園區,海南昌江 清潔能源產業園,重慶綦江信息安全與創新經濟走廊,貴州銅仁新型功能材料 產業集聚區,陜西榆林象道物流園區,新疆巴音郭楞煉化紡一體化產業園區。
第七章 支持老工業城市轉型升級
積極推動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支持全國 120 個老工業城 市經濟整體轉型,加快制造業競爭優勢重構,加強工業遺產保護利 用,推動老工業區改造升級,激發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新活力。 第一節 建設產業名城 做精做強支柱產業。堅持自主創新,不斷強化科技創新、要素 支撐,集中資源強優勢、補短板,培育若干產業基礎強、產業鏈條 長、能有效抵御經濟周期影響的支柱產業,降低不具備比較優勢產 業比重。引導企業大力發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和網絡化協同 制造,形成全新的生產制造模式。加快推進基于互聯網的商業模式、 服務模式、管理模式及供應鏈、物流鏈等各類創新。
推動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 制造業融合發展,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制定行業領域數字 化轉型路線圖。推動工業機器人、工業控制系統、物流裝備等關鍵 智能裝備及工業軟件開發,開展智能制造示范推廣,建設一批高水 平的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建設推廣工業互聯網平臺,培育數字 化管理、平臺化設計、智能化制造、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 務化延伸等新業態新模式。
推動制造業綠色化。落實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要求,推進綠色制 造和清潔生產,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實現節能降耗、減污降碳。倡 導綠色生產,推動生產過程節能減排,鼓勵制造業企業優化產品設計、生產、使用、維修、回收、處置流程,逐步實現產品全生命周 期的綠色管理。探索循環經濟發展新模式,實施園區循環化改造, 促進生產系統資源高效利用。開展城市靜脈產業基地建設,推動城 市典型廢棄物的集聚化、協同化處理。
推動制造業服務化。引導企業以產業升級和提高效率為導向, 發揮研發設計、流程優化、品牌建設、標準制定、市場營銷等對提 升制造業價值鏈的作用,促進制造業企業加速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 型制造轉變,通過制造業服務化延伸促進制造水平提升。引導生產 性服務業向制造業集中區域集聚,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集聚化 發展,實現規模效應和特色發展。
第二節 打造生活秀帶
開展工業遺產資源認定管理。建立工業遺產分級保護機制,開 展工業遺產調查、評估和認定工作,明確工業遺產構成,建設工業 遺產數據庫。經認定的工業遺產清單及時向社會公布,具有重要價 值的工業遺產及時核定公布為不可移動文物和各級文物保護單位。 加快甄別和搶救瀕危工業遺產,完善工業遺產檔案記錄,加強修繕 保養,開展工業遺產動態監測和保護利用效益評估。加強對列入國 家工業遺產名單的老工業城市工業遺產保護利用。
推進重點保護展示。切實加強重點工業遺產本體保護和周邊環 境治理,消除工業遺產安全隱患。依托價值突出、內涵豐厚的重點 工業遺產,開展工業遺產價值闡釋展示,弘揚工業遺產當代價值。 推動老工業城市設立工業博物館,建設分行業、分區域工業博物館 體系,建立館藏文物檔案。依托工業遺產創建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 范區。
拓展文化生活新空間。加快城市濱水地區港口和傳統工業區的 轉型升級。修復城市廢舊廠房、倉庫和其他歷史遺存,在盤活存量、 豐富內涵的基礎上,打造一批新型文創園。強化博物館、美術館、 紀念館等公共文化服務功能,推動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工程對公眾開 放。依托工業遺產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的工業遺址公園、城市文化公 園等,形成融入現代設計觀念、適應當代生活方式的城市人文景觀 和公共開放空間。
塑造城市文明新形象。將能夠凸顯工業文化特色的景觀標志納 入城市規劃和建設,支持工業遺產保護利用與文化節、藝術節、博 覽會、體育比賽等活動相結合,舉辦工業遺產主題研討會和工業文 物交流展,拓展工業遺產的價值普及和傳播推廣渠道,弘揚新時代 中國特色工業文化。將工業文化元素和標識融入創意設計,推進工 業遺產與城市經濟融合。
第三節 推動老工業區改造
創新產城融合模式。繼續實施老工業區搬遷改造,完善城市基 礎設施,提升城市公共服務能力。依托產業園區優化產業布局,通 過產業集聚發展增強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鼓勵地方整合、調整、 優化現有各類產業園區,引導地理位置相鄰的地方共建產業園區、 共享發展收益。推進產業園區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培育發展戰略性 新興產業,創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積極培育先進制造 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強化騰退工業地塊土壤污染風險管 控和用地準入管理,保障人居環境安全。
培育壯大市場主體。推動老工業區企業兼并重組,以提升資源 配置效率為出發點,支持同一行業的優勢企業強強聯合,支持跨行 業的戰略性重組,提高集中度和競爭力。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改革, 妥善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發展壯大國有經濟。培育制造業細分領域 單項冠軍企業,引導中小微企業形成參與專業化分工能力,逐步創 造品牌效應,更好激發經濟活力和創造力。
第八章 完善政策支撐體系
健全長效扶持機制和精準支持政策,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和基本 公共服務體系,支持開展政策先行先試,建設重點開發開放平臺, 提升特殊類型地區自我發展能力。
第一節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創新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推動特殊類型地區深化“放管服”改革, 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整體推進,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持續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廣“最多跑一次”等改革經驗做法,推 動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基本公共服務信息共用共享。依托全國 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深化投資審批制度改革,精簡整合審 批流程,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推行告知承諾制。打造有利于促進各 類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環境,依法全面保護各類產權,培育企業 家精神,激發勞動者創業積極性。支持特殊類型地區打破區域市場 壁壘,逐步實現各類要素在不同區域間優化配置。
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依法依規、因地制宜、穩妥有序調整 特殊類型地區行政區劃,支持區域中心城市優化轄區結構,推動符 合條件的縣有序設市,嚴格控制縣(市)改區。對于集中安置區和 重點園區,適當增加工作人員力量,提高政府基本公共服務能力。 支持地域狹小的獨立工礦區通過行政區劃調整拓展轉型發展空間。 完善生態文明制度。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國土空間開發保 護、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等制度,構建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并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 體系。發揮特殊類型地區生態優勢,鞏固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穩定 現有森林、草原、濕地、土壤、凍土等固碳作用,提升生態系統碳 匯增量。建立健全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交易制度,依托全國 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開展交易活動。加快推進生態功能重要區 域自然資源確權登記。開展促進生態保護修復的產權激勵機制試點。 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大力推進對口支援和協作。持續推動對口支援、對口幫扶、對 口協作、對口合作等工作,強化智力扶持,加強重點領域合作,激 發地區發展內生動力。推進教育東西部協作,在西部特殊類型地區 建設一批職業技能實習實訓基地。完善東西部勞務協作機制,加強 對農村低收入群體外出務工的組織與服務,加大就業技能培訓力度。 繼續實施中央國家機關及有關單位對口支援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繼 續支持安排中央單位干部赴革命老區重點城市掛職,鼓勵有關省份 因地制宜組織省直單位和省內發達城市對口支援革命老區。
第二節 完善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
持續改善基礎設施條件。以脫貧地區為重點,支持欠發達地區 優先布局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完善 防災減災配套工程設施。重點支持革命老區建設客流密度較大、路 網功能突出的高鐵以及有需求支撐的普速鐵路,打通高速公路和國 省道公路待貫通路段。加快邊境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生態退化、 資源枯竭地區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質量。加強對長江、黃河、珠江、 淮河、漢江等重要江河源頭和南水北調水源區生態保護修復和環境 治理。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資金對符合條件的特 殊類型地區基礎設施等項目加大支持力度,重點支持脫貧地區、革 命老區、邊境地區項目建設。
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繼續改善特殊類型地區義務教育辦學 條件,完善中小學和幼兒園布局,加強鄉鎮寄宿制學校和鄉村小規 模學校建設。加大對特殊類型地區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和設 備配備支持力度,改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條件,鞏固提升鄉村醫療 衛生服務能力。推進縣醫院提標擴能建設,提升城鄉醫療衛生服務 水平,積極推廣三明醫改經驗。提高邊境地區醫療衛生能力,改善 邊境地區醫療設施條件,提升村級醫療診斷水平。持續推進高水平 高職學校和高水平專業群建設,支持建設一批職業技能培訓(實訓) 機構,加強公共就業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員配備。鼓勵社會力量 在特殊類型地區興辦教育、養老、環保等公益事業。
第三節 統籌支持試點示范與重點園區建設
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健全支持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高質量 發展的政策措施,統籌支持產業結構調整、城市更新改造、綠色低 碳轉型,繼續做好年度評估,繼續對真抓實干成效明顯的老工業基 地給予督查激勵,繼續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符合條件的項目建 設。支持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在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和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等領域建設一批特色 鮮明競爭力強的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支持徐州、洛陽、襄陽、長 治等城市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支持唐山、淄博、銅陵、韶關、自 貢等城市融入重點城市群和區域重大戰略,支持沈陽、長春、大連 等城市全域整體推進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支持河北正定等 20 個 縣城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園區建設。
專欄 6 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和縣城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園區
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北京市石景山區、門頭溝區,河北省唐山市,山西 省長治市,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鄂爾多斯市,遼寧省大連市、沈陽市、鞍山 市、撫順市,吉林省長春市、吉林市、松原市,黑龍江省大慶市,江蘇省徐州 市,安徽省銅陵市,江西省萍鄉市,山東省淄博市,河南省洛陽市、平頂山市, 湖北省黃石市、襄陽市,湖南省株洲市、湘潭市、婁底市,廣東省韶關市,重 慶市大渡口區、江津區、永川區、榮昌區、重慶高新區,四川省自貢市、宜賓 市,貴州省六盤水市,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寧東能源化工基地。
縣城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園區:河北省正定縣,山西省清徐縣,遼寧省黑山 縣,吉林省琿春市,江蘇省沭陽縣,浙江省寧??h、長興縣,安徽省天長市, 福建省福清市,江西省南昌縣,山東省鄆城縣,河南省蘭考縣,湖北省仙桃市, 湖南省瀏陽市,廣東省東源縣,重慶市墊江縣,四川省大英縣,貴州省清鎮市, 云南省騰沖市,陜西省三原縣。
有序建設開放合作園區。繼續支持中德(沈陽)高端裝備制造 產業園、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范區、中英(大連)先進制造產 業園等建設,鼓勵有條件地區推進中歐創新交流合作,支持符合條 件的地區新建一批對外開放合作園區,鼓勵開展產業轉型升級、智 慧園區建設、工礦廢棄地治理、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國際合作。 培育發展特色產業園區。完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支持特殊類型地區優勢產業發展,推動跨區域產業轉移對接、基礎設施互 通、生態環保合作,促進跨行政區和不同類型區域銜接融合互動。 支持多省交界地區合作共建跨行政區產業園區,加大對湘贛邊、川 渝、閩粵、粵桂等合作區建設支持力度,探索區域合作新路徑。支 持老工業城市、資源型地區依托產業基礎,積極承接發達地區、中 心城市產業轉移,建設特色產業園區。
支持消費集聚區建設。支持在欠發達地區、革命老區、邊境地 區、資源型地區、老工業城市等改造建設一批地方特色街區、新型 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及配套設施等,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特色突出、 設施齊全、功能完備、方便惠民的綜合性消費平臺,帶動和促進特 色消費發展。 第四節 強化差別化支持政策 完善資金支持政策。結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實現共同富 裕要求,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向欠發達地區、邊境地區、革命 老區等特殊類型地區重點民生領域傾斜,促進城鄉區域間基本公共 服務均等化。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加大對欠發達地 區支持力度,各省繼續統籌加大對本省欠發達地區轉移支付力度, 聚焦支持脫貧地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向國家鄉村 振興重點幫扶縣傾斜。推廣產業鏈金融模式,鼓勵各類金融機構按 照市場化原則支持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提升重點項目金融服務質效。
加大土地政策支持力度。對納入本規劃和其他“十四五”國家 級專項規劃中涉及特殊類型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重大項目,按程序 納入重大建設項目范圍并按規定辦理用地預審。支持特殊類型地區 統籌推進農村土地征收制度、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穩妥有序推進 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根據鄉村休閑觀光等產業分散布局 的實際需要探索靈活多樣的供地新方式。深入開展城鎮低效用地再 開發,對損毀的建設用地和零星分散的未利用地開發整理成耕地, 經確認后可用于占補平衡。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探索建立全國性的 建設用地、補充耕地指標跨區域交易機制,并對特殊類型地區給予 傾斜支持。在欠發達地區、革命老區安排的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 優先保障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用地需要。
強化人才就業扶持政策。支持按照“原戶口不遷、原關系不變、 收入有提高、待遇有提升”的原則,建立特殊類型地區“人才飛地” 政策,支持基層引進培養急需緊缺專業人才,在實施地區附加津貼 制度、調整艱苦邊遠地區津貼實施范圍和類別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 實施欠發達地區職業院校建設計劃,面向中西部 22 個省(區、市) 欠發達地區、革命老區、邊境地區等新建一批技工院校,改擴建一 批技工院校。
第九章 強化規劃實施
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明確職責分工,吸引社會參與,健全規劃 實施保障機制,確保規劃主要目標和任務順利實現。
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
充分發揮黨領導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把黨的領導始終貫穿 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圍繞事業發 展需要組織干部人才赴特殊類型地區掛職,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在促 進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在實施國家區域協 調發展戰略和區域重大戰略、編制區域規劃和專項規劃、制定區域 政策和協調重大區際利益關系等過程中,要統籌支持特殊類型地區 解決振興發展重大問題,健全區域戰略統籌、市場一體化發展、區 域合作互助、區際利益補償等機制,更好促進發達地區和特殊類型 地區合作共贏。
完善特殊類型地區差別化績效評估體系,對重點城 鎮和城市化地區增強經濟轉型發展和常住人口公共服務等方面指 標考核,對資源枯竭等轉型地區著重考核民生事業、生態環保和經 濟轉型發展等方面指標,對重點生態功能區和農產品主產區進一步 增加生態服務功能和農產品供給能力相關考核指標。繼續依托贛南 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生態保護補償、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等部際聯 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推進重大事項。
第二節 落實職責分工
按照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明確特殊 類型地區振興發展的主體責任。相關省級人民政府要加強對特殊類 型地區振興發展的組織領導,明確責任分工,完善工作機制,制定 實施方案,細化落實重點任務,組織編制省級專項規劃,研究對相 關市縣實施差異化績效評估。特殊類型地區各市縣要落實主體責任, 積極主動作為,確保本地區振興發展取得實質成效。中央和國家機 關及有關單位要根據職能分工,加強對特殊類型地區的工作指導, 加大支持力度,細化具體支持政策,幫助協調解決跨區域、跨行業 重大問題。重要政策、重大工程、重點項目要按規定程序報批。
第三節 鼓勵各方參與
加大宣傳和輿論引導力度,深入解讀制定實施本規劃的重大意 義、核心內涵、重點任務和政策舉措,鼓勵引導各類企業、社會組 織、社會工作者、基層群眾積極參與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營造 良好社會氛圍,形成推進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的強大合力。發展 改革委要定期調度工作進展,及時跟蹤規劃落實情況,適時組織開 展規劃評估,重大事項及時向國務院報告。
編輯:陳偉浩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