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5-09 14:02
來源:浙江發改
2020年,浙江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具體要做好“五個一批”77項工作,詳情如何?
總體要求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部署,圍繞實施《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總體方案》《浙江省推進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行動方案》,以浙江省輪值2020 年長三角合作與發展工作為契機,著力辦好一批具有標志意義的重大活動,推進一批具有引領意義的重大事項,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意義的重大平臺,突破一批具有創新意義的重大改革舉措,實施一批具有帶動意義的重大項目,以新思路新作為新擔當,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走深走實。
辦好一批具有標志意義的重大活動
承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及系列活動
1.籌備召開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
2.籌備舉辦第二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
3.籌備舉辦長三角一體化重大項目開工儀式。
4.籌備舉辦長三角一體化(網上)創新成果展和長三角科技成果聯合拍賣。
5.籌備舉辦長三角區域大氣和水污染防治協作小組工作會議。
6.組織開展2020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系列宣傳,制作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宣傳片。
舉辦專項活動
7.舉辦第七屆世界互聯網大會。
8.舉辦中國—中東歐國家博覽會。
9.舉辦第四屆世界油商大會。
10.舉辦第二屆“綠色長三角”論壇。
11.舉辦中國工業互聯網大會、中國工業互聯網大賽等系列活動。
12.舉辦第二屆長三角區域“數字造價數字建筑”高峰論壇。
13.舉辦長三角鄉村文旅創客大會。
14.舉辦第三屆長三角區域能源互聯網創新發展論壇。
15.舉辦第十七屆長三角科技論壇。
16.舉辦杭州都市圈第十一次市長聯席會議。
推進一批具有引領意義的重大事項
舉辦專項活動
17.共同深化研究浙滬洋山區域合作開發方案。
18.共同參與長三角世界級港口群建設相關研究。
19.共同開展數字長三角建設方案研究。
20.共同實施推進長三角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方案。
21.共同推動設立長三角科技聯合攻關專項,實施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項目,共同承接面向2030重大戰略項目和國際科技重大專項。
22.創新浙滬自貿試驗區合作機制,推動上海期貨交易所入股浙江國際油氣交易中心,推動打通長三角跨港區保稅燃料油供應,加快推進油氣一體化市場建設。
23.推動健全長三角區域標準協同工作機制,聯合發布3項以上區域標準;研究建立長三角區域工程建設標準造價一體化機制。
24.聯合建設“信用長三角”平臺,推動重點領域信用信息共享互動和跨區域信用聯合懲戒取得新成果;加強對市場化征信機構的培育指導,開展征信機構合作,強化對征信機構的協同監管。
25.擴大長三角異地就醫門診直接結算范圍,在已實現與上海門診直接結算的基礎上,加快實現浙江與江蘇、安徽的門診直接結算。
26.共同打造“滿意消費長三角”,建立“長三角實體店異地退換貨聯盟”,率先實行跨區域異地退換貨制度。
27.支持上海、江蘇、安徽“雙一流”高校來浙合作辦學,支持湖州、嘉興、紹興等地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
28.共同推進江南水鄉古鎮群建設,研究編制大運河文化公園規劃。
29.印發實施浙江省推進長三角高質量交通一體化發展專項行動計劃。
30.印發實施浙江省推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專項行動計劃。
31.組織編制浙江省推進長三角公共服務便利共享專項行動計劃。
32.共同研究編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年度報告。
33.研究下達年度省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獎補資金。
34.建立健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監測分析、調度推動、督查激勵機制。
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意義的重大平臺
共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
35.制訂浙江省推進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重大平臺、重大項目、重大改革創新、重大政策四張清單。
36.研究制定我省支持共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的政策意見。
37.共同編制《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19—2035年)》及水系統、綜合交通、防洪除澇、市政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文化和旅游等專項規劃。
38.研究編制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嘉善片區)綜合交通、生態環境、水利、文化和旅游等規劃方案。
39.加快推進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嘉善片區)生態環保、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創新產業等領域重大項目建設,全年完成投資360億元以上,新開工5個以上總投資超10億元的重大項目。
40.組織開展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先行啟動區重點區塊方案設計。
41.加快推動嘉善未來新城、祥符蕩科創綠谷、臨滬高能級智慧產業新區、長三角現代農業科技園區、長三角生態休閑旅游度假區等平臺建設。
42.共同開展規劃管理、生態保護、土地管理、投資管理、要素流動、財稅分享、公共服務、公共信用等方面制度創新。
共建省際協同發展重點區域
43.共同開展蘇浙皖產業合作區建設方案研究。
44.共同開展平湖—金山產城融合發展區建設方案研究。
45.共同開展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態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設方案研究。
46.共同開展溫州浙南閩北合作發展區建設方案研究。
47.研究制訂加快衢州省際邊界區域重點城市建設若干意見,積極推進浙贛邊際(衢饒)合作區建設。
打造省內一體化合作先行區
48.制訂印發杭紹甬、甬舟、嘉湖一體化發展和衢麗花園城市群發展實施方案。
49.研究制定支持甬舟一體化合作先行區建設的政策意見,謀劃推進杭紹、甬紹、嘉湖、杭嘉、甬臺等一體化先行合作區建設。
50.研究制定推進大都市區建設深化重點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實施意見,引導土地、環境容量等要素資源向一體化合作先行區集中配置。
建設跨省合作發展平臺
51.研究編制寧波前灣滬浙合作發展區建設方案。
52.研究制訂嘉興打造全面接軌上海橋頭堡的若干舉措。
53.研究落實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學院打造國際合作教育樣板區的政策舉措。
54.加快建設中新嘉善現代產業園、張江長三角科技城平湖園、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海寧分區、嘉定工業區溫州園等跨省合作園區,啟動建設長三角綠色智造聯動發展南潯合作園。
突破一批具有創新意義的重大改革舉措
55.共同研究建立應對長三角公共安全事件和應急管理工作機制。
56.開展新時代浙江(安吉)縣域踐行“兩山”理念綜合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
57.組織開展長三角聯合創新基地研究。
58.共同開展新安江—千島湖生態補償試驗區建設方案研究,探索太湖流域生態補償機制。
59.支持麗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健全GEP核算及相應的考核機制。
60.支持溫州市創建全國民營經濟示范城市,積極開展溫州、臺州民營經濟跨區域發展政策協同試驗,制訂溫州華商華僑綜合發展試驗區建設方案。
61.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持續推進高頻政務服務事項接入長三角“一網通辦”,加快拓展長三角地區各類電子證照應用場景,推動更多跨省(域)事項“全程網辦”。
62.共同研究設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基金方案,研究進一步深化落實金融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舉措。
63.推進錢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完成總體規劃修編,深化地役權改革。
64.共同編制《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方案》。
65.共同編制實施《寧杭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
實施一批具有帶動意義的重大項目
共同建設軌道上的長三角
66.加快推進杭海城際等都市圈城際鐵路項目,建成杭富城際,加快推進滬嘉城際、滬平城際、杭德城際等項目前期工作
67.推進湖杭、杭紹臺、杭溫一期等鐵路項目建設,確保商合杭、衢寧、金臺等鐵路項目建成投運,爭取滬蘇湖、通蘇嘉甬、杭溫二期、金建、甬舟等項目開工,加快推進衢麗鐵路、杭州蕭山機場站樞紐及接線工程、滬乍杭鐵路等項目前期工作。
加快建設公路網重大項目
68.加快滬杭甬高速智慧化提升改造,杭紹甬智慧公路杭紹段全面開工建設、力爭寧波段二期開工,完成杭州繞城西復線智慧公路試點。
69.建成千黃高速、葉新-姚楊公路、興豪路N-興豪路S等3條省際斷頭路項目。
70.滬杭甬高速公路杭州段改建工程全面開工,海寧段改建工程加快建設,蘇臺高速公路南潯至桐鄉段及桐鄉至德清聯絡線前期工作加快推進。
加快打造長三角世界級機場群
71.加快推進杭州機場三期、溫州機場交通中心建設,全面開工臺州、麗水機場;加快推進嘉興航空聯運中心建設,力爭嘉興軍民合用機場開工;謀劃研究溫州機場三期、寧波機場四期、衢州機場遷建、金義機場(義烏機場遷建)等項目;舟山機場航站樓改擴建工程國際二期、波音項目飛行區配套改擴建項目實現竣工驗收。
推進港口航道項目建設
72.推動寧波舟山港金塘大浦口集裝箱碼頭加快建設,浙北高等級航道網集裝箱運輸通道實現開工,協同推進小洋山北側集裝箱支線碼頭前期工作,加快推進配套Ab區塊圍墾工程建設。
統籌能源基礎設施項目建設
73.浙滬天然氣聯絡線二期、舟山LNG接收及加注站二期、溫州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項目、海上風電項目加快建設,浙江LNG二期主體工程完工,推進六橫LNG項目前期工作。協同推動電力體制改革,探索構建服務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區域電力市場。
推進生態環保項目建設
74.嘉興市北部湖蕩整治及河湖連通工程、新安江水生態修復與治理工程項目實現開工,溫州和臺州“藍色海灣”整治等項目加快建設。
75.加快推進擴大杭嘉湖南排工程(八堡泵站)、嘉興域外配水(杭州方向)等重大防洪排澇、重點引調水工程建設,加快太湖環湖大堤后續工程前期工作。
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76.統籌規劃建設長三角數據中心,推進5G網絡、下一代互聯網(IPv6)規模部署和應用,推進長三角現代化測繪基準體系、新型城域物聯專網、量子保密通信干線網建設,推進城市大腦建設應用。
共同推動其他領域一體化重大項目建設
77.建立數字化管理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大項目庫,加快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大項目建設。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