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12-26 11:03
來源:貴州人民政府
日前貴州省印發了《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貴州省十大千億級工業產業振興行動方案的通知(黔府發〔2018〕33號)》,發布了《貴州省十大千億級工業產業振興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提出,鼓勵發展生物質熱電聯產、生物質成型燃料鍋爐及生物天然氣,提高生物質資源利用效率。加快發展垃圾發電,大力引進先進項目和技術,提升垃圾焚燒發電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發展水平。有序發展生物質發電,加快構建生產運行穩、保障能力強、綜合效益優的電力供給體系。到2020年,生物質發電裝機50萬千瓦。促進資源綜合利用。進一步擴大粉煤灰、煤矸石、脫硫石膏等大宗固廢在新型建材生產中的綜合利用量。加快推進電解錳渣、赤泥等難利用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推廣石粉、建筑廢棄物(建筑垃圾)再利用技術。支持利用農作物秸稈、竹纖維、木屑等農(林)剩余物開發生物質纖維增強的木塑、秸稈保溫板、輕質隔墻板、人造板等生物質建材。推廣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垃圾。加快推進磷石膏建材在貴州省建設工程中推廣應用。
具體內容如下:
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貴州省十大千億級
工業產業振興行動方案的通知
黔府發〔2018〕33號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貴安新區管委會,各縣(市、區、特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貴州省十大千億級工業產業振興行動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貴州省人民政府
2018年12月11日
(此件公開發布)
貴州省十大千億級工業產業振興行動方案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搶抓經濟發展由高速度向高質量轉型的關鍵“窗口期”,深入推進“雙千工程”,大力實施“十百千萬計劃”,集中力量推動千億級產業加快發展,促進工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全面把握高質量發展根本要求,深化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圍繞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三大戰略行動,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增強企業競爭力為核心,以優勢產業為基礎,以產業園區為平臺,以重大項目為載體,強化創新驅動、融合互動、綠色促動、開放帶動、耦合聯動,著力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全面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快構建上中下游產業有效銜接、功能配套完善的產業集群,打造以高端化、綠色化、集約化為基本特征的貴州現代工業體系,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二、發展目標
到2020年,全省工業總產值達到1.8萬億元,年均增長10%左右,初步形成貴州特色的現代工業體系。將基礎能源、清潔高效電力、優質煙酒、新型建材、現代化工、先進裝備制造、基礎材料、生態特色食品、大數據電子信息、健康醫藥等十大產業,打造成為引領發展、拉動增長、融合創新的支撐性、示范性、帶動性核心產業,重點產業工業總產值達到1.46萬億元,年均增長10%左右。
到2022年,全省工業總產值達到2萬億元,年均增長10%左右,高質量發展取得重大突破?;A能源、清潔高效電力、優質煙酒、新型建材、現代化工、先進裝備制造、基礎材料、生態特色食品、大數據電子信息、健康醫藥等十大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75萬億元,年均增長10%左右。其中,基礎能源、清潔高效電力、新型建材、現代化工、優質煙酒等產業邁上2千億元級臺階;先進裝備制造、基礎材料、生態特色食品、大數據電子信息、健康醫藥等產業達到千億元級。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國內影響力的龍頭骨干企業和“產業航母”,全省工業整體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和創新能力再上新臺階,主導產業優勢明顯,新興產業壯大發展,企業質量效益加快提升,內生動力不斷增強,綠色發展成為主流,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與工業企業深度融合,基本形成具有貴州特色的現代工業體系。
三、發展方向
圍繞“趕”與“轉”核心任務,持續實施“千企改造、千企引進”工程,促進全省工業集約、高端、綠色、智能、特色發展。
(一)推進產業集聚、企業集群、服務配套。進一步優化黔中經濟區、黔北經濟協作區、畢水興經濟帶、“三州”等民族地區“四位一體”產業布局,在黔中經濟區重點發展先進裝備制造、現代化工、基礎材料、生態特色食品、大數據電子信息、健康醫藥等產業;在黔北經濟協作區重點發展優質煙酒、基礎材料、先進裝備制造、現代化工、大數據電子信息等產業;在畢水興經濟帶重點發展基礎能源、清潔高效電力、基礎材料、先進裝備制造、現代化工等產業;在“三州”等民族地區重點發展新型建材、現代化工、生態特色食品、健康醫藥、清潔高效電力等產業。以行業龍頭企業為骨干,以產業園區為載體,分類、分層、分級培育一批標志性企業,重點打造一批大企業引領帶動、中小企業協同共生的企業集群。加快服務方式轉型發展,鼓勵和支持企業創新優化生產組織形式、運營管理方式和商業發展模式,大力發展服務型制造,推動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
(二)推進“貴州制造”向產業鏈中高端提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鼓勵企業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培育建設一批引領行業發展、技術水平占據制高點的產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工業設計中心、技術創新示范企業、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等創新和服務平臺,提高工業整體科技水平和競爭力。培育一批全國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單項冠軍產品,以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企業,推廣先進質量管理技術和方法,引導制造企業建立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質量管理體系,提升產品供給水平,促進產業提質增效。
(三)推進產業綠色發展。強化綠色準入,嚴格執行新建項目節能、環保、安全等準入門檻,堅決杜絕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不安全的落后企業、產能和項目進入。促進綠色制造,大力構建和完善綠色生產供應鏈,開展企業清潔生產,加快大宗工業固廢資源綜合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注重綠色產出,鼓勵企業應用輕量化、模塊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綠色設計共性技術。嚴格退出機制,利用綜合標準依法依規推動落后產能退出,穩妥有序化解過剩產能。開展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創建工作,重點打造一批試點示范園區。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