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5-26 09:18
來源:生態環境部
那么“十四五”我們怎么考慮呢?我想,在看到我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同時,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當下我們國家生態環境保護所面臨的嚴峻形勢和艱巨的任務。大家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當下我們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還是在一個低水平上的提升。這樣一個改善程度,或者說我們這樣一個狀況,離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離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們用“三個沒有根本改變”來概括當下的形勢。第一個沒有根本改變,就是我們國家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和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沒有根本改變。第二個是環境污染和生態保護所面臨的嚴峻形勢沒有根本改變。第三個是環境事件多發頻發的高風險態勢沒有根本改變。所以基于這“三個沒有根本改變”,我們認為,下一階段我們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形勢和任務仍然是非常嚴峻和艱巨的。換句話說,我們目前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沒有到來,還需要我們在“十四五”繼續努力,繼續奮斗,繼續攻堅克難。
因此,基于這樣一個分析判斷,我們對“十四五”也有兩方面考慮,一方面就是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污染物減排,抓環境治理,抓源頭防控,這是我們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最有效的手段,從源頭防控,降低污染物排放。因此“十四五”我們要繼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當然是升級版的污染防治攻堅戰。另外,要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
第二個要抓的,就是要抓大力推動生態保護與修復,推動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大力加強對生態保護的監管力度,努力擴大生態空間和生態容量,維護我們國家的生態安全。與此同時,我們也要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綠色生態產品。
第二方面,“十四五”我們還有一項工作,要下大力氣做的,就是要實現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這方面最近黨中央、國務院也有明確的要求,我們提出了七大體系的建設,包括領導責任體系,包括企業責任體系,包括全民行動體系、監管體系、市場體系、信用體系,以及法律法規政策體系等等。七個方面的體系,涵蓋了從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到損害賠償,這樣一個全鏈條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所以我相信,到“十四五”末,我們這樣一個完整的全鏈條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體系健全以后,我們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會有一個大幅度提升。謝謝。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廣記者:近年來我們可以看到,我國大氣污染治理取得了明顯進展,但是成效還不夠穩固,仍不時出現反彈的跡象。特別是在今年春節期間,因為新冠疫情的原因和過節,人們的生產和社會活動大幅減少,但是還是出現了重污染天氣,請問是什么原因?下一步有哪些舉措?謝謝。
黃潤秋:感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實際上這個問題,春節以來我們就在各種場合都做過一些回應,但是我愿意在這個地方把這個問題再講一講。
重污染天氣是老百姓最關心的環境問題之一,畢竟這對我們人民群眾的生活也好,健康也好,有比較大的影響,因此受到老百姓的普遍關注。應該說,“十三五”以來,隨著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深入,重污染天氣在我們國家、在一些重點地區發生的頻率和發生的強度都在大幅度降低。我給一組數據,比如說我們所處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8個城市,2015年重污染天氣,就是AQI大于200的,平均有36天,一個城市平均下來有一個多月是重污染天氣。但是2019年降到了20天,減少了約45%。嚴重污染天氣,也就是AQI大于300的,2015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城市平均是9天,到2019年平均只有2天,降低了約80%。北京的改善程度就更高了,北京在2015年重污染天數是43天,去年北京重污染天數算下來只有4天,是個位數,如果算百分比的話,降低了約90%,當然這還不完全穩定。北京去年沒有嚴重污染天氣。
所以說,從重污染天氣的變化情況來看,我們治理的途徑應該說是正確的,也取得了合理的治理效果。但是大家一定要看到,京津冀地區也好,或者別的一些重點地區也好,我們排放仍然偏重。在排放偏重的情況下,我們的改善就比較脆弱。為什么呢?遇到不良天氣條件的影響,特別是我們說極端不利的氣象條件,就會影響大氣的質量,重污染天還會回來,這完全是有可能的。今年1月底到2月中旬,在春節期間,像剛才這位記者談到的,連續出現了兩次重污染天氣過程,就是典型的案例。
老百姓就有這樣一個疑問了,為什么這段時間,處于疫情防控期間,社會活動水平大幅度降低,污染物排放也大幅度降低,為什么還有重污染天氣?實際上,把這個問題說清楚也很簡單,因為大氣環境質量取決于兩個因素,一個是排放,另外一個是容量。當排放遠遠大于容量的時候,重污染天氣可能就出現了。
我們看看排放情況怎么樣呢?在春節期間,疊加上疫情防控,確確實實老百姓感覺到,我們整個社會活動水平降低了,排放也相應降低了,這是事實。但是降低的這部分,主要是和老百姓日常生活關系比較密切的部分,比如說交通出行,餐飲,另外還有建筑工地。但是也有沒降的,維持過去水平的,比如說冬季取暖,這是剛需。另外有一些工業,一些重化工行業,比如說鋼鐵、化工、焦化,工藝不可能停下來,還要維持生產,這部分是沒有減下來的。因此,我們也做了科學的測算,1月底到2月份,在疫情防控期間,全社會污染物的排放降低量和正常水平相比降低了30%,這就是我說的排放。
另外我們看環境容量怎么樣呢?那幾天,京津冀地區剛好遇到極端不利的氣象條件。怎么個極端不利呢?冬季高溫高濕,也就是溫度高、濕度高,還有靜穩,就是沒有風或者風力很小,我們叫極端不利的氣象條件。因此,在這樣一個極端不利的氣象條件下,這個地區會形成強烈的大氣逆溫現象。所謂大氣逆溫,就是上面的溫度比下面的溫度高,像鍋蓋一樣把這個地方給扣起來了。這樣一個現象,也大大壓低了邊界層的高度,實際上就降低了我們環境的容量。邊界層高度是多少呢?正常邊界層高度是1500米到2000米,但是在極端不利的氣象條件下,邊界層高度大概是600-800米,降低了約50%。所以綜合測算、最保守測算,在那段時間,我們環境容量降低是50%左右。那這個問題就清楚了,這邊污染物減排只有30%,但是這邊環境容量降低了50%,那么這個空間要把這些污染物塞進去,只有提高密度、提高濃度了,所以重污染天氣就出現了。打個比方說,就像我們這個房間,本來可以坐一百人,剛好合適,現在把這個房間的面積減少一半,變成一半的體量,那么要保持這個房間人的密度不變,也得減掉五十人。但是人沒有減掉五十,只減掉了三十個,剩下的二十還得塞進去,這樣人的密度就提高了。這樣重污染天氣就回來了。因此,在類似京津冀這樣一些排放比較高的地區,遇到極端不利的氣象條件,重污染天氣完全可能還會回來。這也印證了我前面說的,我們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沒有到來,因此,下一步我們還要繼續努力。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