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12-21 15:27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徐冰冰整理
吳凱將中國無廢城市路線圖整體框架總結為“1411”,即一套建設指標、四大支撐體系、一批示范模式、一批骨干企業。
“無廢城市”建設需要相關的法律制度支撐,包括推進源頭減量、資源利用的《循環經濟促進法》,實行過程控制的《清潔生產促進法》,以及強化末端治理的《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此外,還包括《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國辦發[2016]99號)、《禁止洋垃圾入境推動固體廢物管理制度改革》(國辦發[2017]70號)、《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國辦發[2017]26號)。
“生活垃圾分類就是新時尚。”習近平總書記對垃圾分類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吳凱指出,垃圾分類是“無廢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垃圾分類不是小事,它不僅是基本的民生問題,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題中之義。垃圾分類不是易事,需要加強科學管理、形成長效機制、推動習慣養成。垃圾分類不是哪一方面的事,需要全社會人人動手,一起來為改善生活環境作努力,一起來為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作貢獻。
中國垃圾分類推進情況及挑戰
吳凱介紹了中國垃圾分類推進情況。他分析,國際發達國家多在人均GDP達到一萬美元時開始推行垃圾分類制度,如上圖所示,我國多數省及直轄市人均GDP已超過1萬美元(2018年),已經達到了垃圾分類的條件。因此,中國推行垃圾分類的時機已經成熟,迎來歷史機遇。
“結合環衛收運體系計算,至2020年市場總份額有望達到3000億元。近期(2020年)年度市場份額將達到200億元左右,遠期年度市場份額有望突破600億元。”
其中,吳凱介紹了上海垃圾分類試點推進情況。《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一個月來,上海濕垃圾日均清運量比6月增加了15%,可回收物增加了10%,干垃圾則下降了11.7%。
但是,在上海垃圾分類推進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具體問題和表現:分類投放熱情高漲、定時投放遇冷;垃圾分類規則模糊、分類標準不統一;干垃圾發生變化,對垃圾焚燒廠技術提升提出新挑戰;濕垃圾清運頻率、末端處置能力不足。
在推進垃圾分類過程匯總,垃圾分類相關法律制度也從理念上面做了較大的調整。2019年11月27日,北京市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修訂后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修訂的主要目標就在于促進垃圾分類制度的穩步實行,重點就在于明確界定垃圾分類系統中不同利益相關者各自的責任。
在定位上,垃圾分類將不再停留在積極“倡導”層面上,是鼓勵性的,而是作為垃圾產生者的全體居民和企事業單位的“法定責任”,成為強制性的。
在范圍上,垃圾分類將不再停留在街道、社區“試點”層面上,是示范性的,而是要在北京市所有單位、社區、鄉村、公共空間全面推行,成為普遍性的。
在實施上,垃圾分類將不再停留在“掛橫幅”、“換桶”、“積分獎勵”層面上,是表面性的,而是要打通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完整鏈條,成為實質性的。
在管理上,垃圾分類將不再停留在城市管理部門諸多職責中一項毫不起眼的“子任務”層面上,是孤立性的,而是要政府統籌、各個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成為協同性的。
在理念上,垃圾分類將不在停留在政府“大包大攬”的單向線性管理層面上,是外壓性的,而是要構建政府、居民、企業、社會組織、志愿者隊伍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成為內生性的。
在機制上,垃圾分類將不再停留在對各區、街道、社區、單位等分出了多少各類垃圾的監督考核上,是短期性的,而是更加注重能夠切實促進源頭減量和資源回收的制度建設,成為長效性的。
吳凱還分析了中國推行垃圾分類所面臨的三大挑戰。
挑戰一:后端建設——垃圾分類后的資源化用途
自中國禁收洋垃圾后,美國、歐洲的垃圾分類體系近乎崩潰。在中國的廢棄物禁令下,美國的循環企業面臨巨變。“部分發達國家的循環產業事實上是建立在全球分工的基礎之上的,一旦國際形勢發生變化,產業鏈和系統就會嚴重受創。未來的中國“無廢城市”建設必須考慮這點。”吳凱分析。
針對該挑戰,吳凱認為,應把產業鏈打通做成原料級產品進入大宗市場環節,通過大集團之間的合作把產品消耗掉。
挑戰二:源頭減量——“無廢城市”的新生活模式
便利和約束存在辯證關系,一方面,科技進步和社會管理要給民眾帶來便利,另一方面,人類文明進步需要適度約束 。源頭減量包含5個層面:拒絕、減量、重復使用、循環再生、堆肥,源頭減量將成為“無廢城市”的新生活模式。
挑戰三:商業模式——能否支撐可持續發展
目前,幾乎所有的現行固廢處置領域都有政府補貼。但這樣的商業模式能否支撐可持續發展,形成良性循環,是我們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
光大國際業務構想及思考
吳凱最后介紹了光大國際的構成以及對行業的思考。
他從“一體”、“兩翼”、“四擎”及“十大業務布局”四個方面介紹了光大國際的公司架構。
光大國際是香港上市公司,亞洲最大垃圾發電投資運營商,致力于打造光大特色“無廢城市”綜合服務商。
光大國際下轄綠色環保和光大水務,目前已位處行業領先,將進一步打造成為在危廢和水務兩個領域實現全產業鏈覆蓋的領軍企業,是助力光大國際飛向更大未來、取得更大發展的兩翼。
公司旗下共有四只股票,光大國際(257.HK)、綠色環保(1257.HK)、光大水務兩地上市(U9E.SG及 1857.HK),是光大國際在資本市場中的基本布局,是光大國際在資本市場中的名片,是為光大國際提供源源動能的四部引擎。
光大國際以環保能源、綠色環保、光大水務、生態資源、環境節能為五大業務支撐,以裝備制造、綠色技術創新研究院、無廢城市研究院、生態環境規劃院為四大科技引領,以海外業務發展為一大外延。
公司項目分布在全國22個省及直轄市、170多個地區,共落實逾370個項目,累計總投資超1100億元人民幣。海外業務進入德國、波蘭和越南市場。
光大國際認為,做好垃圾分類,既是履行央企責任、社會責任的需要,又是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要充分認識垃圾分類工作的重要意義。
生態資源是光大環保響應國家“無廢城市”建設的新興業務板塊,主要從事環境服務與再生資源綜合利用業務。該板塊正積極探索新技術、新模式,依托光大國際主營業務板塊,構建從源頭回收至末端處置的全產業鏈業務體系。
吳凱還對“無廢城市”的建設作了一些分析和思考。他提到,中國“無廢城市”建設路線圖分為四個階段:多填埋少焚燒、少填埋多焚燒、零填埋少焚燒、零填埋零焚燒。目前絕大多數企業處于少填埋多焚燒階段。
垃圾分類處理技術經過了分(社區分類)、轉(中轉站)、揀(分揀中心)、用(再生資源中心)、燒/埋(末端處置)五個階段。
垃圾分類處理以前的傳統模式主要靠政府的補貼,當前的模式是垃圾分類全產業鏈,離不開政府的補貼,未來的模式主要是要依靠“誰產廢誰付費”的商業模式。
垃圾分類處理商務模式
從2009年開始,中國再生資源利用量(回收+進口)已經超過了2億噸。再生資源在全國資源消耗中的比例顯著提高,2018年再生資源回收+進口達到3.42億噸,達到全國資源供給總量的1/3,已經成為國家重要的資源保障。再生資源行業總量大,其中,金屬、紙張和塑料占絕對優勢。目前光大國際正在探索復合包裝回收利用和廢塑料回收利用。
吳凱認為,垃圾分類—責無旁貸,任重道遠,砥礪前行。垃圾分類不僅是國家戰略,更是關系國計民生、造福子孫后代的大事。作為生態環境領域的企業,做垃圾分類即是義務也是責任,我們將堅定不移,心無旁騖地推進垃圾分類業務。
“企業應清醒地認識到,目前國內垃圾分類市場非常活躍,但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尚未建立。垃圾分類項目在實施過程中操作難度大、場景復雜,應定位準確、合理評估綜合能力、建立可復制的商業模式。”吳凱坦言。
他還指出,“為用而分,分而必用”是垃圾分類的關鍵,“吃干榨盡”是垃圾分類可持續發展的靈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產業,挖掘“城市礦產”,合理布局產業鏈,用后端推動前端,變廢為寶。根據行業結構特點,取長補短,不斷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實現保證企業“能做事、做成事、不出事”。
附:行研提問
東吳證券首席分析師袁理:謝謝您精彩的發言,和您請教一下光大國際作為這個行業非常領先的一家企業,在運營管理方面做得非常好,明年關于數據的自動監測開始正式實行了,企業經營效益與企業的排放緊密掛鉤。您作為運營方面非常有經驗的人士,能不能給我們分享一下在企業運營上,會有什么樣的應對政策?
吳凱:首先,在管理規定公開征求意見稿發布后,公司內部就開展了模擬考核,按A/B/C三個等級劃分,針對內部考核中發現的問題,第一時間下發整改單。
第二個方面是提升CEMS管理,項目公司全部多采購一套CEMS備用系統,備用方式有冷備用和熱備用;為進一步規范CEMS日常管理,制定并發布了企業標準《煙氣排放連續監測系統設備管理標準》。
第三個方面,是進一步規范化、標準化爐膛溫度測點管理,制定并發布了企業標準《垃圾發電廠焚燒爐爐膛主控溫度測點布置規范》,各項目公司爐膛溫度測點位置、溫度計型號等資料全部存檔備查。
第四個方面,就是生產管理前置,所有新建項目一律提前接入公司信息管理平臺,高標準、嚴要求達標排放,確保其投產即全面滿足《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自動監測數據應用管理規定》。謝謝!
專題報道:2019(第十三屆)固廢戰略論壇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