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03-17 09:55
來源:淮北城市管理
作者:萬鵬
《淮北市生活垃圾管理辦法(試行)》將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對加強淮北市生活垃圾管理、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塑造和鞏固良好的文明城市形象具有重大意義。全體市民參與生活垃圾分類行動更加“有法可依”,對于個人文明的培養、社會文明的造就、生態文明的建設,無疑是一個新起點。
無規矩不成方圓。有了法律這條底線,為城市文明劃出了“硬杠杠”,市民的習慣養成時間必然縮短,規范的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置等運作體系也將得到更快完善。值得一提的是,淮北市根據本地實際情況,“量身打造”了一系列新舉措。規定了生活垃圾分類設施的規劃建設和設置責任主體,并將費用納入建設工程投資概算;明確了各責任區的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管理責任人及應當履行的職責內容,以及單位和個人未按照要求分類投放生活垃圾的法律責任。
不過,我們也應該看到,管理好生活垃圾,光靠一部辦法還不夠,這是一件需要久久為功、“慢工出細活”的事情。對廣大市民來說,良好習慣的養成、環保意識的形成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對城市而言,無論是前端的分類收運,還是中末端的回收再利用,都需要方方面面人力、物力、硬件設施的投入,整個城市的垃圾精細化管理,也不可能是立竿見影的。
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如何把這項工作嵌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嵌在社會治理的細致入微處,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好好作答。
垃圾管理,需要人人盡責。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對個人而言不是什么高遠宏大的環保理念,是可以從舉手之勞的垃圾分類開始踐行。親力親為參與垃圾分類,履行源頭分類投放責任,培養良好的垃圾投放習慣;將分類的意識轉化為自覺的行動,主動學習垃圾分類常識,熟練掌握相關技巧和流程,切實提高垃圾分類的準確率,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垃圾分類的長效機制。
垃圾管理,需要多元共治。垃圾分類管理工作從點到面、由表及里,涉及諸多部門,包含諸多環節,考驗城市精細化管理的水平。加強公民教育、文明教育,通過正確的輿論引導、走心的宣傳和扎實的組織動員,有效調動居民參與,營造社會氛圍,大大提升垃圾分類工作的推進效率與效果;構建環環相扣的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完整鏈條,按需人性化布置配套設施,依法懲戒各種不文明行為,形成政府、居民、企業等利益相關者分工合作的責任體系,法治保障和科學管理,部門協作和社會共治,只有這樣推進垃圾分類管理,才能提升社會文明水平。
垃圾管理,需要推進垃圾減量。垃圾分類管理的最終目的是城市的綠色發展,是社會的生態文明,有專家表示過,“垃圾越少,越有利于垃圾分類。”推進垃圾減量,通過轉變發展模式與調整產業結構,推行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將垃圾處理的重心前移;生產、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自覺強化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意識,開動腦筋,積極作為,在細節上下功夫,努力從源頭上減少垃圾產生,只有這樣垃圾分類成果才能由“盆景”變成“園林”,進而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
編輯:陳偉浩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