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7-05 09:29
來源:中國固廢網
中國固廢網獲悉,近日,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四川省生活垃圾焚燒發電中長期專項規劃》的通知(川發改環資〔2019〕294號) ,《規劃》提出,2018—2020年,四川省新建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22個、擴建8個,2021—2030年新建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20個、擴建12個,總規模5.265萬噸/日,總投資估算約238億元。具體全文如下:
各市(州)發展改革委:
為指導我省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有序建設,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能源局、環境保護部、國土資源部關于進一步做好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規劃選址工作的通知》(發改環資規〔2017〕2166號)有關要求,我委會商住房城鄉建設廳、經濟和信息化廳、生態環境廳、自然資源廳、省能源局等部門編制了《四川省生活垃圾焚燒發電中長期專項規劃》,現印發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19年6月24日
四川省生活垃圾焚燒發電中長期專項規劃
前 言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實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省委十一屆三次、四次全會關于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推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的決策部署,全面提高我省城鎮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水平和無害化處理能力,減輕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加快改善城鄉環境質量,根據《“十三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發改辦環資〔2016〕2851號)、《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能源局、環境保護部、國土資源部關于進一步做好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規劃選址工作的通知》(發改環資規〔2017〕2166號),省發展改革委會商住房城鄉建設廳、經濟和信息化廳、生態環境廳、自然資源廳、省能源局等部門編制了《四川省生活垃圾焚燒發電中長期專項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結合四川實際,提出四川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設施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主要任務、重點項目、規劃環境影響和保障措施,全面指導2030年前我省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設施建設。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意見》(川府發〔2018〕21號)有關要求,編制環境影響評價篇章。規劃期為2018—2030年。
一、規劃背景
“十一五”以來,我省不斷加大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力度,認真落實相關政策措施,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截至目前,我省已建成投運生活垃圾填埋場117座、日處理生活垃圾1.47萬噸,在成都、自貢、瀘州、綿陽等15個市(州)建成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設施18座、日處理生活垃圾1.84萬噸。目前,有成都萬興環保發電廠二期、內江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等一批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設施正在建設。同時,生物處理、水泥窯協同等生活垃圾處理技術也得到迅速發展,生活垃圾處理呈現多種處理技術共同發展的格局。
隨著我省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鎮化加快推進,城市人口不斷增加,生活垃圾產生量持續上升,部分垃圾填埋場超負荷運行,導致衛生填埋場設計服務期大幅縮短。根據市(縣)衛生填埋場運行情況統計,全省現有117座垃圾填埋場中,有38座剩余服務期不足5年,37座剩余服務期在5到10年之間。傳統衛生填埋處理生活垃圾方式已不能滿足我省城鎮快速發展的需要,而現有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設施主要服務城市及周邊地區,覆蓋范圍有限,未來我省部分城市將面臨日益突出的生活垃圾處理問題,迫切需要采用減量化程度高、有利于節約土地資源、資源回收利用效益可觀的垃圾焚燒發電等先進處理方式。
黨的十九大明確,要充分利用改革開放40年來積累的堅實物質基礎,加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指出,要將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進一步提出,要實施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攻堅戰,持續改善我省生態環境質量。這些重大部署和重要要求,對我省統籌加快推進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設施建設,不斷提高設施運營水平,促進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實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省委十一屆三次、四次全會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推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統籌規劃布局,突出重點項目,強化保障措施,加快推進我省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提升運營水平,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為不斷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升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水平奠定良好基礎。
(二)基本原則
統籌規劃,區域共享。合理規劃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設施建設,統籌建設生活垃圾收運體系。通過以城帶鄉、設施共享等形式,逐步將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設施服務范圍擴展至建制鎮。鼓勵跨行政區域共建共享處理設施,提升焚燒發電區域服務水平。
創新驅動,多元協同。以科技創新為動力,提高垃圾資源化、能源化利用技術裝備自主研發能力和國產化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水平。大力推行特許經營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模式,鼓勵各類經濟實體參與城鎮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的投資、建設和運營。
因地制宜,強化監管。加強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設施建設監管,針對不同地區實際情況,提前規劃、科學論證,選擇先進適用技術,減少原生生活垃圾填埋量。加大現有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設施污染防治和改造升級力度,加強運營監管,保障處理設施持續安全、達標、穩定運行。
(三)建設目標
2018年到2020年,新建和擴建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30個,日處理能力3.205萬噸,新增裝機容量65.9萬千瓦。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設施處理能力達到無害化處理總能力的65%以上。除甘孜、阿壩、涼山地區外,其余市政府所在城市及人口基數大的縣(市、區)實現垃圾焚燒發電處理能力全覆蓋。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