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1-24 09:21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E20
分享內容將分為六篇文章推送,今日將推出第三篇,歡迎持續關注:
傅濤
(三)支柱產業不可能是別人的成本中心
環境產業的本源是什么?傅濤認為,環境保護是一個事業。
新環保法中明確,地方人民政府是環境保護的責任主體。事實上,環境保護是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副產品,如果沒有工業化、城市化的高度增長,也沒有環境保護。當城市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垃圾、污水等高度集中,急需得到妥善處理。
環境產業又是環境保護事業的產業化結果,環境產業與城市化應該是皮和毛的依附關系。
工業的增長、工業的模式;城市的增長、城市的模式,決定環境產業的模式。回顧環境產業的發展歷程,其實是經歷了幾次概念的演化。
傅濤認為,特許經營之前的產業不能稱之為環境產業,應該屬于設備制造和EPC行業。到了要為用戶提供環境效果的階段,才是環境產業。
一直有人說環境產業是產業界的一朵奇葩。意思是,它根本不是一個很清晰的產業門類。一直到環境產業1.0時代,特許經營模式出現,企業開始為用戶提供環境效果,并且依據環境效果進行定量計費,這時候環境企業的產品就是環境效果,產業才被叫做環境產業。
環境產業2.0時代,受到大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的推動,產業開始追求綜合服務,以質量為驅動,以效果為導向。
進入環境產業3.0時代,環境產業已經不僅僅局限在“點”、“面”的治理,而是與社會、經濟、人民利益緊緊聯系在一起的整體化、系統化的服務,是以效果為導向的系統質量的提升。
環境產業4.0時代,也稱之為兩山產業時代。要真正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就要不斷創造增量價值。
E20正在編寫《環境產業導論》,有望在2019年3月正式出版。傅濤認為,這或許也是環境產業的墓志銘。
中國經濟四十年改革在變革中前行,附屬于快速增長的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環境產業,因此也從未定型。隨著生態文明的到來,未來所有產業都將是綠色化的,那時以末端治理為核心的環境產業終將消失,替代的將是以循環價值創造為核心的兩山產業。
傅濤認為,“皮”尚且沒有定型,“毛”怎么可能定型。環境產業沒有辦法按照清晰、穩定的供給來實現快速發展,但產業定型的那天可能就是末端產業消亡的那天。傅濤介紹,《環境產業導論》的寫作其實歷時十年之久,在產業即將定型的關鍵時刻,也正是這本書出版的最佳時機,因為這可能既是導論也是墓志銘。
環境產業的甲方一直在不確定中不斷發展,環境企業作為乙方不斷的服務于城市化、工業化,要在不確定性中找到確定性,十分艱難。而金融機構恰恰強調的就是確定性,產業回答不了十年、二十年以后的路徑是什么,也成為金融機構的一個顧慮因素。
產業傳統的增長模式難以為繼,一方面,寄生在城市化中的簡單規模擴張模式已經接近尾聲,協助工業化作假的粗放形態面臨巨大風險。另一方面,河道治理和工業危廢等環節的高額利潤,可能是曇花一現的產業假象。
在2018固廢戰略論壇上,傅濤曾指出,危廢產業可能是階段性的產業,當甲方面臨生存難題的時候,就很難投入更多成本給末端的治理產業。當危廢治理比源頭產業還掙錢時,大部分危廢一定會消減于產生的過程中。因為,對工業危廢的產生者而言,通過生產環節控制危廢產生的能力其實更強。過去工業企業不自己做危廢處理,不僅由于專業的限制,也因為之前產業利潤很高,還不需要做后端的產業延伸。像危廢這樣在別人田野上耕作的過渡性產業,以及技術含量并不高的產業,能夠獲得高額回報率的時代即將過去。(詳情請點擊:傅濤:固廢產業需要系統驅動將引領兩山產業的未來)
環境產業注定是寄生在甲方身上的,如果不能讀懂甲方,簡單的按一個規律發展,就會很危險。
總結環境產業的發展,傅濤認為,環境產業的好時光其實很短暫,原來是為政府和工業粉飾太平的偽產業,這個偽產業剛剛到貌似真實的支柱產業,政府的支付能力卻開始下降,產業開始從神壇跌落。
環境產業的高估值也只有短短的五年左右,這對環境產業來講很尷尬。傅濤形容,環境產業并不是基于用戶理性需求而產生的,就像是被迫來到這個世界的“私生子”。地方政府和工業企業都是被逼著去做采購的,這樣的前提下,“私生子”雖然能力很強,基因很好,也很能吃苦,但由于依然是別人的成本中心,不可能成為支柱產業。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