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11-25 14:33
來源:生態環境部
謝謝。
推進重點區域協同立法和執法協作取得積極進展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止攻堅戰的意見提出,要推進重點區域的協同立法,探索深化區域執法協作,京津冀、長三角這些地區一直在探索協同立法,我想請問一下有哪些經驗和教訓,還有下一步我們在推進協同立法方面有哪些考慮,謝謝。
別濤:生態環境問題無論是水還是大氣,都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的特征,需要在立法上采取適應性的措施,這也是區域協同治理,包括協同立法的基本邏輯。生態環境的協同治理對于解決目前突出的環境問題,加大生態保護力度,健全生態環境監管體系,推動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生態環境法律法規對區域協同聯防聯治作出了明確的規定。比如,環境保護法規定“國家建立跨行政區域的重點區域、流域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聯合防治協調機制,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監測、統一的防治措施。”大氣污染防治法2015年修訂時,增設了“重點區域大氣污染聯合防治”專章,規定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劃定、聯合防治行動計劃制定、更加嚴格統一的區域環保要求、建設項目審批環評會商、環境監測信息共享、煤炭減量替代、跨行政區域執法等內容。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法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之間可以協商建立跨行政區域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的聯防聯控機制、統籌規劃制定、設施建設和固體廢物轉移等工作。“十四五”規劃也專門提出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
在實踐中,京津冀、長三角,還有其他一些區域在協同立法和環境監管方面也開展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京津冀確立了人大立法項目協同機制,對立法項目采取“一方起草、兩方參與”的方式。這樣的工作模式,在機動車污染防治、農作物廢物綜合利用和露天焚燒、保障冬奧會空氣質量等方面,都取得了明顯效果。長三角地區的三省一市在探索保障大氣污染防治、長江流域生態保護方面也開展了協同立法的實踐。西南地區在赤水河區域開展協同立法等。
生態環境部將進一步積極支持和推動有關地方開展重點區域和流域的協同立法,以及執法協作方面的探索,推動污染防治、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協同治理取得更大突破和進展。我們將推動和指導地方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按照立法機關的要求,遵守規定的立法程序,結合職責,積極作為,在立法計劃的安排和銜接、信息資源共享、組織聯合調研論證等方面發揮我們的協調和推動作用。
剛才說到經驗和教訓,我們覺得應該更多的是經驗。以京津冀為例,京津冀從“十三五”以來,從上一個大氣十條計劃實施以來,有力保障了京津冀周邊環境質量的改善,區域協同治理規劃和立法是功不可沒的。下面我介紹下協同立法方面的一些經驗。
經驗一是京津冀機動車污染防治協同立法。2020年1月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北京市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條例》。同一時期,天津市和河北省也制定了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污染防治的條例。這三個條例在內容、措施、標準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協調性。三個條例設專章規定了區域聯合防治、區域會商、聯合執法、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建立新車抽檢機制、共同實行非道路移動機械使用登記等措施。
同時,為了尊重各地方經濟發展實際情況,各條例也保留了自己的特色。
二是赤水河流域保護協同立法。今年云、貴、川三省人大常委會分別審議并通過了《關于加強赤水河流域共同保護的決定》,同時審議通過了各自的赤水河流域保護條例,自7月1日起同步施行。由于有三個地方的協調和中央機關的推動,采取的方法是“條例+共同決定”,這是一個帶有創新性的地方立法模式,為赤水河流域的協同治理提供了有效的法治保障。三省共同立法保護赤水河,既符合上下聯動,共治共享的需要,也是創新利用立法和執法監管的探索實踐,值得我們跟蹤、觀察和總結提煉。
三是長三角地區長江保護協同立法。今年以來,上海、江蘇、浙江和安徽三省一市的人大常委會,分別通過了促進和保障長江流域禁捕工作的相關決定。四個地方的決定在主要條款、基本規定、實施方式、保障措施方面具有高度的協調一致性,通過協同立法、協同執行,為加強長江流域禁捕工作提供有效法治保障。我們將做好跟蹤、支持。
歡迎你們的跟蹤和監督,謝謝。
中國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決心和努力得到國際社會的肯定
紅星新聞記者:我的問題是中國提交的《中國落實國家自主貢獻成效和新目標新舉措》和《中國本世紀中葉長期溫室氣體低排放發展戰略》,獲得了國際社會怎樣的反饋?這次氣候變化大會各方的共識和分歧有哪些?中方如何看待?謝謝。
陸新明:謝謝這位媒體記者的提問。
中國在COP26前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正式提交了《中國落實國家自主貢獻成效和新目標新舉措》和《中國本世紀中葉長期溫室氣體低排放發展戰略》。這是中國履行《巴黎協定》的具體舉措,體現了中國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決心和努力,得到國際社會的肯定。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