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11-23 09:14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首創環境王慧軍
為進一步推動生物質行業的穩定可持續發展,增強投資人信心,避免行業大幅度波動,筆者有以下三方面的建議。
自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實施以來,我國逐步建立了對生物質行業開發利用的價格、金融等支持政策。此后,中央財政安排資金有力支持了我國生物質行業的快速發展。
今年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等部委,針對生物質發電項目出臺了《關于促進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及其有關事項的補充通知、《完善生物質發電項目建設運行的實施方案》等政策,基本明確了“以收定支、新老劃段、有序建設、平穩發展”的總體思路。
這些政策有助于提升項目運行管理水平,形成有效的生物質發電市場化運行機制。與此同時,為進一步推動行業的穩定可持續發展,增強投資人信心,避免行業大幅度波動,筆者有以下三方面的建議。
建議生物質項目中央補貼采取新老劃段模式
當前,中央財政補貼將生物質發電項目劃定兩個期限,即并網之后15年或合理利用8.25萬小時,以先到為止。以投運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為例,年發電在7000-8000小時左右才能確保項目的盈利水平,政策的調整將使得項目僅能享受10年左右的中央財政補貼。但是,在存量項目的招投標過程中,企業是基于享受15年補貼、0.65元/度的上網電價與各地政府簽署的特許經營協議。
據筆者測算,按照中央補貼0.2元/度計算,如果取消,單個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將每年減少21.5%的營業收入,減少5年左右的補貼周期,對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將帶來巨大的影響。在綠證交易尚無清晰政策、供給和需求尚不明確的情況下,絕大多數項目將面臨虧損、且大范圍啟動與政府重新談判特許經營協議的局面(垃圾處理費提高30-80元/噸)。這將導致大量企業、資本從生物質行業撤出,對行業長期發展不利。
生物質行業對城鎮生活垃圾處理和三農有著特殊的意義,產業政策應以改善環境質量、解決城鎮固廢安全處置的角度出發,既要看待一個環保問題,也要審視一個能源問題。建議中央財政補貼應區別對待存量項目和新核準項目,存量項目仍按15年補貼,新核準項目按15年或8.25萬小時補貼。
充分考慮中小城市生物質項目生存問題
“十三五”期間,東部經濟發達城市、省會、地級市的生物質設施建設基本飽和。今年8月份,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三部門聯合出臺的《關于城鎮生活垃圾補短板的實施方案》指出:在生活垃圾日清運量超過300噸的地區,加快發展以焚燒為主的垃圾處理方式,到2023年基本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一般來說,生活垃圾日清運量超過300噸以上地區的中小城市往往財政支付能力不強,已建成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吃不飽”、農林生物質發電項目“賬期長”,在當前國補退坡的情況下,這些項目將更加雪上加霜。
因此,“十四五”生物質能發展支持政策應充分向這些地區傾斜,精準扶持這類項目,鼓勵跨區域協同處置生物質項目、跨領域協同處置項目。
以紓困存量為基礎,以供需平衡為方向
據了解,農林生物質項目的補貼覆蓋率約為70%,賬期一般在3年以上且需付出大量購買原材料的剛性支出;垃圾焚燒發電的存量項目(2020年1月20日之前并網)補貼覆蓋率約為54%,2020年15億元的補貼資金僅能覆蓋今年并網項目規模的38%。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存量項目進入補貼目錄的占比低,獲得補貼周期長,補貼資金欠賬多。
生物質行業經過多年高速發展,已經進入到供需平衡,甚至產能過剩的階段,行業發展將由投資拉動轉變為運營驅動。“十四五”期間的產業政策,應立足于行業的實際情況,以紓困存量、做優存量為方向,以推動產業技術升級、降低運營成本為核心,以落實綠色發展、補齊短板為方向。
用可再生能源的角度看生物質行業,它很小但很關鍵;用環保角度看生物質行業,它很大且非常重要。作為一種準公共產品,生物質行業即依賴于政策的扶持,更應該靠自身的發展和創新,相輔相成。生物質行業國補退坡趨勢顯現,省補如何安排仍是未知數。企業在無力改變產業政策走向時,只有快速適應、尋找增收減支的途徑,才是唯一的出路。
本文作者
王慧軍,中國社會科學院MBA,現任首創環境控股有限公司市場研究高級經理。曾任職于北控水務、國觀智庫,主要從事市場分析、競爭策略、企業戰略等研究工作,曾為多家上市公司制定戰略規劃和商業模式。
編輯:陳偉浩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