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5-15 10:09
來源:生態環境部
2020年4月份,全國環境空氣質量有小幅波動,其中PM2.5濃度同比有所上升。但是經過分析,主要是東北三省和新疆四個省份導致的。其中東北三個省,吉林、黑龍江、遼寧秸稈焚燒火點比去年同期增加了八倍,部分城市出現PM2.5爆表,另外新疆受到沙塵天氣的影響也拉高了PM2.5濃度
第二,從新增的情況來看,因為各地政府都在強化新發展理念,推動綠色發展,所以從掌握的數據來看,今年“兩高一資”的項目數相對很少,從新增量來說已經大大的減緩了空氣質量改善的壓力。
關于2020-2021年秋冬季攻堅方案目標的問題,正如您所言,由于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導致污染排放有所下降,空氣質量數據代表性不強,在基數的選取上,我們會借鑒國際上的常見做法,如采取三年滑動平均值或扣除異常年份等方式,并綜合今年和過去幾個秋冬季環境空氣質量情況,科學合理設定目標。謝謝。
京津冀及周邊秋冬季大氣重污染根本原因是超環境容量50%的高強度排放
南方都市報記者:今年受疫情影響在春節期間社會活動降低,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了大規模重污染天氣,請問這個原因是什么。
剛才也提到,耗費了近三年時間,科研團隊基本查清了京津冀周邊地區重污染天氣的成因,想請問一下研究成果是什么?
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
賀克斌:剛才講到了兩個方面,第一是疫情期間出現重污染的問題,第二是總理基金攻關項目的情況。
我們知道大氣重污染成因及治理攻關項目,是國務院決策部署,2017年9月份正式開始實施的。截至目前,已經摸清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污染的成因,主要可以概要成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超出環境容量50%以上的高強度的排放,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污染頻發的根本原因。我們知道“2+26”城市除了二氧化硫這一種污染物以外,其他的主要污染物的實際排放量都超出了環境容量的50%以上,排放強度達到了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到五倍,并且在采暖季又增加了30%左右的排放量。另外這個區域里邊,還存在著大量鋼鐵、焦化、玻璃等企業,主要生產工序是不可中斷的,所以它沒有辦法在短期內實現大幅減排。
第二,最近幾年氣侯變暖的大背景,造成了氣象條件的趨于不利,這是區域的秋冬季大氣重污染天氣過程形成的重要誘因。在京津冀和周邊地區是位于太行山東側和燕山南側半封閉的地形,屬于弱風區,秋冬季經常出現我們講的“暖蓋”現象,所以容易造成污染物的積累。在當前污染物排放強度相對比較高的態勢下,一旦出現相對比較長時間的高濕,極端條件的時候,整個區域環境容量會進一步減少一半以上,就會誘發大范圍的重污染過程。
第三,高濃度的氮氧化物和VOCs造成大氣氧化性偏強,這是重污染期間二次PM2.5濃度快速增長的關鍵因素,監測結果表明,這個區域里PM2.5濃度和占比都在顯著下降。京津冀和周邊地區大氣的氧化性總體上處于高位,并且重污染地區二次轉化速率提升。
第四,這個區域大氣污染區域性特征很突出。京津冀和周邊地區處于同一個空氣流場當中,大氣污染相互影響是有非常明顯的特征,重污染期間,污染物主要沿著西南、東南和偏東通道的向北京傳輸。區域傳輸的平均貢獻可以達到45%,個別的污染過程里,甚至還會到70%左右。
剛才提到了春節期間,京津冀和周邊地區出現了重污染天氣過程,實際上也正好印證了上述的研究結果和研究的結論。
首先在污染排放方面,受到了春節假期和疫情管控的影響,整個區域內機動車的排放是顯著下降的,但是還有大量不可中斷工序,電力、鋼鐵、玻璃、石化這些重點行業,實際的排放變化不大;另外還有民用采暖在這個期間排放還有所增加。綜合分析下來看,區域當中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VOC這四類污染物,在總的排放量跟春節前比分別減少17%、10%、46%和26%。
在氣象條件方面,我們也看到北京和周邊地區出現過長時間的高溫、靜穩、逆溫不利氣象條件,根據國家氣象中心分析的結果,首先是高濕,主要受來自東南海上水氣輸送,春節期間北京相對濕度58%,是近十年同期最高,特別在重污染過程當中濕度超過80%。第二是靜穩,風速每秒1.7米。第三是逆溫,混合層的高度小于900米,重污染過程當中甚至小于300米。整個氣侯條件變差,造成綜合結果使整個區域環境容量總體減少了1/3左右,特別是北京南部的減少幅度達到了50%左右。
在化學轉化方面,高濕條件下的污染物二次轉化程度上升,北京和周邊PM2.5二次組份的比例60%,部分重污染時段達到70%以上。
這個過程期間,污染物還出現沿偏東和西南通道,傳輸到太行山,燕山交界的地方并且有所滯留,加上北京的排放和二次轉化,導致北京出現了兩次各出現三天的重污染。
總體來看,區域污染物排放量雖然有了大幅度的下降,但是仍然不足以抵消特定氣象條件下環境容量的大幅度縮減,從而導致出現較長時間的重污染過程。謝謝。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