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10-28 16:51
來源:中國水網
加強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生態環境領域交流合作。組織參加“中國—東盟環境合作論壇”系列活動,重點推動海洋環境保護、共同應對氣候變化、雙邊環保產業經驗分享和技術資源共享等領域交流合作。組織參加澳門環保國際合作發展論壇及展覽、香港國際環保博覽、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等國際性展會,促進與“海絲”沿線國家生態環境技術交流與項目對接。加強與東盟友好交往,積極探索與東盟省級友城構建環保部門間交流合作機制。
開展海洋科研和環境保護合作。支持廈門南方海洋研究中心、自然資源部海島研究中心等機構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合作,開展中國與東盟國家間海岸帶侵蝕防護和風險管理方面的研究,吸引東盟國家涉海部門、企業、科研機構來閩考察,推進中國與東盟國家間的海洋環境保護合作。
第二節探索兩岸生態環境融合發展新路
探索閩臺生態環境領域標準共通。鼓勵臺資企業參與環保行業標準的制定和修訂。建設平潭兩岸生態環境融合發展示范區,深化運用兩岸生態環境領域行業標準比對項目成果,研究標準共通制約因素與政策瓶頸,創新機制體制,探索行業標準共通實踐。繼續加強閩臺輻射環境監測比對合作,力爭實現兩岸輻射環境監測領域技術交流常態化,探索兩岸輻射環境監測標準共通共用。
推進海峽生態環境科技與產業融合發展。持續整合集聚海峽兩岸的環保科技及項目資源,對接海峽兩岸生態環境發展技術需求,加快建設生態環境海峽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區。以“海峽兩岸環境與生態會議”為平臺,加強生態環境科研交流,共商學術合作新機遇,共建生態環境創新平臺。探索舉辦“海峽生態環境交流合作論壇”,創建環保科技與產業常態化交流品牌,促進海峽科技與產業圈協同創新、融合發展。支持高端環保產業在廈門聚集發展。
深化閩臺生態環境協同保護。進一步拓寬閩臺農業、林業、旅游、氣象等領域合作,鼓勵和支持臺商擴大綠色經濟投資,推進節能環保、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對接。鼓勵臺企臺胞來閩從事生態環境業務,參與生態環保項目建設與運營。探索建立閩臺環境污染聯防聯控合作機制,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兩岸同胞最普惠的福祉。加強臺灣海峽海洋環境監測、海洋自然災害預警預報與信息共享,聯合開展增殖放流活動,共同維護臺灣海峽清潔和生態環境。有序推進向金門、馬祖通水,讓臺胞共享福建的清潔水、安全水、生態水。
第三節協同閩東北閩西南生態環境保護
共建跨區域環境保護機制。完善大氣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建立空氣質量聯合監測、聯合會商等機制和大氣污染預警預測協作、聯合應急機制。實施環境監管執法聯動,全力推行區域交叉執法,加強部門、區域間聯合執法,建立執法聯動長效機制。建立跨行政區的環境治理跟蹤機制、協商機制和仲裁機制等,加強聯合監管和糾紛調解工作。
構建環境信息共享體系。實現污染排放、環境質量、環境監測信息共享。鼓勵閩東北、閩西南環境科研與監測機構共研環境科技監測技術、共建環境監測基礎設施、共享區域環境監測成果。開展聯合技術培訓、聯合設備運維、聯合監測結果分析等行動,提升區域整體環境科技監測能力。共筑生態安全屏障。嚴格保護閩東北、閩西南兩大協同發展區重要濱海濕地、重要河口、重要砂質岸線及沙源保護海域、特殊保護海島及重要漁業海域。依托武夷山—玳瑁山脈、戴云山—博平嶺山脈、閩江、九龍江、晉江、汀江以及濱海重要生態功能區、東海海域,打造背山面海的內陸山區綠色森林生態屏障和沿海藍色海洋生態屏障。
聯守生態廊道。依托閩江、九龍江、晉江、洛陽江、汀江、沙溪、金溪、尤溪等主要水系,加強沿岸防護林體系建設,禁止新建不符合流域規劃的水電項目,維護流域水生態空間,加快推進流域污染整治,實施水環境全方位管理,打造河流生態廊道。依托由山區延伸向海岸的山體,加強山體綠化和修復,打造森林生態廊道。依托交通走廊,建設防護林、森林景觀帶,適度打造郊野公園等集生態、景觀、休閑、娛樂于一體的綠地生態系統,構建交通生態廊道。
第十一章推進智慧監管,提升現代環境治理能力
圍繞各領域突出環境問題與重點任務,統籌生態環境監管能力建設。以生態云平臺建設為抓手,創新生態環境監管模式,構建環境信息“一張圖”、監測監控“一張網”,推動環境監管“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提升標準化、規范化、智慧化建設水平,推進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
第一節推進生態環境管理智慧轉型
深化“數字生態”建設。建設數字生態研究院(福建)。健全生態環境信息化建設標準規范,整合各地各部門生態環境信息化資源,深化數據分析和融合應用,完善生態云數據匯聚共享機制,推動社會各界“共建、共享、共用”生態云,持續提升生態環境決策科學化、監管精細化、服務便民化水平。
拓展生態云平臺功能。加快生態云平臺3.0建設,新建視頻監控、遙感影像等基礎支撐平臺,升級數據資源中心、綜合監管平臺、監測管理等業務化平臺。建設大氣、水、土壤、重點片區重點行業污染物、碳排放信息化管理模塊,拓展建設水環境綜合分析、大氣環境綜合分析、海洋環境綜合分析、自然生態監管、綠盈鄉村服務系統、核與輻射智慧化監管等一批重點功能和應用模塊。
提升生態云應用水平。加強生態環境智能大數據整體設計,實施國產化架構重構和業務系統國產化改造。加快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5G等現代信息技術運用,提供全面、精準的數據服務和業務應用,構建環境信息“一張圖”,加強跨地區、跨層級、跨部門業務協同,實現生態環境管理全方位轉型。
第二節織密生態環境監測立體網絡
完善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建立完善覆蓋大氣、地表水、地下水、飲用水源、小流域、海洋、土壤、噪聲、輻射等環境要素以及城市和村鎮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推進監測站能力建設,優化空氣、地表水自動監測網,加快建立完善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數據共享機制。加強土壤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健全分類監測、動態調整、輪次開展、部門協同的土壤環境監測體系。共建完善海洋生態環境監管體系,實現綜合管控。建立重點區域質量監管和“雙源監管”相結合的地下水環境監測體系。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