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3-25 14:09
來源:江蘇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蘇政辦發〔2019〕27號
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江蘇省生態環境監測監控系統三年建設規劃(2018-2020)》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江蘇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9年3月7日
江蘇省生態環境監測監控系統
三年建設規劃(2018-2020年)
一、建設背景
環境監測監控是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耳目,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多年來,我省環境監測監控能力不斷提升,為全省污染防治和生態文明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當前,黨中央、國務院就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做出了全面部署。全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新要求和中央的新部署,以務實的舉措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在推進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進程中,迫切需要全面提升環境監測監控水平,提高監測監控的廣度和深度,說清生態環境質量狀況,說清其變化趨勢,說清其潛在風險,發揮監測監控污染防治大腦的作用,實現污染防治能力系統化、科學化和精準化。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新環保法,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部署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著力保護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對生態環境監測監控提出了新任務和新要求。
(一)環境監測監控的現狀。
1.地表水自動監測及地下水監測網絡。
我省已建成各類水質自動監測站(以下簡稱水站)600個,其中,國控站144個、省控站130個、地方站326個。現有131個省考地下水測點,其中64個為國考點位。
2.大氣自動監測網絡。
我省現有268個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以下簡稱空氣自動站),其中,國家事權空氣自動站76個、省級事權空氣自動站43個、地方事權空氣自動站149個。
3.自然生態監測網絡。
全省自然生態監測網絡包括生態監測、生物監測和農村監測。生態監測覆蓋全省13個設區市77個縣(市、區)、779個生態保護紅線區和31個自然保護區,在太湖建成1個野外觀測站;生物監測覆蓋長江、太湖、淮河流域149個國考斷面和飲用水水源地;農村監測覆蓋13個設區市55個縣(市、區)的165個村莊。
4.噪聲監測網絡。
全省現有11889個噪聲常規監測點位,噪聲監測均為地方事權。其中,區域噪聲測點8746個(市級2436個、縣級6310個)、功能區噪聲測點523個(市級178個、縣級345個)、道路交通噪聲測點2620個(市級1254個、縣級1366個)。全省現布設有約150個噪聲自動監控站點,主要用于功能區聲環境質量監測。
5.機動車遙感監測網絡。
截至2018年11月底,全省建成固定式遙感監測點位26個,移動式遙感監測點位8個,在建固定式遙感監測點位32個,在建移動式遙感監測點位5個。
6.重點污染源監控系統。
全省已有955家重點污染源實現自動監控系統聯網,其中水重點污染源730家(含污水處理廠435家,其他水重點污染源295家),氣重點污染源266家(其中,同為水、氣重點污染源的有41家,垃圾焚燒電廠34家)。
7.環境實驗室監測能力。
江蘇環境監測實驗室能力建設經歷了優質實驗室創建、計量認證、省標準化站建設、實驗室認可、國家標準化站建設等發展階段,目前省環境監測中心及13個駐市環境監測中心具備空氣和廢氣、水和廢水、土壤和固體廢物、生物、生態、噪聲等各要素監測能力,為環境保護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省環境監測中心建成“國家環境保護地表水環境有機污染物監測分析重點實驗室”,并穩步提升監測技術水平。各駐市環境監測中心持續推進省級重點實驗室建設,常州、蘇州及泰州環境監測中心分別在水環境生物監測、空氣復合污染監測、土壤有機物監測等方面建成重點實驗室并穩定運行。
8.江蘇省機動車排放檢測實驗室。
目前,全國共有18家新生產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檢驗機構,其中新生產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5家,分布于北京、天津、上海、廈門和濟南五市。江蘇省僅有兩家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且僅檢測非道路移動機械中的農用機械,全省無新生產機動車排放檢測能力。
9.無人機監測能力。
目前省環境監測中心擁有中型多旋翼無人機1架、小型多旋翼無人機2架,配套專用多光譜傳感器。揚州環境監測中心也多次利用無人機開展南水北調東線區域遙感調查等工作。
(二)環境監測監控存在的主要問題。
與當前污染防治形勢和環境管理需求相比,我省生態環境監測監控能力還存在不足。一是自動監測站數量不足、覆蓋不全,影響精準執法和管控。目前,我省空氣自動站僅覆蓋到市、縣,在鄉鎮布點不足,而周邊山東、浙江省已布局到鄉鎮;港口、重點化工園區空氣自動站普遍缺乏;京津冀地區已建成大氣PM2.5網格化系統,我省尚未開展建設;380個地表水省考斷面超過4成尚未建設自動站;化工園區下游和近岸海域未建設自動站。二是預警預報能力不足,影響重污染天氣和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應對。我省空氣質量預報系統的運算速度僅為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1/3,上海市的1/2;各設區市普遍缺少PM2.5、VOCs組分分析手段,無法有效溯源;現有水質預警預報平臺尚不具備精準預警、快速溯源和預測預報功能。三是污染源監控網絡覆蓋率低,大數據分析能力不足。全省約30萬家污染源普查企業,目前自動監控聯網的企業數量僅955家,重點排污單位、排污許可重點管理單位等未能全部覆蓋;質控體系不健全,數據質量無法保障;污染源與環境質量綜合關聯分析能力薄弱。四是儀器裝備不足,影響監測數據質量。部分自動監測站和實驗室儀器設備已連續使用超10年,儀器老化、超期服役、性能不穩定,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監測數據質量;儀器設備未能及時更新,不能滿足國家新標準、新方法的實施要求。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