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7-28 09:30
來源:生態環境部
圍繞這6大任務,推動國家設立O3和PM2.5復合污染協同防治與精準治理、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土壤與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與修復、危險廢物環境風險防控與區域協同處置、海洋生態安全保障與綜合治理等一批科技項目。
我就通報這么多,下面很愿意回答各位媒體朋友關心的問題。
劉友賓:下面請大家提問。
治理技術突破使傳統重污染行業實現產能提升和污染減排“雙贏”
第一財經日報:謝謝劉司長,第一財經記者。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科技投入不斷加大,能否請環境部詳細介紹一下科技治污取得哪些成效,產出了哪些重大的成果?謝謝。
鄒首民:謝謝。剛才我在開場白已經說了,“十三五”期間中央財政的科研投入就超過100億,大家都知道科技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貫穿于污染防治全過程,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對環境問題形成的原因和內在變化規律的認識和把握更加清晰和準確,這就使制定相關政策和措施更加科學、精準。同時,隨著一些關鍵技術的研發突破,我們在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方面的技術可達性更強、經濟可行性更加合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更加協調。比如,水專項在鋼鐵、化工、造紙等重點行業廢水治理技術上的突破,使得這些傳統重污染行業實現了產能提升和污染減排的“雙贏”。
給大家舉幾個例子,大家比較關心的重污染天氣的預報預測,每個人在出行過程中都要看一看今天的空氣質量如何。在重污染天氣預報方面,通過科技攻關,污染過程預報的準確率接近100%,污染級別的預報準確率接近80%,預報的時長由以前的3-7天,目前擴展到10天。大家不要小看這個科技進步,由于預報預警技術的快速發展,可以使各地提前采取應急管控措施,減少污染物的累積起點,降低污染峰值。在工業廢水處理方面,大家都知道我國是鋼鐵大國,世界鋼鐵產量第一,我們在鋼鐵焦化廢水方面突破了焦化行業廢水強化處理集成技術,應用于鞍鋼、武鋼等大型企業,累計實現節水和廢水回用1.1億噸,直接惠及企業產值超過1500億元/年。在鋼鐵行業大氣污染治理方面,中國現在是唯一一個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鋼鐵全流程超低排放技術體系,首鋼股份遷安鋼鐵公司是世界上首家實現全流程超低排放的企業,使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成為可能。2019年4月,生態環境部等五部委印發《關于推進實施鋼鐵行業超低排放的意見》,大力推廣超低排放技術。
885億元國家綠色發展基金 重點聚焦長江經濟帶沿線綠色發展
新華社:請問近期設立的國家綠色發展基金,主要投向哪些領域,基金的設立對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將會起到哪些作用?
鄒首民:設立國家綠色發展基金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定,也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對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有重大意義?;鹩韶斦?、生態環境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發起,基金首期總規模達到885億元。
基金出資方包括財政部、長江經濟帶11個省份、金融機構和大型企業。國家綠色發展基金主要服務于國家重大戰略,把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戰略有機結合起來。重點是聚焦長江經濟帶沿線的綠色發展,同時適當輻射國家其他重大戰略區域,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國家綠色發展基金也是深化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創新投融資方式。主要采用股權投資和基金注資的方式,重點支持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生態修復和國土空間綠化、能源節約利用、綠色交通、清潔能源等綠色發展領域。基金主要采用市場化運作和企業化管理,生態環境部在基金正式運作過程中會與財政部、上海市人民政府、沿江11省市各級政府以及基金運營管理團隊密切合作,發揮生態環境部門的信息資源優勢,組織各地環保部門做好項目儲備,引導基金投入到污染防治攻堅戰最急需的領域,充分發揮基金的作用。謝謝。
生態環境科技工作者為疫情防控提供科技支撐
人民網:在統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工作中,生態環境科技是發揮了什么作用?謝謝。
鄒首民:謝謝你的提問,現在還是正處于疫情防控關鍵時期,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部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積極主動服務“六穩”工作、落實“六?!比蝿?。在此期間生態環境廣大科技工作者也為這次疫情防控提供了科技支撐。
第一點,充分利用水專項的研究成果來對疫情抗疫嚴重的地區提供相應的設備,包括利用水專項研究出來的高傳染性活毒廢水應急處理裝置,廢水應急監測、飲用水安全保障等設備,向疫情相關10多個省市提供80多臺套疫情技術裝備。
第二點,利用廣大科技人員的聰明才智,編制《新冠病毒疫情環境風險防控與應急管理技術手冊(第一版)》等一批與疫情防控有關的生態環境保護技術指南、管理技術手冊,指導各地在疫情期間做好環境監管與風險防護。
第三點,國內很多科研單位,如我部南京所利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開發的成果,緊急改造為“醫療垃圾應急處理技術與裝置”的處理技術與裝置,支持火神山醫院等的醫療廢物處置,形成日處理10噸醫療廢物的處理能力,為疫區醫療廢物日產日清、無害化處理提供了“硬核”技術。
第四點,利用我部建設的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開辟“應對疫情期間復工復產環保需求”專欄,搭建環境治理需求方和技術持有方供需對接與咨詢幫扶渠道,為企業順利復工復產的環保難題提供技術支持。
第五點,發揮科學普及作用,編制一些疫情有關的環境保護科學知識問答,包括在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過程應該注意的事項,組織舉辦“云科普”系列活動,傳播疫情防控相關科學知識,增強公眾自我防護能力,消除恐慌情緒。同時,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第一時間向所有的環境科研人員發出要利用科學知識,積極投入抗疫的倡議。
“一市一策”幫助地方解決人才、技術瓶頸和實際問題
南方都市報:請問“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與技術幫扶工作機制運行如何,對地方科學治污和精準治污發揮了什么作用?謝謝。
鄒首民:“一市一策” 駐點跟蹤研究與技術幫扶最初是為了更好的實施好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而創新的一種科研組織模式。在攻關項目實施過程中,我們向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派駐了28個駐點跟蹤研究工作組,這些工作組深入地方一線,送科技解難題,把脈問診開藥方,邊研究、邊產出、邊應用,解決地方“有想法、沒辦法”的人才和技術瓶頸。
這種模式由生態環境部、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駐點跟蹤工作組、地方人民政府通過簽訂四方協議的方式推進實施。2018年,我們把這種模式推廣應用到汾渭平原、雄安新區、新疆昌吉自治州等13個城市。同時,也向長江沿線派駐了58個工作組,支撐地方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
駐點跟蹤研究工作組構建了“問題識別—目標提出—減排分析—方案提出—評估優化”的技術幫扶工作體系。以支撐打贏藍天保衛戰為例,各工作組編制高分辨率動態源清單,開展精細化來源解析,幫助每個城市精準識別主要污染源,研究提出符合當地污染特征的產業和能源結構實際綜合的解決方案。同時,積極配合地方政府開展重污染天氣應對,形成“事前預判-事中跟蹤-事后評估”的工作模式,即在每次重污染過程中,工作組首先提出應對方案,政府采納實施,工作組及時對相關措施進行跟蹤評估,并優化改進應對方案,指導下一次重污染天氣科學應對。
各駐點跟蹤組在幫助地方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帶動地方人才培養和成長,大幅提升地方科技基礎能力,形成大氣污染防治科技支撐的長效機制。這項幫扶工作既得到地方政府的廣泛好評,也使科學家們有了真正的榮譽感和成就感,踐行了習近平總書記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號召。
生態環境部從多個方面指導地方和企業選用先進可行可靠技術
每日經濟新聞:當前污染治理技術需求旺盛,但市場上技術魚龍混雜,地方和企業選擇技術時往往無所適從,生態環境部如何指導地方和企業做好技術選擇?謝謝。
鄒首民:大家都知道隨著環境治理深入,技術作用日益凸顯,以前靠管理很容易實現的管理目標,現在要想解決深層次的問題,關鍵還是要依靠科技,現在技術種類繁多,給地方特別是企業在選擇過程中的確造成了困難,生態環境部在指導地方和企業選用先進可行可靠的技術方面。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是發布年度《國家先進污染防治技術目錄》。從2007年開始,我部每年結合當年的環境治理技術需求熱點,發布《國家先進污染防治技術目錄》,選擇環境和經濟效益都比較好的成熟技術,特別是經濟效益比較好的技術,供企業以及管理部門選擇使用參考,目前已經發布了共1173項先進技術。同時隨著國家機構改革,溫室氣體管理職能劃轉到生態環境部,目前已經發了三批《國家重點推廣的低碳技術目錄》,這些發布的技術,其中一部分被地方和企業廣泛采用,比如有的技術在污水處理廠的提標改造上得到了廣泛應用。
二是建設國家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推廣展示先進適用技術。平臺堅持公益性定位,以技術評估、篩選、孵化、咨詢、展示、推廣和服務為核心任務,匯集全國先進適用技術,為地方和企業篩選出易推廣、成本低、效果好的先進適用技術。這個平臺類似于一個技術大超市,目前已經匯集了4500多項技術。同時,組織線下供需雙方面對面對接,確保平臺推薦的技術好用、管用。
三是舉辦系列成果推介活動。2019年,我部先后在長江上中下游(成都、長沙、南京)舉辦3場“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生態環境科技成果推介活動”,累計推介生態環境治理技術近600項。今后,還將繼續組織開展類似的成果推介活動。
四是發揮駐點專家團隊作用。我部向全國派出了99個專家團隊深入地方一線,利用他們掌握的科學技術和專業技能直接支持地方污染防治,給地方送技術,解難題。
“十三五”累計下達生態環境資金2248億元
人民日報:關于生態環境資金的問題,不管是生態環境保護還是污染防治攻堅都離不開資金的投入,“十三五”以來生態環境資金投入到哪些方面,發揮了什么樣的效果?將來在“十四五”資金投入有什么考慮?謝謝。
鄒首民:“十三五”期間我部配合財政部管理的生態環境資金有四項,分別是水污染防治資金、大氣污染防治資金、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和農村環境整治資金?!笆濉逼陂g累計下達2248億元。
一是水污染防治資金783億元,重點支持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修復、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等。資金對各地消減劣V類斷面、建立重點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解決黑臭水體、改善環境質量都發揮了很大的支撐作用。
二是大氣污染防治資金974億元,其中2020年是250億元,比2016年增加了約119%。資金主要用于京津冀、長三角、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開展大氣污染治理,包括冬季清潔取暖試點。資金對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是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285億元。重點支持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受污染土壤管控修復、重金屬污染防治等。
四是農村環境整治資金206億元。支持農村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規模化以下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等,對改善農村環境質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十四五”期間,希望繼續加強在大氣、水、土壤、農村等領域的資金投入。
2020年上半年全國突發環境事件同比下降22.5%
封面新聞記者:請介紹一下今年上半年全國突發環境事件有關情況,在應對突發環境事件方面生態環境部做了哪些工作?
劉友賓:2020年上半年,全國共發生突發環境事件107起,與2019年同期相比下降22.5%。其中,生產安全事故引發50起,交通運輸事故引發42起,違法排污引發4起,自然災害引發4起,其他原因引發7起。從事件原因上看,生產安全事故、交通運輸事故仍是引發次生突發環境事件的主要原因,兩者合計超85%。在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共同努力下,妥善處置了包括鹿鳴礦業有限公司尾礦庫泄漏事故在內的一批突發環境事件,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我部始終堅持并落實好“有事沒事當有事準備,大事小事當大事對待”“五個第一時間”等有效做法,從嚴格環評把關、加強預案管理和預警體系建設等方面加強環境風險管控,妥善應對突發環境事件,堅決守住生態環境安全底線。一是加強環境應急值守,確保突發環境事件早發現、早調度、早處置。二是強化信息公開,發生重特大或者敏感突發環境事件時,督促當地政府落實“5·24”要求(5小時內發布權威信息,24小時內舉行新聞發布會)。三是科學處置各類突發環境事件。一旦發生突發環境事件,第一時間派人趕赴現場,指導和督促有關部門和地方妥善處置,最大限度減少突發環境事件造成的生態危害,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眾的環境安全。
“十四五”生態環境科技工作將建立4個支撐體系部署6大任務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在“十四五”規劃方面很多部門都已經把規劃提上日程了,剛才也介紹了“十四五”生態環境科技方面也有很多部署,想問這些部署具體將怎樣實現,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將有什么樣的助力,謝謝。
鄒首民:目前,各部門都在開展“十四五”規劃的編制工作,為了強化科技支撐“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我部也啟動了“十四五”生態環境科技需求和重點研發任務的凝練工作。目前,已形成了初步的思路和框架,具體如下:
“十四五”生態環境科技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和防范生態環境風險為核心,以支撐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突出科學治理、精準治理、依法治理、系統治理和智慧治理,著力深化生態環境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完善新時代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體系,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強有力的科技引領和支撐。
具體來說,就是面向世界環境科技前沿、面向環境管理需求、面向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際問題。建立4個支撐體系,即針對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健全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技術支撐體系;針對降低生態環境風險水平,構建生態環境風險防控的技術支撐體系;針對生態環境監管職能轉變,構建生態環境智慧監管的技術支撐體系;深化環境科技體制改革,構建激發創新活力提升創新效能的能力支撐體系。部署6大任務:一是開展環境問題成因機理以及時空和內在演變規律等前沿基礎研究,提升科學認知;二是加強生態環境治理、監測、修復等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能力,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和精準治污能力;三是開展生態環境監管相關法律法規、標準政策與制度等方法體系研究,提升依法治污水平;四是開展區域全過程污染控制和生態保護修復的技術集成與應用示范研究,提升系統治理和保護水平;五是加強創新平臺建設與布局優化、人才隊伍與學科建設等,提升科技創新水平;六是大力科研成果轉化應用,促進環保產業發展,提升解決生態環境實際問題的水平。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中央科技體制改革的要求,積極與科技部等部門溝通協調,爭取將我部需求納入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并組織開展相關的研究工作,積極支撐污染防治攻堅戰。
環保產業市場空間加速釋放,戰略地位不斷提升
中新社:我國環保產業發展現狀如何,生態環境部如何推進環保產業發展,謝謝。
鄒首民:大力發展環保產業是統籌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重要舉措,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管理工作加強,包括執法力度的不斷加大,環保產業發展的市場空間加速釋放,戰略地位不斷提升。
一是作為戰略新興產業,環保產業規模不斷擴大。2018年環保產業的營收達到1.6萬億元左右,比2017年增長18%以上,遠高于同期國民經濟增速。
二是環境技術水平顯著提升,環境治理支撐能力顯著增強。經過近年來的快速發展,我國環境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不斷縮小,一般污染治理技術和產品基本能滿足市場需求。有些技術我們已經走到世界前列,包括大家都了解的火電超低排放技術,也包括鋼鐵行業全流程超低排放技術,都是世界領先。
三是環境服務的模式不斷創新,企業發展活力不斷增強。在生產環保設備、建設環保設施的同時,環保企業把工作逐漸向環境服務領域延伸,第三方治理、環境績效服務、環境金融等服務業態呈快速發展態勢?!盎ヂ摼W+”模式、PPP模式、生態導向的開發(EOD)模式等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環境治理領域得到創新應用,使我們環保產業更加壯大。
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環保產業發展,從加大資金投入引導、拓寬和規范環保產業市場等方面積極推動環保產業發展。
一是加大資金投入,強化資金引導。2020年,我部配合財政部,安排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資金和農村環境整治資金523億元,各級地方政府也加大污染治理投入,環保產業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二是完善生態環境標準體系,拓展環保產業市場。通過標準倒逼,促使企業采用一些先進的技術和處理工藝,促進環保產業優化升級。
三是會同有關部門,出臺和落實環保產業稅收優惠、金融扶持政策,支持環保產業發展。
四是積極開展環境服務模式創新,推進工業園區第三方治理、環境綜合治理托管服務等,提升環境服務水平。
下一步,我們將積極做好相關服務,引導環保產業發展。
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 為污染治理和環境管理提供技術支持
人民政協報:我們在助推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做了哪些具體工作,剛才也提到我們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能不能具體介紹一下平臺發揮了哪些作用,謝謝。
鄒首民:重點說一下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希望各位記者朋友多幫忙我們宣傳推薦這個平臺,這個平臺是我部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科技成果轉化相關文件精神的重要措施,也是我部支持地方和企業精準、科學治污的重要舉措之一。平臺依托生態環境部環境發展中心建設和運行,兩年前開始謀劃、去年開始上線運行。平臺堅持公益性定位,主要開展技術評估、技術篩選、技術孵化、技術咨詢、技術展示和技術推廣等核心任務。目標是網盡天下環保好技術,為企業和政府污染治理和環境管理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持。目前這個平臺已經匯集了4500多項先進適用技術,還在不斷豐富完善中。
一是圍繞污染防治攻堅戰,送政策送技術送服務。開設“無廢城市”“VOCs污染防治”“畜禽養殖”等專欄專區,分類梳理、遴選和展示技術、案例等,并及時輸送至攻堅一線。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篩選了76項先進適用技術,向各試點城市進行推廣;又如,針對今年夏季VOCs治理攻堅行動,征集了11項成本低、效果好的VOCs治理先進適用技術,進行集中展示和推廣。
二是圍繞用戶需求,快速響應提供技術服務。平臺積極響應用戶提出的各類技術需求和難題,幫助用戶解決了如污水處理廠重金屬超標、企業惡臭氣體處理、危險廢物處理處置等一大批難題。
三是服務疫情防控,助力企業復產復工。平臺開設應對疫情專區,發布醫療廢水、廢物處理處置技術,積極服務落實“六?!比蝿?,組織召開多場次企業復工復產環保需求座談會,為地方和企業提供疫情防控及復工復產相關技術支持。
四是開展線下技術服務。平臺除了開展線上技術服務之外,還在線下直接開展點對點服務相關城市。根據各個城市提出的問題,點對點去城市幫扶,包括天津、成都、長沙、湘潭、南京進行成果供需對接和推廣,累計推介生態環境治理技術近600項,為1500余家企業提供了科技咨詢服務。
希望大家幫助我們多宣傳、多推廣這個,也呼吁大家有好的技術,在市場上認可的,經實踐檢驗是可行的,都可以到我們平臺進行展示和發布。謝謝!
劉友賓:今天的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鄒首民司長,謝謝各位記者朋友!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