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01-04 11:21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E20研究院 李少甫
12月18日,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周傳斌在2020(第十四屆)固廢戰略論壇上以“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技術的多維績效評價、問題與展望”為題做主題演講,介紹了廚余垃圾的范疇與主要特征、廚余垃圾處理技術的多維績效評價以及“十四五”時期的廚余垃圾資源化發展展望。
相關閱讀:
12月18日,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周傳斌在2020(第十四屆)固廢戰略論壇上以“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技術的多維績效評價、問題與展望”為題做主題演講,介紹了廚余垃圾的范疇與主要特征、廚余垃圾處理技術的多維績效評價以及“十四五”時期的廚余垃圾資源化發展展望。
周傳斌表示,廚余垃圾的處理在垃圾分類工作提出以來,一直是備受關注的話題。尤其是在技術層面,技術是能夠解決特別難處理固廢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另外除了技術本身,如何去認識、評價已有的或者是正在發展的新技術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方面。
廚余垃圾的范疇與主要特征
周傳斌介紹,廚余垃圾的范疇在近年來隨著垃圾分類的推開持續更新。行業對“廚余垃圾”的定義比較清晰,即城市里面生產、生活中產生的有機垃圾,主要來源于三個部分,第一是居民的家庭中產生的剩菜剩飯,第二是餐館、食堂產生的殘渣,第三是農貿市場、商超產生的。在2012年發布的餐廚垃圾處理技術規范(CJJ 184-2012)中,將餐廚垃圾分為餐飲垃圾和家庭廚余垃圾兩大類。其中餐飲垃圾是在餐館、食堂產生的,而家庭廚余垃圾則是特指在居民家中產生。伴隨著垃圾分類工作的不斷推進,近期國家和行業的標準進行了更新,對廚余垃圾進行了一個不同維度的劃分,使“廚余垃圾”的定義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在去年頒布的生活垃圾分類標志(GB/T 19095)中對“廚余垃圾”做了一個在標志上的劃分,分成了家庭廚余垃圾、餐廚垃圾以及其他廚余垃圾。其中新加入的其他廚余垃圾主要是在市場和商超產生的殘渣。而目前行業中所指的廚余垃圾處理主要指的是家庭廚余垃圾以及其他廚余垃圾這兩部分。
上圖中可以看出,廚余垃圾的化學組成主要包括水分(86.6%)、有機碳(6.1%)、氮磷鉀等營養元素(0.8%)。與餐廚垃圾相比,組成基本類似,但也有一定區別。比如廚余垃圾處理過程中發現,入廠廚余垃圾含固率普遍在15%左右,與餐廚垃圾相比偏高,集中式處理通常采用的工藝為干式厭氧。廚余垃圾另外一個較突出的特征就是雜質含量很高,雜質分兩個類型,一種是輕質雜質,另一種是重質雜質。輕質雜質主要包括塑料片、紙等。另外,實踐發現廚余垃圾中廢油脂的含量相對比較低,主要是由于居民一般會將含油較高的廢湯汁倒入下水道中,導致大部分油脂不會進入廚余垃圾收集體系。
周傳斌介紹,通過研究發現,廚余垃圾有較明顯的季節性及地域性差異。
如上圖所示,通過對武漢市各種垃圾組分變化的全年監測,發現廚余垃圾(最上方紅線所示)在全年有較明顯的隨季節變化的趨勢,其中夏季有機質含量相對較高,冬季較低。而在今年疫情期間,廚余垃圾的組分和去年的趨勢呈現出不同的表現。
如上圖所示,通過對2016年北京不同類型社區廚余垃圾的產量及組分進行跟蹤調查分析,發現廚余垃圾的人均產量從老城區到鄉村,呈現出逐步遞減的趨勢。主要原因在于老城區老人比較多,在家里做飯比較多,農貿市場采購量比較大。白領、年輕人比較多的小區里面,則更傾向于點外賣,或者在單位食堂、餐館就餐,廚余垃圾產生量相對較小。這樣的人均廚余垃圾產生分布,也可以為未來工程設計過程提供一定參考,如環衛收運車輛的配置等。
廚余垃圾處理技術的多維績效評價
周傳斌介紹,隨著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不斷推進,廚余垃圾的處理需求也隨之釋放。近年來眾多廚余垃圾資源化處理技術不斷涌入,如單體體量較大的干式厭氧發酵到體量較小(低至10-20公斤每日)的堆肥等,而每一個技術屬于什么類型,其核心技術原理又是什么,應該如何去辨識等問題成為很多項目在技術選型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評估各類廚余垃圾處理技術,首先便要對廚余垃圾處理技術進行系統分類。研究發現,可以從下列幾個維度進行分類。第一是技術本身的目標,是資源化還是無害化。第二是技術原理,從生物的反應過程,常見的包括厭氧、好氧,還有熱處理等一些新技術。第三是規模,可以分為大型、中型、小型。第四是布局,主要分為集中和分散兩種,或是介于其間的半集中式。通過上述幾個維度的分類,周傳斌團隊初步繪制了廚余垃圾資源化處理的技術圖譜(如下圖所示)。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