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6-01 11:17
來源:河南生態環境廳
日前,河南發布《河南省危險廢物等安全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詳情如下:
河南省危險廢物等安全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
為加強危險廢物、煤改氣、潔凈型煤、垃圾填埋場等安全專項整治,根據國務院安委會《危險廢物等安全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和《河南省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整治目標
通過三年安全整治,健全完善危險廢物等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的責任體系、制度標準、工作機制。建立形成覆蓋廢棄危險化學品等危險廢物(以下簡稱危險廢物)產生、收集、貯存、轉移、運輸、利用、處置等全過程的監管體系;危險廢物處置企業規劃布局規范合理;偷存偷排偷放或違法違規處置危險廢物的違法犯罪行為有效遏制;企業產生的屬性不明固體廢物鑒別鑒定率100%,重點環保設施和項目安全風險評估論證率100%,實現危險廢物等管控制度化、常態化、規范化、長效化;加強“煤改氣”潔凈型煤燃用及渣土、垃圾、污水、涉爆粉塵的貯存、處置等過程中同步落實安全規范措施,有效防范事故發生,確保人身安全。
二、主要任務
(一)全面開展危險廢物排查。
一是全面開展危險廢物排查,督促相關單位建立規范化的危險廢物清單臺賬,嚴格按照危險廢物特性分類分區貯存,在收集、貯存、運輸、處置危險廢物的設施、場所設置危險廢物識別標志;各地結合實際,按年度建立并完善危險廢物產生單位清單、危險廢物自行利用處置設施單位清單,并結合危險廢物經營單位清單,形成轄區內危險廢物重點監管單位動態管理數據庫,并于每年1月底前更新并公示轄區內危險廢物重點監管單位名單;對屬性不明的固體廢物,督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按照國家《固體廢物鑒別標準通則》(GB 34330—2017)系列標準進行鑒別,并根據鑒別結果,嚴格落實貯存安全防范措施。危險廢物在運輸環節,按照危險貨物管理的有關法規標準執行。
二是產生危險廢物的單位,嚴格按照國家法律法規的規定,制定危險廢物管理計劃,并向所在地縣級以上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申報危險廢物的種類、產生量、流向、危險等級、貯存設施、自行利用處置設施或委托外單位利用處置方式等有關資料和信息;危險廢物貯存不得超過一年,嚴禁將危險廢物混入非危險廢物中貯存;各地加強危險廢物環境執法檢查,督促企業落實相關法律制度和標準規范要求,將危險廢物規范化環境管理情況納入環境保護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督促政府落實監管責任。推進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將違法企業納入生態環境保護領域違法失信名單,實行公開曝光,開展聯合懲戒。
三是各地重點對轄區內化工園區、產業集聚區、化工和危險化學品單位及危險廢物處置單位進行監督檢查,對照企業申報材料,檢查危險廢物產生、貯存、轉移、利用、處置情況,嚴厲打擊違規堆存、隨意傾倒、私自填埋、非法處置危險廢物等問題,確保危險廢物的貯存、運輸、處置安全。(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應急廳、工業和信息化廳、公安廳、交通運輸廳、鄭州鐵路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省轄市政府、濟源示范區管委會負責,以下均需要各轄市政府、濟源示范區管委會負責,不再列出)
(二)完善危險廢物管理機制。
一是督促相關單位嚴格落實危險廢物申報登記制度,嚴厲打擊不如實申報危險廢物行為或將危險廢物隱瞞為原料、中間產品的行為。
二是建立完善危險廢物由產生到處置各環節轉移聯單制度,開展危險廢物產生單位在線申報登記和管理計劃在線備案,全面運行危險廢物轉移電子聯單,各地組織將危險廢物產生和經營持證單位通過全國固體廢物管理信息系統開展在線申報登記和管理計劃備案,實行危險廢物轉移電子聯單制度,按照生態環境部統一部署,納入全國危險廢物信息化管理“一張網”,督促危險廢物產生、運輸、接收單位嚴格落實安全管理規定;加快危險廢物物聯網監管系統建設,利用信息化手段,控制危險廢物流向,加強對危險廢物全過程動態監管。
三是建立部門聯動、區域協作、重大案件會商督辦制度,形成覆蓋危險廢物產生、收集、貯存、轉移、運輸、利用、處置等全過程的監管體系;在依法嚴肅查處的同時,納入信用管理,實施聯合懲戒,切實落實企業主體責任。督促企業落實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應急廳、工業和信息化廳、公安廳、交通運輸廳、鄭州鐵路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加快危險廢物處置能力建設。
各地根據地區危險廢物產生的類別、數量,合理規劃布點處置企業或企業自行利用處置等多種方式,加快區域危險廢物處置能力建設,消除處置能力瓶頸,嚴防因處置不及時造成的安全風險。各地按照《河南省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建設布局規劃指導意見》要求,加快推進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建設。各地根據轄區危險廢物情況評估結果,引導危險廢物綜合利用項目建設運營。加快危險廢物綜合處置利用技術創新及裝備研發。(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應急廳、住房城鄉建設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開展重點環保設施和項目安全風險評估論證。
一是各地針對近年來的事故情況,組織開展企業重點環保設施和項目的全面摸排,建立臺賬。二是督促企業自行或委托第三方開展安全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形成問題清單,制定防范措施并組織實施。三是組織開展對評估和治理結果的監督檢查,對不落實相關評估要求和防范措施的,嚴肅依法查處。(省生態環境廳、應急廳牽頭,省住房城鄉建設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開展“煤改氣”、潔凈型煤燃用過程中安全風險排查治理。
合理確定“煤改氣”工程燃氣管道走向、敷設方式和燃氣設備設施的布局,加強施工安全管理,明確相關主管部門、屬地政府、燃氣供應企業、燃氣施工企業、用戶的安全管理職責,加大入戶檢查指導的頻次。構建潔凈型煤推廣使用過程的安全風險防控機制,指導地方有關部門進村入戶排查潔凈型煤爐具密封不嚴、積灰堵塞、排氣不暢、私自加蓋密封蓋等問題隱患,積極推廣使用一氧化碳濃度報警等安全裝置。加大安全宣傳教育培訓力度,切實提高安全意識,嚴防中毒等事故發生。(省能源局、工業和信息化廳、農業農村廳、應急廳、生態環境廳、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開展渣土和垃圾填埋、污水處理過程中安全風險排查治理。
整治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場安全隱患,建立城市建筑垃圾消納場常態監測機制,對垃圾堆體穩定性、可能存在的風險和應急預案可靠性等進行評估,取締非法渣土場。指導地方有關部門對輕工、紡織行業企業污水罐等環保設施開展安全隱患排查,摸清污水處理等環保設施安全現狀,重點排查污水罐等環保設施的規劃、選址、設計、建造、使用、報廢等各環節存在的重大安全隱患,評估污水罐坍塌等安全風險及影響范圍。(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工業和信息化廳、交通運輸廳、應急廳、生態環境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加強粉塵企業安全風險管控。
切實吸取近年來粉塵爆炸事故教訓,加強粉塵涉爆企業除塵環保項目源頭把關,嚴格安全評估和審核驗收,確保粉塵收集、輸送、貯存等環節的環保設施設備符合粉塵防爆安全標準要求。進一步排查涉爆粉塵企業底數和安全狀況,督促企業強化安全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以粉塵作業場所10人及以上企業為重點,聚焦除塵系統防爆、防范點燃源措施、粉塵清理處置等重點環節,開展有針對性的專項執法,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堅決遏制粉塵爆炸重特大事故發生。按照“摸清底數、突出重點、淘汰落后、綜合治理”的原則,深入開展塵肺病易發高發行業領域的粉塵危害專項治理工作,督促用人單位落實粉塵防控主體責任,確保實現治理目標。(省應急廳、衛生健康委、生態環境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時間安排
從2020年4月至2022年12月,分四個階段進行。
(一)動員部署(2020年4月至5月)。各地各有關部門和單位根據本方案要求,結合實際制定細化本地實施方案,進一步明晰目標任務、細化工作措施、制定考核辦法,并廣泛進行宣傳發動,對專項整治工作全面動員部署。
(二)排查整治(2020年5月至12月)。各地各有關部門和單位嚴格落實本方案重點整治內容,認真開展專項整治。2020年12月底前,完成問題和風險隱患摸排梳理,落實各項安全整治主體責任,建立問題隱患和制度措施清單,制定時間表、路線圖,整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三)集中攻堅(2021年)。各地各有關部門和單位針對重點難點問題,通過現場推進會、專項攻堅等措施,強力推進問題整改。推動建立完善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體系,過程安全風險管控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四)鞏固提升(2022年)。各地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認真分析存在的突出安全問題,深入查找深層次原因,總結各地經驗做法,研究提出進一步加強過程安全管理的措施,形成常態化、制度化、規范化的制度成果,推動各項治理工作規范、安全開展。各地各有關部門對重點任務和工作計劃完成情況要實施評估,形成年度報告和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工作報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地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建立安全專項整治工作機制,及時研究專項整治行動中出現的問題,定期聽取整治情況匯報,加強重大問題協調;強化危險廢物等安全專項整治責任落實,明確承擔相關職責的工作機構,確保工作有序有力推進。
(二)強化部門協同。各地要明確部門分工,細化重點任務工作方案,明確時間進度和工作要求,形成整體工作合力。各有關部門要加強政策指導,履行行業安全監管職責,建立上下貫通、分工明確、共同負責的安全管理體制機制。
(三)加大政策支持。各地要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出臺支持安全專項整治的政策措施。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生態環境、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農業農村、衛生健康、應急管理、市場監管、能源等部門要結合本職工作研究制定相關具體政策措施,加強業務指導,破解整治過程中遇到的難題。
(四)嚴格督促指導。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及時收集、準確掌握轄區內、本領域安全專項整治進展情況,加強工作交流,建立工作臺賬,強化跟蹤督辦,對重點難點問題實行閉環管理,確保重點任務按期完成。
編輯:陳偉浩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