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4-02 09:49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丁寧
談及垃圾分類,當前大多數政府和企業(yè)關注的重點領地以大中城市為主,極少涉足農村地區(qū)。但從實施難度考慮,由于城市具有垃圾產生量較大較集中、人口流動性大、垃圾種類復雜的特點;而農村垃圾則在產量和種類方面都小于城市,且類別相對集中,以易腐垃圾為主,且農村具有熟人社會特征,垃圾分類工作相對更便于開展,相比城市地區(qū)更具有優(yōu)勢。2018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農村人居環(huán)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農村環(huán)境綜合整治開始受到地方政府的關注,不少地區(qū)在政策紅利傾斜下開始嘗試探索出了適合當地特點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模式。
以目前較為典型的幾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案例為例,E20研究院固廢產業(yè)研究中心對幾種模式特征(包括系統性、便捷程度及市場化程度)及實施效益(包括環(huán)境效益、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進行了歸納總結。整體來看,浙江金華模式相對較為全面,未見明顯短板,其中尤以其高便利性,易于被農戶理解、接受而廣受推崇,這也使其成為國內農村垃圾分類的“樣板間”。而以湖南長沙縣為代表的“全流程、無害化、系統性”農村分類模式,則通過引入市場化力量,打通分類末端無害化處理產業(yè)鏈,實現了農村可回收垃圾及有害垃圾的無害化和資源化。從“藍箱”“藍屋”“藍車”到“藍島”的全流程運作則大大提高到了分類模式的系統性,使分類效率進一步提升,在創(chuàng)新性和高效性方面獨具優(yōu)勢。“寧鄉(xiāng)模式”和“羅江模式”則由于其充分利用了農村的熟人社會及激勵機制,在分類的同時結合提升農村就業(yè)、助力脫貧等惠農政策,充分發(fā)動留守人群粘性,營造了良好的分類氛圍,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為此,E20研究院對目前我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案例進行了分析總結,以期為更多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的探索提供可參考模板。
1.湖南長沙模式
湖南長沙模式是典型的“資源回收型垃圾分類”模式,其分類模式的顯著特點在于以可回收資源為核心,最大化地利用了分出物的資源化價值,減輕了末端無害化處置設施負荷。
湖南長沙縣逐步轉變過去“戶投放、村收集、鎮(zhèn)中轉、市處理”的轉移式處理方式,按照“全域覆蓋、全民動員、全面推進”的思路,推行農戶生活垃圾“三分法”,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分類投放,倡導易腐垃圾不進桶、不出戶,引導村民源頭減量、就地生態(tài)處理,積極構建“戶分類投放、村分類收集、鎮(zhèn)分布處置、縣市分類利用”的農村垃圾分類處理新體系。
圖 2 長沙縣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轉運處理路徑圖
長沙模式在分類服務、清運轉運、分類處理全流程進行了市場化運作,取得了顯著效果。
在分類服務方面,湖南長沙模式引進了社會化力量,通過“一起分類”的模式構建了從分類投放(藍箱、藍袋)、分類收集(小藍屋)、分類運輸(藍車)到分揀打包中心(藍島)的“藍色分類模式,用以進行可回收垃圾及有害垃圾的全流程分類:
1、建立村小藍屋用于分類存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由村保潔管理
2、建立鎮(zhèn)中轉站用于收集鎮(zhèn)所轄村可回收物及有害垃圾的分類存放、分揀打包,由鎮(zhèn)環(huán)衛(wèi)部門負責管理
3、建立藍島,用于各村、鎮(zhèn)可回收物集中分揀打包和有害垃圾分類存放
4、建立藍車,實現垃圾分類收運
在收轉運環(huán)節(jié),通過服務外包,三年共投入垃圾清運費4000余萬元,由專業(yè)公司負責全縣城鄉(xiāng)垃圾壓縮站的終端清運,統一送市中轉場后、進入市屬生活垃圾處理設施處理,農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城鎮(zhèn)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
在末端處理環(huán)節(jié),長沙縣率先打通了垃圾分類回收終端處理渠道。2013年10月,通過采取自購服務方式,推出了有毒有害垃圾“統一收集、統一運營、統一處置”的舉措。經過近四年的探索,2017年5月,通過公開招標,兩年共計投入389.4萬元,引入當地大型再生資源回收企業(yè)(湖南萬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域推進新一輪城鄉(xiāng)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統一回收、統一清運、統一處理”服務,不僅打通了全縣低值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的處置渠道,解決了鎮(zhèn)村垃圾分類的后顧之憂,也減輕了長沙市終端的處置壓力,還讓廢棄的玻璃、塑料、橡膠、紡織品等變廢為寶。而針對農村垃圾中含量較高的有機垃圾,湖南萬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已建設的長沙縣城鄉(xiāng)垃圾分類資源化利用產業(yè)基地基礎上,試點處置長沙縣農貿市場果蔬垃圾及園林綠化垃圾,形成日處理可回收垃圾、園林垃圾、果蔬垃圾、鄉(xiāng)鎮(zhèn)垃圾等300噸規(guī)模;同時,依托該公司的城鄉(xiāng)垃圾集約化處置技術,擬在部分鄉(xiāng)鎮(zhèn)開展試點,通過分布式機械生物MBT+集約化RDF能源轉化應用,實現鄉(xiāng)鎮(zhèn)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源,實現鄉(xiāng)鎮(zhèn)垃圾處理不出鎮(zhèn)。
在實施效果上,以長沙縣春華鎮(zhèn)九木村為例,每月轉運的其他垃圾由未分類前的100噸,降至2噸,減量化效果明顯。
2.浙江金華模式
浙江金華模式,是農村垃圾分類的典型代表。金華于2014年5月啟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試點,探索出“二次四分”的垃圾分類方法、“垃圾不落地”的轉運方法、“陽光堆肥房”就地資源化利用方法,實現了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財政可承受、農民可接受、面上可推廣、長期可持續(xù),農村生活垃圾減量70%。目前,垃圾分類已覆蓋100%的鄉(xiāng)鎮(zhèn)和98.1%的行政村、85%的自然村。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huán)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huán)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技術的前進方向就是‘三十年河東,三...
2023(第二十一屆)水業(yè)戰(zhàn)略論壇上...
010-8848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