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2-25 09:52
來源:Dr曹曼
作者:曹曼博士
導語
疫情突然來襲,我們始料不及。其影響波及到世界,對我們國家涉及到方方面面,如當下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與生活質量和生產進行。接下來的影響將深入到生活與生產方式,尤其是涉及人與動物、人與污染物、人與人接觸的場景,以及“智能+”和工業互聯網平臺技術的普及。環境產業應是受影響較大的行業之一,高性價比的產品和服務與“智能+環境產業”和環境產業網絡平臺將呼之欲出。
面對疫情,每一個公民,都應全力以赴迎戰。首先要做到的是保護好自己,坐在家里不出門,是一個有效的辦法,但不是最好的辦法。保持身心健康是最重要的,也是抵抗病毒傳染和防止感染的有力措施,根據所在地的實際情況,在可控的范圍內適當活動是必要的。尤其是看到領導和醫護人員沖鋒陷陣的時候,更是坐立不安,總想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思考疫情過后怎么辦?對我國環境產業有什么影響?并在安全可控的范圍內做些準備工作,是我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此給大家分享,期望能發揮點有益的作用,更想得到大家的批評指導。
對高性價比產品的需求增加
這里講的環境產業包括環保產業和環衛產業,環境企業包括環保企業和環衛企業。前期重視水處理催生了幾個上市企業,主要從事城市污水處理廠的投資運營。后期固體、大氣和環境修復市場的啟動,催生了一批環保、環衛上市企業,分別從事垃圾焚燒廠、固廢回收、煙氣脫硫脫硝和園林綠化的建設運營。同時,給污水和垃圾處理配套的中小企業,也借機搭上了上市的快車。
期間能得到持續發展的環境企業,一是為市政提供服務的,賺的錢來自于政府補貼;二是為這些環境企業提供配套服務的,賺的錢來自于前者。可以說大部分環境企業賺的是政府補貼,賺排污企業錢的環境企業都很難做大。也可以說我國的環境產業是靠政府養大的,或靠股市撐大的,相當于一直沒有斷奶和被寵愛的孩子,缺少核心競爭力的打造,尤其是關鍵技術的開發。否則,只能在狹縫里求生存,但鍛煉出來了很強的生存能力,培養出來了環境情懷。
環境產業具有公共屬性,加之我國重人情關系和存在腐敗現象,有專家講我國環境產業是一個偽產業。包括環境產業市值的增加,得益于國家的政策導向和股市發展的不成熟,從這個角度上講,我國環境產業的發展,得益于我國經濟的發展、政策的引導和機制的漏洞,可以說分享了經濟快速發展的政策紅利。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速度變慢,環境企業出現了民退國進的潮流,很多民營企業被國有化,包括大型上市企業,開始了我國環境產業的第一輪大洗牌。同時,國有大企業開始進入環境產業,首選采取收購的方式,可滿足國有企業快速做大的需求;其次利用地方環衛市場資源,地方城建、城投和環投企業開始拓展環衛業務,可滿足政府快速響應中央號召的急需,尤其是第一批46個重點城市,要求在2020年底完成垃圾分類利用試點。
同時,國家對環境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尤其是“十條”出臺后,習總書記又發表了“兩山”論,環境治理需求增大,表現在量(治理量大)和質(標準更嚴)兩個方面。疫情的出現,對環境質量和處置場景的要求,必將有增無減,加之對經濟的重創,政府財政壓力加劇。一方面要求高,另一方面資金緊,兩方面相加對環境企業造成巨大壓力,必將導致:環境市場對降低項目投資和運行費用的需求將明顯增加,即需要性價比高的產品和服務;城市建設對智慧環保和智慧環衛的需求,也會提到議事日程。
催生環境行業的獨角獸企業
環境企業國有化的好處,是實現了環境產業發展主體的強化,作為有公共屬性的產業,國有化為主是必要的,也是發達國家的經驗。國有化的弊是失去了民營企業的發展活力,尤其是被收購的項目和公司,多是資金緊張或遇到其它經營難題。換個角度看,盈利好的項目和經營好的公司,萬不得已是不會賣的。加之環境項目利率一般都不高,在民營企業手里盈利不好的話,到國有企業手里更難盈利。
這樣發展起來的國有環境企業物種,相當于速成的養殖動物,適應和生存能力差。對于沒有經驗積累的新進入者,面臨的挑戰將更大,普遍欠缺的是核心技術和技術團隊,以及運營管理經驗。概括收購后環境企業的特點,是國有為主、管理團隊磨合難、戰斗力弱、市場適應能力差。在鍛煉培養團隊和擁有核心技術的過程中,必將會經歷一個陣痛期,有提前計劃和行動者將有未來,否則將會在陣痛期滅亡。
疫情的出現,環境管理執法嚴格將起動過程管控市場,排放標準嚴格將起動新技術的應用和現行設施的升級改造。加之,垃圾處理的法制化將快速啟動環衛市場,尤其是垃圾是碎片化的,需要網絡技術及其基礎設施,包括線下運輸和線上存儲。在這種情況下,環境產業要快速高質量的發展,必須借助各方面的紅利,包括社會紅利、產業紅利和技術紅利等。
特別是具有公共屬性的產業,更應該充分利用時代和社會紅利,如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這個時代的主流技術,及其基礎設施,應同其它產業同步,大力發展“互聯網+環境”和“智能+環境產業”與環境產業平臺運營管控業務。遺憾的是整個行業在技術投入上欠賬較多,急需擁有主流技術(“智能+”和互聯網平臺)的獨角獸環境產業平臺公司出現,來擔當歷史賦予的使命和重任。
發達國家的環境產業,以國有企業為主,由幾個大公司統領。伴隨工業互聯網的發展,未來各行各業要進行融合,并帶來經營模式的跨界升級,包括C端、B端和G端(政府)的融合。必將促進各個行業的大洗牌,類似現在的商業,都會有幾個平臺型大公司統天下。環境產業同其它行業一樣,將會再洗牌出幾個平臺型公司,疫情的出現將使這次洗牌加速并早日到來。
用網絡平臺化解體制障礙和機制弊端
我國環境產業的真實狀況,可從我國環境質量的現狀看出。這就是我國第一代環境從業者,努力付出了畢生精力,難找到成就感的一個重要原因。環境質量得不到根本改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策、投入、技術、管理等,長時間沒有解決必有其深層原因:體制障礙。即我國是公有制,公共資源的保護困難,尤其是我們賴于生存的天空和水土,可用公地悲劇理論模型來解釋。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