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08-30 10:06
來源:中國固廢網
近日,云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對《云南省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建設“十四五”規劃》進行公示。
“十四五”期間,云南省計劃新增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 20650 噸/日,力爭新增廚余垃圾處理能力 1320 噸/日,新增及改造垃圾分類收轉運能力11432.35 噸/日,規劃共投資約144.98億元。其中,新建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114.63億元;新建廚余垃圾處理廠項目13.20億元;新增及改造生活垃圾分類收轉運設施項目17.15億元。已分項計入規劃重點建設任務投資中。
近日,云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對《云南省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建設“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進行公示。
“十四五”期間,云南省計劃新增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 20650 噸/日,力爭新增廚余垃圾處理能力 1320 噸/日,新增及改造垃圾分類收轉運能力11432.35 噸/日,規劃共投資約144.98億元。
其中,新建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114.63億元;新建廚余垃圾處理廠項目13.20億元;新增及改造生活垃圾分類收轉運設施項目17.15億元。已分項計入規劃重點建設任務投資中。
2021-2025 年期間,每年至少完成規劃總任務的20%,完成投資以項目實際批復為準。
具體項目列表:
新建41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
新建25個廚余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項目
新建26個有害垃圾收轉運設施建設項目
新建26個可回收物收轉運設施建設項目
“十三五”初步形成了新增處理能力以焚燒為主的垃圾處理格局
“十三五”時期,云南省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行業快速發展,各地和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要決策部署,加大規劃引導和政策支持力度,穩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積極開展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焚燒處理方式,進一步健全收轉運體系,生活垃圾處理能力顯著提高,處理結構明顯優化,為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1.收轉運體系及設施處理能力明顯增強。“十三五”期間,全省新增環衛運輸車輛 3018 臺,生活垃圾收轉運能力 達到 20931 噸/日,部分城市如大理市、硯山縣、澄江市等實現生活垃圾全域全收集。設施處理能力達到26286 噸/日,處理能力比2015年增加 10008 噸/日,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
2.垃圾處理設施結構進一步優化。“十三五”期間,全省共建成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11座,累計在運行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15座,焚燒設施處理能力達11150 噸/日。2020 年全省設市城市焚燒占比達到 61.20%。省會城市昆明市全面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初步形成了新增處理能力以焚燒為主的垃圾處理格局。
3.垃圾分類工作初見成效。自2016年12月習總書記作出“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重要指示要求以來,昆明市各部門認真貫徹和積極落實,先行先試、示范引導,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覆蓋率達到 90%,所有地級及以上城市已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餐廚垃圾處理試點工作穩步推進,廚余垃圾處理能力有較大提升,全省建成廚余垃圾處理設施4座,累計廚余垃圾處理能力400噸/日。
4.存量垃圾治理及處理設施改造取得初步進展。在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和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問題督察的督導和幫助下,“十三五”期間,全省生活垃圾存量治理工作加速推進,非正規堆放點消除、填埋場滲濾液處理設施建設改造、焚燒處理設施提標改造等工作取得積極進展,絕大多數地區已消除非正規生活垃圾堆放點,存量設施處理水平顯著提升。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行業專項整治成效顯著,2020 年全省垃圾焚燒廠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氯化氫排放日均值達標率為 100%。
《規劃》中也提到,當前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能力仍存在短板,現有收轉運設施和處理體系難以滿足新時代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要求,行業和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資源化利用水平不高,價格機制仍不夠完善,實現行業高質量發展仍然面臨不小的困難和挑戰。
“十四五”全省城市生活 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 60%左右
到 2025 年底,省會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能力進一 步提升;地級城市因地制宜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系統;長江經濟帶具備條件的縣城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和處 理系統;鼓勵其他地區積極提升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覆蓋水平。支持建制鎮加快補齊生活垃圾收集、轉運、無害化處理設施短板。具體目標如下:
——垃圾資源化利用率:到 2025 年底,全省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 60%左右。
——垃圾分類收運能力:到 2025 年底,全省新增及改造城鎮生活垃圾分類收轉運能力 11432.35 噸/日。基本滿足地級及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分類轉運、分類處理需 求;鼓勵有條件的縣城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建設。
——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到 2025 年底,全省新增城鎮 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處理能力 20650 噸/日,全省城鎮生活垃圾 焚燒處理能力達到 3.18 萬噸/日,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 力占比 65%左右。
——廚余垃圾處理能力:到 2025 年底,全省新增廚余垃圾處理能力力爭滿足生活垃圾分類后廚余垃圾處理需求。
《規劃》中也提到,“十四五”期間,云南將開展關鍵技術研發攻關和試點示范:
1.開展小型焚燒設施試點示范。人口稀疏、垃圾產生量少、不具備建設規模化垃圾焚燒設施的地區,經技術評估論證后,可開展分散式、小型化焚燒處理設施試點示范,著力解決小型焚燒設施煙氣達標排放和飛灰安全處置方面相關技術瓶頸。
2.飛灰處置技術試點示范。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飛灰熔融處理技術應用和飛灰深井貯存技術應用,推動工業窯爐協同處置飛灰技術開發,探索利用預處理后的飛灰燒結制陶粒、作為摻合料制作混凝土等技術的應用,鼓勵飛灰中重金 屬分離回收技術開發應用。
3.滲濾液及濃縮液處理技術試點示范。推動構建滲濾液多元化處理技術體系,重點加大對高效新工藝的技術攻關,改變傳統單一膜分離處理工藝。對于濃縮液長期回流、回灌、積存的設施,積極開展蒸發、高級氧化等濃縮液處理工藝的試點示范。探索濃縮液殘渣資源化利用與無害化處置的新路徑。
4.焚燒爐渣資源化試點示范。推動焚燒爐渣用于建材骨料生產、路基填充材料、填埋場覆蓋物等建材利用試點示范,鼓勵生活垃圾焚燒設施就地或就近建設焚燒爐渣資源化利用設施,逐步推廣焚燒爐渣資源化利用處置方式,減少或避免焚燒爐渣進入填埋設施。
同時,鼓勵生活垃圾協同處置。一是鼓勵統籌規劃固體廢物綜合處置基地。積極推廣靜脈產業園建設模式,探索建設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醫療廢物、危險廢物、農林垃圾等各類固體廢棄物的綜合處置基地,以集約、高效、環保、安全為原則,發揮協同處置效應,促進基地內各類處理設施工藝設備共用、資源能源共享、環境污染共治、責任風險共擔,降低“鄰避”效應和社會穩定風險。二是推動建設區域協同生活垃圾處理設施。鼓勵跨區域統籌協調,對生活垃圾清運量小、單獨建設處理設施不經濟不合理的地區,可與臨近地區統籌規劃建設跨區域處理設施。可回收物種類較多,區域單獨建設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處置設施不經濟時,可跨區域建設協同處置體系,以降低處理成本,提升處理效果。
《規劃》中重點強調了要優化市場環境,規范市場行為。從而更好地推動項目的落地和實施。要加快推動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領域形成公開透明的市場環境,打破項目建設競爭中地域性、排他性、歧視性壁壘限制。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建設對所有企業全面開放、一視同仁,確保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持續完善招投標機制,強化履約意識,嚴格按合同要求履行政府和市場主體的權利與責任。政府應按照合同約定及時支付垃圾處理等費用,保障垃圾處理設施穩定運行。生活垃圾分類處理企業要加強行業自律,推動信息共享,使用先進技術,提高生活垃圾處理水平。探索建立區域協同協作機制,消除生活垃圾跨區域轉移處理制度障礙,鼓勵垃圾處理設施區域統籌 規劃、建設、運行和監管。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