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10-28 16:51
來源:中國水網
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立生態產品調查監測機制,推進自然資源確權登記,開展生態產品信息普查。健全生態產品價值評價機制,推進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標準化,加強核算結果在生態保護補償、生態銀行等方面的實踐應用。健全生態產品
經營開發機制,大力推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根據不同資源稟賦培育發展生態資源運營平臺,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構建特色化發展模式和收益分配機制。健全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推進重點流域生態補償、汀江—韓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常態化、長效化,對全流域、森林、濕地、耕地、海洋等予以保護補償,繼續完善綜合性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在南平實施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
增加優質生態產品供給。開展人居生態安全隱患調查,明確生態安全問題現狀、位置和規模。在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等項目和資金安排上進一步向農村地區傾斜,組織動員脫貧人口參與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加快特殊類型地區綠色振興發展,鞏固脫貧成效。
增加生態系統碳匯。持續推進造林綠化,不斷增加林業碳匯。科學施肥,采取保護性耕作措施,提升土壤固碳水平,增加農田碳匯能力。開展海洋碳匯技術研發,加強海岸帶自然碳匯環境養護,探索提升紅樹林、海草床、鹽沼、濱海濕地等藍碳資源的生物固碳量。
第六章實施三水統籌,建設千里畫廊美麗河湖
深化落實河湖長制,建立地上地下、陸海統籌的生態環境治理制度。以水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污染減排與生態擴容兩手發力,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按照“點上示范、串點成線、全面鋪開”的建設思路,打造美麗河湖,建設安全、健康、美麗、繁榮的幸福河,實現“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美好景象。
第一節加強水資源管理保護
保障河湖生態水量。制定出臺閩江、九龍江、敖江、木蘭溪等重要河湖的生態流量保障方案,明確河湖生態基流和河流生態水量目標,配套生態流量監測預警設施,完善水量調度方案和保障體系,維護河湖生態系統功能。強化節水,采取上中游水庫群聯合調度、生態補水等措施,保障河道生態需水,到2025年,閩江干流、晉江、富屯溪、沙溪、尤溪、古田溪、大樟溪、九龍江北溪、九龍江西溪、木蘭溪、霍童溪及敖江等重要河流,納入監控的生態流量監測斷面的生態需水滿足率達75%以上。
推進水電站清理整治。按照退出、整改、完善三種類別“一站一策”實施分類清理整治。強化生態流量泄放調度運行,推進水電站綠色發展,進一步完善水電站生態下泄流量考核機制,嚴格落實水電站最小下泄流量的管控要求。
實施再生水循環利用。加大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推進龍江、木蘭溪等流域,以及莆田、泉州、廈門、漳州等缺水地區的再生水循環利用工程,逐步形成再生水供應網絡。將再生水納入區域水資源統一配置,在工業冷卻循環、城市綠化、環境衛生、景觀生態等領域,加大再生水資源使用比例。以已建再生水水廠為中心,以鋼鐵、石化化工、火電、造紙等高耗水行業集中分布縣區為重點,開展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示范。
第二節深化水環境污染治理
建立健全分級分區管控體系。優化實施以控制斷面和水功能區相結合為基礎的地表水環境質量目標管理,逐步建立覆蓋全省的流域空間管控體系,保持閩江、汀江、敖江、交溪、霍童溪、萩蘆溪優良水質,推進九龍江、晉江、木蘭溪、漳江、東溪水質穩定達標,改善龍江水質。健全水環境綜合治理協同工作機制,完善監控監測全覆蓋的預警體系。
健全流域聯防聯控聯治機制。落實《長江保護法》,加強三明市寧化縣,南平市浦城縣、光澤縣,龍巖市長汀縣、武平縣等長江流域源頭縣的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加快推進閩江、九龍江流域監控管理和環境綜合治理,建立閩江、九龍江流域跨界污染防治協調處理機制和區域性污染應急處理機制,定期監督評估河流、湖(庫)匯水范圍內的工業企業、工業集聚區環境風險,落實防控措施,加強沿江流域礦山動態巡查,嚴厲打擊非法采礦行為。建立健全涉水口庫區的福州、南平、三明、寧德等地市污染聯防聯控機制,推進水口庫區生態保護聯動,優化庫區水產養殖規劃。加強跨流域的聯合巡查、聯合監測、聯合治理專項行動。
持續開展小流域整治。鞏固提升小流域治理成效,推行“拆、截、清、治、引、構”模式,以未達到優良水質的小流域為重點,全面落實“源頭管控”“一河一策”和“四有機制”的綜合治理要求,持續推進小流域水生態環境問題排查整治,強化小流域水環境精細化治理,推動一批水質不穩定達標的入海小流域實現水質跨類別提升。到2025年,小流域“水清岸綠、河暢景美”,水質總體保持優良。
推進流域精細化管理。以水環境問題和目標為導向,實施主要河流水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推進閩江、九龍江、敖江等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與修復,協同提升流域水環境質量。堅持“一河一策”,以流域為單位制定水環境綜合治理專項規劃,明確分流域保護方向和重點任務。針對不達標斷面制定限期達標規劃,推進水質超標河流及交界斷面的整改,推動水質達標。
深入開展入河(湖)排污口整治。加快制修訂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規范性文件,統一排污口排查整治標準,明確排查整治對象、范圍與內容。全面開展入河(湖)排污口排查,形成排污口清單,按照“依法取締一批、清理合并一批、規范整治一批”的要求,實施入河(湖)排污口分類整治,主要河流、排污口、污染源做到“一河一策、一口一策、一源一策”。2025年底前,基本完成主要流域干流、重要支流、重點湖泊排污口“查、測、溯、治、管”五項主要任務。
“四源齊控”強化源頭減排。開展省級及以上各類開發區、工業園區“污水零直排區”建設,推進造紙、制革、化工、電鍍等重點行業企業專項治理;持續實施農藥、化肥減量增效化,規范推進畜禽糞污還田利用,加快退出重點湖庫超規劃網箱養殖;加快補齊城鎮污水治理設施短板,大力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鼓勵開展城鎮污水處理廠尾水提標改造和尾水回用;完善內河碼頭含油污水、殘油(油泥)、生活污水、含有毒液體物質的污水和船舶垃圾等船舶水污染物的接收、轉運和處置機制。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