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3-25 14:09
來源:江蘇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6.重點行業工況監控網絡建設。
依據生態環境部《火電廠煙氣排放過程(工況)監控技術指南》《污水處理廠污染源排放過程(工況)監控技術指南》等技術規范,對全省重點排污單位中火電廠、重點污水處理廠、重點固廢處置設施建立工況監控網絡,進一步提升監管水平。根據工藝設計,對生產設施、治理設施運行的工藝參數和電氣參數進行監測,與末端監測數據形成完善的數據鏈條,全面監控大氣、水污染物治理效果和排放狀況,分析監測數據真實性等情況。2019年首先完成沿江8市重點行業監控網絡建設。
7.生態環境視頻監控網絡。
建設多業務兼容、可平滑擴展的生態環境視頻監控系統,進一步提升環境監管能力。對重點排污單位的總排口、監控儀表進行視頻監控聯網,對工業園區進行視頻監控聯網,對國家級生態紅線區的24個自然保護區、13個重要湖泊濕地的核心保護區域、90個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等重點紅線區域實施視頻監測,對全省移動執法視頻記錄實施省級監控。通過統一的RTSP、SDK、GB/T28181等通用視頻標準,將視頻監控設備連接到統一的環保云,實現多業務視頻數據的異常時自動取證與動態報警等功能。
8.油氣回收自動監控網絡建設。
參照生態環境部《加油站油氣回收在線監控系統技術要求》,建立全省油氣回收在線監控平臺,對符合聯網要求的企業油氣回收在線監控裝置進行在線監控和全省統一聯網,對聯網企業建立長效監管考核機制。監督企業切實減少VOCs及顆粒物PM10、PM2.5排放,促進空氣質量改善。
9.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監控網絡建設。
建立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生態環境監控網絡,提升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生態環境監控能力。2019年,建立集工業園區、化工園區監測、監控、應急、固廢、管理于一體的“綠色園區”云平臺,全省統一開發,省-市-縣-園區四級網絡共享。出臺工業園區監控系統集成規范,對128個工業園區、53個化工園區水環境、空氣環境、噪聲環境的自動監測系統、周邊環境質量監測系統,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運行狀態監控系統、工況自動監控系統、視頻監控系統、應急管理系統,以及環境管理臺賬等信息進行集成。2019年首先完成沿江8市化工園區(集中區)監控網絡建設。
10.建設全省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系統及監控基礎設施。
建設集GIS、信息情報、態勢分析、網絡通訊、指揮調度、協同聯動、跟蹤督辦、應急指揮、監控預警于一體的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系統,開展污染源排放與環境質量響應的綜合關聯分析,分析挖掘污染變化規律,提升監控服務能力。建設安全可靠、標準規范、擴展性強的監控中心基礎設施,實現監測監控大數據高效匯聚、質量控制、實時預警、協同開發、合理利用以及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監測監控數據的合法性、合規性、完備性、有效性。建設同城備份機房和異地備份機房,實現基礎設施“兩地三中心”容災備份體系。市級生態環境部門按標準建立市級生態環境監控中心,建設數據計算和存儲節點,配合與省生態環境廳開展數據交換和存儲。
(五)提升無人機監測能力。
1.污染源監督執法無人機能力建設。
依托省、市、縣三級環境監察執法部門,2019年開展污染源監督執法無人機能力標準化建設,實現污染源可視化監測能力全覆蓋。省/市和縣級監察大隊分別配置14套“增強版”和96套“標準版”執法無人機監測系統。
2.生態紅線管控監測無人機能力建設。
依托省及駐市環境監測中心,2019年開展生態紅線管控監測無人機能力標準化建設。省監測中心配置1套“專業版”生態紅線管控監測無人機系統,全省駐市環境監測中心共配置13套“增強版”生態紅線管控監測無人機系統,實現生態紅線精細化監測能力再升級。
3.突發事件應急監測無人機(船)能力建設。
依托省環境監測中心及省環境應急中心,2019年開展突發事件應急監測無人機(船)能力建設。省環境監測中心與應急中心各配置1套“應急版”突發事件應急監測無人機系統,實現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能力新突破。
4.全省無人機綜合管理平臺建設。
依托省環境監測中心和監控中心,面向污染源監督監測、生態紅線管控監測、突發事件應急監測三大業務需求,2019年下半年開展全省無人機綜合管理平臺建設,實現全省生態環境無人機監測網絡的統一化管理、規范化監測、智能化服務。
(六)全面提升各級環境實驗室監測能力。
1.省環境監測中心實驗室標準化建設。
打造全國一流環境監測實驗室,2018年10月-2020年12月補充和更新187臺/套儀器設備,包括現場監測采樣、分析測試及應急監測等儀器設備。建立實驗室智能樣品管理和輸送系統,并建設省級土壤樣品庫及土壤樣品庫信息管理系統。進一步完善實驗室管理系統(LIMS系統),通過引進智能技術儀器設備,實現實驗分析的高精準性和監測數據的高通量性。加快提高環境監測能力建設,滿足環境新問題對監測技術儲備的新要求,建立省環境監測中心實驗室監測及生態監測質控系統,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以及先進質控設備,建設覆蓋異味及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有機金屬污染物、抗生素、環境激素等監測質控能力的全省新型環境污染物篩查質控中心。建立以國內一流百級無菌室為支撐的全省環境生物監測質控中心。建設環境手工監測和自動監測比對的質控系統。
2.省級機動車排放檢測實驗室建設。
2020年,建設江蘇省機動車排放檢測實驗室,包括輕型汽車常溫冷啟動后污染物排放實驗室、輕型汽車低溫冷啟動后污染物排放實驗室、輕型汽油車蒸發排放實驗室、車用發動機排放實驗室、重型整車污染物排放實驗室、在用車排放實驗室、車用油品質量與清凈性檢測實驗室。開展機動車、發動機和燃油蒸發排放檢測,進行新車生產一致性檢驗和在用車符合性檢查,加強機動車排放污染物治理技術等研究,為機動車監管提供技術支撐。
3.駐市環境監測中心實驗室標準化建設。
各駐市環境監測中心進一步推進標準化站建設,2019年6月-2020年12月,13個駐市環境監測中心共更新/新增儀器設備1430臺/套,并在原有省級重點實驗室建設的基礎上,結合地方特點,在環境空氣、地表水、地下水、水生生物、土壤等多方面形成各具特色、相互補充的監測能力格局。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