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1-03 09:17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易碗湯
而放在中國環保產業,區域間的市場開放,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這種情況從此輪PPP中不少環保項目在社會資本招采環節所設置的資格預審資格、投標條件等可見一斑。開放程度不足、競爭不充分的市場,和封閉的貿易經濟體一樣,在項目上難以實現“物有所值”、在整體上則難言效率與公平。
六、市場“看不見的手”
“看不見的手”,是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很重要的洞察是價格會自動調整,達到整個社會的最大化。其中一個重要推論,當政府阻止價格根據供求狀況自發調整時,它就限制了看不見的手對組成經濟的千百萬家庭和企業的決策進行協調的能力。供求決定價格,價格反作用于供求關系。
在垃圾焚燒領域,屬地性價格和市場價格存在很長偏差。其中,市場價格遠低于前者,主要原因就在于“看不見的手”使然,體現了市場化的優勢。
從危廢這一環保細分領域看,經營許可權限下放、且允許價格由產廢企業和危廢處理企業自行協商,交易已走向深度市場化,從而推動危廢處理企業積極參與、加快建設和投產,快速彌補當前危廢處理需求缺口。
而在餐廚垃圾處理、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處置等細分領域,其后端資源化的路徑探索逐漸明晰,帶來經營性收入上的理性預期,因此加速這些領域的模式創新。推而廣之,業內探索的EOD模式(生態環境導向的城市開發),實際上是生態資源資產化、生態資產資本化的具體體現,需要“看不見的手”發揮作用才能落地生根。
七、政府治理“市場失靈”
市場失靈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外部性,具體有分為外部經濟和外部不經濟。環保本身屬于典型的外部性問題,污染時所有主體受到損害、改善時所有主體獲得收益。但前者的成本由大家承擔、收益為排污者獨享,屬于“公地悲劇”現象;后者則是成本由治理者承擔、收益為公眾共享,存在“搭便車”情形。
政府制定環保政策的意義就在于治理這種“市場失靈”,讓污染者承擔污染治理的成本(“污染者付費”),讓受益者承擔環境改善的成本(“受益者付費”),或者在無法找到相關主體時由政府承擔(“財政付費”)。
按照這三種方式,我們能夠更好理解污染者付費下對工業排污/產廢企業收費(或征稅,使外部性內在化)、受益者付費下由受益主體承擔治理成本(如治沙企業獲得林業資產及土地而承擔治沙成本、流域下游區域政府獲得合格水資源而向上游政府支付治理費用等)、大部分市政環保由政府財政付費或可行性缺口補助的邏輯。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創新和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的意見(發改價格規〔2018〕943號)中提到“加快構建覆蓋污水處理和污泥處置成本并合理盈利的價格機制,推進污水處理服務費形成市場化,逐步實現城鎮污水處理費基本覆蓋服務費用”,實際也是污染者付費機制的體現,要求污染者(用戶)承擔污水處理全成本費用。
前述所提到的EOD,“看不見的手”之外,也需要政府適當的干預或政策支持配套,才可能在“受益者付費”的基礎上演變為環保產業的商機,成為“兩山論”落地的重大突破。
通過以上幾條的分析,或許對2019年環保產業發展會有一些新認識,少一些盲目的熱情,多一些常識之上的理性。欲速則不達,行穩方致遠。
相關鏈接: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