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11-01 09:06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徐冰冰
導讀:碧水源、清新環境、博世科、錦江環境、東方園林......近年來,這些企業紛紛被國資入股。國資頻頻登陸環境市場,一時間“國進民退”現象為公眾所熱議。但換一種角度看待所謂的“國進民退”,我們可能忽視了國資與民企合作所帶來的“乘法效應”:即強強聯合之后為雙方帶來的更大的協同效應。
換一種角度看“國進民退”
國資入股環境企業,其實并不是什么新鮮的事情,很早以前就有。但在2018年出現頻率明顯加大,達到了一個峰值。據中國水網粗略統計,2019年至今,也出現了大約7起國資入股環境企業的案例。E20研究院執行院長、湖南大學兼職教授薛濤曾在2019水業戰略論壇上分析,金融、政策等大環境的變化導致過多PFI項目在手的重資產企業受到較大沖擊,其中民企由于融資短板而受到更大影響,這可能是導致近期環境領域“國進民退”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對于國企與民企的競合形態,國務院國資委副部長級干部、原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趙華林曾在2018固廢戰略論壇上指出,整合、融合、聚合是重要方向,二者應當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為生態文明建設做出貢獻。
在產業結構層面上,趙華林認為,國企、民企融合發展,對于行業至關重要。當前,44%的央企涉足環境產業,120家央企中涉足生態環境產業的央企有53家,幾乎覆蓋了產業的所有細分領域,包括中節能、光大國際、三峽集團、葛洲壩、中車等等。
“央企涉足環境產業,一部分原因是出于政治需求和國家需要,有責任守護綠水青山和生態文明。目的是為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起到牽引作用,帶動整個環境產業的轉型與升級,提高效率,培育國際一流的企業。”
在光大國際總裁王天義看來,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都有存在的價值,具有各自的競爭優勢。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不是誰進誰退,而是都要發展,都要發展的前提是要分業發展。首先是分業發展,然后才是競爭發展。
清新環境張根華認為,國企與民企的合作,本身并沒有所謂的誰進誰退。所有合作的前提都是要思考,如何才能更有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某種程度上講,這種合作是一種市場的必然選擇。
強強聯合之后,“乘法效應”凸顯
國資入股環境行業其實并沒有大家想象地那樣“悲觀”,反而,在他們“聯姻”之后雙方重新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乘法效應”逐漸凸顯,各自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國資入股環境企業的例子很早之前就已有之,我們不妨將時光的指針撥回至11年前。2008年北控水務與中科成環保的“天作之和”成為行業的一段佳話。
中科成環保在當時已經是國內污水處理領先企業,管理層謀劃上市已久,條件也已基本成熟。而擁有資本運作經驗和國企背景的北控那時剛剛完成綜合性公用事業公司轉型,將眼光投向了我國方興未艾的水務行業。對于當時的北控來說,收購是其快速進入水務行業的最好選擇。
雙方一拍即合,通過收購換股等形式,中科成實現了間接上市,而裝入中科成資產后的北控水務憑借自身資金、技術、管理和政府資源優勢規模和行業影響力迅速提升,成為行業龍頭,連續近10年位居我國污水處理領域年度影響力企業榜首。并入選中國企業500強。截至2019年年中,公司總資產規模達1390.5億港幣。
能夠預見未來,具有敏銳眼光的北控水務似乎嘗到了生態合作的甜頭,之后也不斷通過生態化合作豐滿羽翼,如2016年,北控水務、首創股份兩大水務巨頭同時入股開創環保,這在當時被認為是環境行業生態化趨勢的標志性事件。
“北控、首創入股三年來,帶來了開創環保在管理水平、人才引進、客戶資源、技術交流、品牌背書等眾多方面的提升,為開創環保的發展注入了強有力的驅動能。而開創也像是兩位巨頭的‘小孩’,總能夠增加彼此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開創環保董事長包進鋒在接受中國水網采訪時表示。在業務上,北控、首創給予了開創大力支持和信任,給開創在污水處理提標改造以及分散式污水處理設備等相關市場上有了很多展示自我的機會。在同等條件下開創更有優勢為兩家水務巨頭提供膜設備及組件。
站在今天回望昨天,他們的合作不失為國資與環保企業的“佳偶天成”,北控水務和首創股份很早就意識到了生態合作的重要性,可謂國資與環保企業合作的先驅。
如今,生態合作的案例越來越多。比如,中交集團入股碧水源,三峽集團入股國禎環保等。
擁有核心技術的環境龍頭企業碧水源,在膜技術領域已達到全球第一梯隊的水準,但要真正實現世界級環境企業的發展目標,仍具有民營企業自身的局限性,在此背景下,順應國家所提倡的逆向混合所有制模式,成為其尋求突破的發展路徑。中交集團是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特大型中央企業,中國城鄉是中交集團的全資子公司,是生態環境治理、城鄉融合發展的領軍企業。
2019年,中交集團和碧水源正式“牽手”后,碧水源的技術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中交集團也能夠發揮更大的國家骨干力量的作用,將最大化產生協同效應,對國家的生態環境建設進程帶來重大的促進作用,從國家戰略層面來解決國家的生態環境問題、中國人的用水問題。
如今,他們合作之后的協同效應也開始逐步得到釋放,這從近期的市場動態上可以看出。日前,投資額約11億的哈爾濱市城鎮污水處理項目二標段由碧水源與中國城鄉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國市政工程東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中交三公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聯手拿下。據介紹,該項目預計未來可帶來高達51億的穩定營收,而且將全部采用碧水源自主研發的MBR技術,“錢景”無限。
國禎環保作為國內第一批參與市政水業市場化改革的民營企業,經過21年的發展,目前已形成了完善的水環境全產業鏈服務能力。在“水十條”等國家政策密集出臺的背景下,國禎環保逐步意識到平臺的重要性,尤其是代表國家意志的平臺。而肩負“長江大保護”國家使命的三峽集團也正著力搭建新老朋友關系平臺,迫切尋找能夠助力的產業力量。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