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06-15 10:42
來源:安徽省生態環境廳
一、發展現狀
(一)產業概況
(1)產業規模快速發展。“十三五”以來,在一系列政策支持和全社會共同努力下,我省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截至2020年底,全省節能環保產業規模以上企業864戶,產值超過2000億元,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占安徽省GDP比重約5 %;“十三五”期間,節能環保產業呈現快速發展態勢,2016-2020年全省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分別增長19.9%、22.9%、17.5%、18.1%和8.9%,“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長17.2%,節能環保產業已成長為極具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
(2)部分行業技術領先。我省在部分節能環保技術與裝備方面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節能方面,高效壓縮機技術、電動汽車技術、余熱余壓利用設備、光伏建筑系統集成處于國際先進水平,綠色家電占比全國領先,通用電機、永磁電機、特種泵技術水平為行業先進水平,合肥水泥設計研究院、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等單位的節能環保設計服務水平處于全國領先。環保方面,環境監測儀器中光譜、色譜等技術國際先進,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危險廢物處理處置技術及裝備、污水處理工藝及裝備制造能力、水處理藥劑制造、除塵脫硫、環境監測儀器制造、污泥處置裝備工藝、汽車尾氣凈化裝置等處于國內領先水平。資源循環利用方面,秸稈綜合利用、塑料替代材料技術研發及設備制造水平位于國際先進水平。銅冶煉爐渣和磷石膏資源綜合利用、汽車拆解、廢舊鉛回收利用、煤礦瓦斯綜合治理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3)產業集聚區初具規模。全省環保類上市公司10家,業務范圍涵蓋水環境綜合整治、廢氣治理、固體廢物處置、運營等方面。形成了一批特色園區。合肥、蕪湖成為全國有影響力的節能環保汽車和家電設計、生產、銷售及相關零配件生產基地,半導體照明和節能新型建材產業全省領先。馬鞍山市為全省規模較大的高效節能裝備制造基地。如合肥市蜀山區長三角G60環境產業合作示范園形成集“研發、裝備制造、工程服務”較為完整的產業鏈,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光伏產品制造及應用、馬鞍山和縣經濟開發區在節能設備制造等方面全省領先。資源利用方面,淮南市和銅陵有色分別入選國家首批資源綜合利用“雙百工程”示范基地和骨干企業,界首市、鳳陽縣分批獲準建設再生鉛和報廢汽車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滁州市報廢汽車循環經濟產業園、界首市再生金屬和再生塑料循環利用產業園等在資源循環利用方面處于全省領先水平。
(4)科教資源豐富。我省擁有包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研究院、豐原集團發酵技術國家工程中心、奇瑞汽車節能環保國家工程實驗室、江淮國家電動客車整車系統集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淮南礦業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煤礦生態環境保護國家工程實驗室、中鋼集團馬鞍山礦山研究院金屬礦產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高校和企業創新平臺。
(二)主要問題
我省節能環保產業雖然在“十三五”期間實現較大發展,但與國內發達地區相比,在技術裝備發展水平、市場需求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
(1)產業競爭力亟待提升。我省節能環保企業規模普遍偏小,龍頭骨干企較少。我省節能環保高新企業83家,企業數量在長三角地區省份中最少。已有環保類上市公司市值基本在20~50億左右,缺少百億級的大型上市環保企業。與周邊發達地區相比,企業競爭優勢不明顯且主要市場多集中在省內,對產業鏈拉動作用不強。我省節能環保產業園區發展水平落后于長三角地區其他省份,節能環保園區數量少、規模小,園區內企業尚未形成上下游良好的分工協作關系,地區產業集聚度和輻射帶動作用有待加強。
(2)“產、學、研、用”渠道不暢。我省節能環保產業創新體系尚不完善,成果轉化渠道不暢,省內缺少創新平臺服務支撐,技術研發力量主要分布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業研發創新能力偏弱,尚未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開發和創新體系。創新資源優勢未能充分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科技人員創新轉化動力不足。(3)環保與經濟融合機制不健全。省級層面未能形成系統性促進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體系,無相關環保基金扶持。環保產業發展的投資、財稅、金融等政策有待完善,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仍亟待解決。
(4)產業發展與信息技術結合不緊密。隨著5G技術、物聯網、區塊鏈等新型信息技術發展,國內外先進節能環保產業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更加深入,已向“智慧環保”深化發展。我省節能環保企業大多還處于傳統的產品加工制造和技術服務層次,行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進程較慢。
二、發展思路、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發展思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科學把握新發展理念,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減污降碳及其環保與經濟融合為目標,在全省進行節能環保產業的優化布局;以科技創新為支撐,突破一批環保關鍵和核心技術,不斷提高產業競爭力;以重大環保工程為依托,培育一批節能環保龍頭企業,不斷拓展產業優勢;以“雙招雙引”為抓手,引進一批先進技術和重大項目,不斷增強引資招才能力;以政策扶持和要素供應為保障,不斷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形成鏈條完備、布局合理的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格局。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創新驅動和科技支撐相結合。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的引領作用,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著力提升核心競爭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加快形成具有影響力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產品。
2、堅持市場主導和政府引導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節能環保產業;更好地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完善價格、財稅、金融、用地等政策體系,強化要素保障,規范市場秩序,為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3、堅持突出重點和聯動發展相結合。對照節能環保產業細分領域,確定本地發展重點,圍繞做強做大頭部企業和產業延鏈補鏈,依托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建設,選擇基礎條件好、技術水平優、發展潛力大、上下游關聯度高領域的細分領域重點錯位發展,實現節能環保產業聯動發展。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