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11-02 09:33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郝海靖整理
9月13日,在2021(第九屆)上海固廢熱點論壇上,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產業研究室趙云皓主任以當下“碳中和、碳達峰”的時代背景,深入分析綠色產業發展的需求和趨勢。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產業研究室主任 趙云皓
“綠色復蘇”
疫情后的主旋律
“碳達峰、碳中和”在國際和國內是怎樣的大趨勢和形勢?
從全球來看,后疫情時代,“綠色復蘇”(Green Recovery)已經成為主旋律。從聯合國到各個國家都分別提出下一階段關于“綠色復蘇”的具體舉措,主要包括對于綠色交通、循環經濟、清潔能源等方面的開發和部署。各個經濟體在綠色投資、綠色新政方面也提出了各自的綠色復蘇計劃。
美國提出在未來十年投入4000億美元用于清潔能源、氣候研究等領域。英國、日本明確下一步在綠色發展領域的重要布局和戰略,主要是關于能源技術、循環利用、綠色環保等細分領域的投資計劃。
我國積極推動綠色發展
我國也積極參與全球生態環境治理,推動綠色發展。縱觀我國歷次參與國際關于氣候變化和綠色發展論壇和會議的重要時間節點,包括2013年3月在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倡議,2015年聯合國大會通過《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通過《巴黎協定》,2021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指出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更緊密的綠色發展伙伴關系”等,可以看出我國踐行綠色發展的行動和努力。其中特別強調的是總書記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中長期經濟社會形勢判斷與展望
站在“第一個百年目標”完成的時間節點,跨越實現2050年“第二個百年目標”的形勢下,2030年我國要實現“碳達峰”,2050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當下尚有諸多問題需要解決。當今國際形勢紛繁復雜,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和對抗。我國GDP達到了中等收入國家陷阱的水平,怎么逾越這個環節?靠舉國的體制,也靠新一輪產業復興的帶動,這是國際經驗給我們的啟示。此外,我國人口老齡化,教育的均衡,共同富裕的問題,這一系列的時代背景下,呼喚我國要有新一輪產業發展的帶動和促進,我們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同時也為產業發展帶來了很好的機遇。
通過大背景的分析可以看出,最終解決問題的落腳點在綠色發展。
綠色發展的要義
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48次提出“綠色”,涉及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綠色發展方式的轉型等。透過對政策的解讀,發展綠色產業具備四個方面的重要意義:
第一,深入打好污染防控攻堅戰,滿足人民對生態環境需要的基本支撐;
第二,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第三,促進經濟新舊動能的轉換,助力持續發展的活力;
第四,形成綠色消費,培育綠色生活方式的重要舉措。
綠色產業
根據《綠色產業指導目錄(2019年版)》,經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以下簡稱“環規院”)系統地梳理和研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重點領域可歸納為五大類,分別為“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生態修復和國土空間綠化”、“能源資源節約利用”、“基礎設施綠色升級”及“清潔能源”。這些行業是“十四五”時期綠色發展的重點領域。
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
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與固廢產業密切相關。自2004年至今以25%的年均增速保持著高速增長,相較04年已經增長約29倍。但近年來,發展趨勢有所下降。
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的產業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不但是服務業超過了制造業,而且固廢行業在2019年也以41.1%的總占比超過了水務行業,并且未來會隨資源化的導入,進一步延伸產業鏈,隨之繼續擴大產業規模。
通過環保產業的需求與供給的均衡性分析發現,環保產業的地域分布與各個地方的經濟發展存在非常緊密的聯系,當地環保投資和經濟的發展程度直接關系環保產業的發展水平和發展規模。
生態環境保護的“十四五”規劃提出了重點任務為“提氣、降碳、強生態,治水、固土、防風險”,也指明了重大項目的發展方向。在固廢領域,主要任務包括危廢處置、固廢綜合利用、市政污泥、垃圾焚燒、資源節約利用以及污染土壤源頭管控等,都與固廢產業密切相關。固廢產業的發展契機融合在每一個具體細分的任務中。
“十四五”期間,在固廢方面,100個“無廢城市”的建設,將推動固廢產業的市場釋放。長三角、大灣區、成渝等一體化區域提出建設“無廢區域”的計劃,將為固廢產業補短板、增強處置能力、固廢政策制度不斷完善等方面做出進一步推進。
環規院通過“十四五”期間各個領域所處的生命周期、發展規模、投資運營等方面進行的預測,看好產業發展初期的后半段和整個發展期的固廢細分領域,包含建筑垃圾、可降解塑料、餐廚垃圾、環衛及危廢。
生態修復和國土空間綠化
我國的森林覆蓋率達到26%,全球新增的綠地面積四分之一來自我國,為全球的復綠作出巨大貢獻。“十四五”期間將繼續推進森林、濕地、草地的建設工作,為生態修復行業帶來更多機會。
森林、草原、濕地作為生物碳匯,為細分領域帶來市場化的機遇。在此之前主要依賴中央財政的投資,之后會通過碳匯的交易和轉化,有更多市場化的投入參與其中。
能源資源節約利用
節能與政策聯系緊密。在“十三五”的后兩年,節能指標大幅下降,與控能指標達標有直接關系。未來節能主要深化在工業、建筑、交通領域以及服務機構節能設施的建設,目標指標體現在能源消耗的降低和單位GDP用水量的控制要求。
從細分領域來看,工業節能的細分領域會進一步加強能源管控的具體舉措,主要包括推行綠色設計、綠色制造、綠色工廠的建設等,通過開展節能診斷推進高耗能行業的節能減排的環保改造。至2025年,工業增加值能耗計劃下降至少18%。
綠色建筑是“碳達峰、碳中和”的重點領域。下一步的關鍵舉措包括:在建筑節能方面納入工程建設的強制性規范要求,將現有的建筑進行節能改造,對綠色建筑的推廣和應用,以及清潔取暖措施的推廣和普及。
資源循環利用領域涉及報廢家電、汽車拆解等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行業。通過統計數據發現廢鋼鐵、報廢機動車的增長幅度較大。隨著有色金屬、鋼材需求的擴大,加之進出口外部環境的影響,預計廢舊資源的增長比例進一步加大。
資源循環利用這一領域,我國相較其他國家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因此預判“十四五”期間會有很大發展機遇,也是“碳中和、碳達峰”的趨勢下,在實現碳減排的路徑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關鍵一環。
基礎設施綠色升級
清潔能源終端化的應用中,最大的應用場景是綠色交通,包括新能源車及其配套充換電的基礎設施。
據交通領域CO2排放統計,相較于航空、鐵路和航運,公路運輸排放占比逾八成,是交通領域最大的排放源。
基于此背景,從上游發電的清潔化到終端新能源車的推廣應用成為實現“碳達峰”的主要路徑。預計到2030年,在新銷售的車輛中,新能源車占比達40%。
政策方面,發展新能源汽車也成為國家的重要戰略。到目前為止,政策補貼開始由雙積分政策落地實施。由于新能源車相關國際合作政策的放寬,新能源車市場面對更廣闊的空間,不僅在國內市場,也向國際市場發展。
特別要強調的是,鋰電池的拆解和回收利用的市場空間目前尚未完全釋放,但頗具潛力。環規院正在積極推進關于鋰電池和電車全生命周期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的研究工作,并考慮如何在電池的回收拆解、整車的污染防治等重點環節做好環境管控。
清潔能源
能源的清潔化是我們最終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舉足輕重的舉措。
在眾多清潔能源中,我國水力發電的發展相對成熟,所以空間比較有限。光伏和海上風電是重點發展、空間比較大的兩個領域,未來有穩步增長的趨勢。在當今的大形勢下,引用杜祥琬院士的觀點,“能光伏者皆光伏”,大幅推廣和發揮在光伏技術和產業的優勢,進一步推動光伏產業的發展。
生物質能是國際公認的零碳可再生能源,應用范圍包括發電、供熱、供氣、交通、農業等多個領域。整個“十四五”期間,將加速生物質裝機量,達到年均增長400萬kW,至2030年,新增生物質發展規模預計可達0.6億kW。這是下一步配套措施方面的考慮。
清潔能源的應用推廣離不開儲能設施的大力發展。原來的火電對峰谷的調節作用很強,而清潔能源受自然條件的影響,發電和應用周期不匹配,所以大力發展儲能的產業是推廣新能源必不可少的條件。預計儲能產業在“十四五”期間隨著清能源的推廣迎來大規模的爆發,這也是很多單位和企業在此領域積極地研究和布局的原因。
氫能相對特殊,屬于二次能源,可以直接供能,也是很好的儲能方式,所以氫能是我國在能源革命中重要的探索方向。現在很多化工類的央企在積極地探索,上海也在開展氫燃料汽車的試點,推動氫能源汽車的示范和應用。氫能的應用場景可與電車進行互補,這也下一步推動的方向。
加氫站的建設目標預計為2025年達到1000座,2030至2035年達到5000座的規模。“十四五”期間以應用示范為主,待擴大規模、降低成本后,即迎來氫能源產業化的階段。
綠色投資
在綠色投資的浪潮下,很多機構都對綠色產業規模進行預測。諸如中金、高盛、紅杉、清華大學氣候變化中心等研究機構,對“十四五”至2030年我國的綠色投資進行分析和測算,大約每年2~3萬億的規模。據環規院測算,“十四五”期間綠色產業五大領域的年均投資資金需求將達到約3萬億,占GDP的2.5%。
最后,望各領域的企業能夠把握形勢,抓住機會,迎接挑戰。
編輯:陳偉浩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